�\u0017��\u0019自小錦衣玉食,便不容易貪戀富貴。
人們往往追求自己得不到的東西。
漸漸成長的容若,他的軟肋是感情。
那麼,誰,是容若的初戀情人?
一
越是聰明的孩子越容易淘氣。
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足夠的好奇心,會用自己幼稚的方式去探尋新的事物,不懂得既定的規則,難免會犯錯。
筆者親眼看到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小故事:一個6歲的孩子,吵著要跟大人玩牌。當他明白牌的大小之後,如大鬼最大,然後是小鬼,這個孩子於是爭著要洗牌,而且把大鬼和小鬼都放在恰好自己可以拿到的順序,於是他滿手都是好牌。大人批評孩子作弊、耍賴,孩子不解,無辜而委屈地抗辯道:“我沒有耍賴!”大人居然大聲說:“你就是耍賴!”孩子委屈地掉淚了。
這其實是多麼聰明的一個孩子,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設法讓自己贏得遊戲,從他的角度來說,這是對的。因為他還沒有完全懂得既成的遊戲規則,不知道洗牌必須是隨機的,而不能有意把好牌留給自己。
容若也是極其聰明的孩子。也許他會在不知情的時候犯錯,但他從不犯第二次錯誤。
容若的老師徐乾學在《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墓誌銘》中寫道:
餘閱世將老矣,從我遊者亦眾矣,如容若之天姿之純粹、識見之高明、學問之淹通、才力之強敏,殆未有過之者也……自幼聰敏,讀書一再過即不忘。善為詩,在童子已句出驚人,久之益工,得開元、大曆間豐格。尤喜為詞,自唐五代以來諸名家詞皆有選本……容若數歲即善騎射,自在環衛,益便習,發無不中。其扈蹕時,雕弓書卷,錯雜左右。日則校獵,夜必讀書,書聲與他人鼾聲相和……其料事屢中,不肯輕為人謀,謀必竭其肺腑。
這樣一個聰明俊秀的孩子,我們不難揣想他的童年。
容若自小錦衣玉食,被嗬護得細致有加。加上他聰明懂事,人人誇獎。隨手寫個字,眾人讚歎;隨口說句話,眾口相傳,真是被寵愛得無以複加。不過,明珠深知嚴是愛的道理,會不時抓住容若的錯處來懲罰他。
讓我們來假想一次容若受罰的情景。
某天,小容若受罰了。
他被罰跪兩個小時,跪在院子裏的沙地上,而且不準吃晚飯。
原來這天明珠難得早早回家,他在家裏獨自休息著,一邊等著晚膳。此時,太陽還沒有下山。他突然想問問兒子的功課,看他學問是否有長進,於是差人去找容若。家人在府裏找了半天,連容若的影子都沒見著。想來是趁人不備,容若偷偷跑了出去。
後來才知道,容若果然是偷偷跑出去了,和別的孩子一起嬉戲、玩水、抓魚,玩兒得高興,忘了該趕回家吃飯。
容若跪在地上,低著頭,脊背挺得直直的。
對容若來說,受罰是偶爾才會發生的事情,因為他一直比較聽話。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再懂事的孩子都有淘氣的時候。
明珠對他的懲罰並不重,做錯了事,比如說沒按規定完成老師的作業,比如說不小心失手打碎碗碟,甚至是家裏的貴重之物,就得受罰。罰跪、打手心、抄寫詩文、罰紮馬步。
起初,小容若覺得自己如此受罰很委屈,偶爾一個人出去找小夥伴玩玩有什麼要緊?一天到晚像被關在籠子裏的鳥兒一樣,一點兒自由都沒有,多沒勁兒。
但他相信每次父親懲罰他,其實是關心他、為他好。
比如這一次,他一個人偷偷跑出去,而且是去不熟悉的地方,可能會走丟,或者可能遇到什麼危險。懲罰他是為了讓他懂得,不可以一個人偷偷跑出去。小孩子離開家,必須有大人陪同,或者至少獲得大人批準。
兩個小時之後,容若才被允許站起來,他的腿都跪麻了。說是不準他吃飯,但已經有丫鬟、嬤嬤悄悄留了東西給他。容若起初不肯吃,但後來太餓了,而且經不住好言相勸,好歹吃了些點心。
幼時的容若,對父親敬畏有加,不敢有任何違抗。
光陰荏苒,容若慢慢長大了,漸漸懂事起來,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如果和父親的觀念有相悖之處,他也懂得用自己的方式跟父親交流了。
自從明珠升職之後,容若見家門前總是車馬聲喧,而且總有人肩扛手提地把許多好東西送到家裏來,他明白那是有人想求父親幫忙,因而上門行賄,而明珠對此居然來者不拒。
十幾歲的容若很為父親擔心,為此他專門寫了一首詩:
乘險探王陽,叱馭來王尊。
委身置歧路,忠孝難並論。
有客齎黃金,誤投關西門,
凜然四知言,清白貽子孫。
詩寫好後,他特意把詩稿放在父親的書桌上。
容若在這首詩裏引用了一個明珠非常熟悉的典故,也就是《後漢書•楊震傳》中記載的楊震拒不受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