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容若以詞名世,以情動人。
然而他並非一味沉溺於風花雪月。
“補諸生,貢入太學”,短短七個字,
就是一段彰顯容若文武雙全的佳話。
一
先說一段必需的題外話。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有三境界之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三境界之說得到廣泛的認同和讚譽。我是在讀高一的時候聽一位政治老師在課堂上說起這三境界的,一聽便被吸引,深以為然,此後就牢牢記住了。
先來看看這三境界的出處。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語出北宋宰相、著名詞人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語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柳永《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語出南宋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應該說這三首詞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字字珠玉,千古流傳。經王國維這麼一提煉,一組合,構造成一件難得的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珍品,更加令人難忘。
之所以要擺出這段題外話,其實還是為了更加了解容若。
本章標題出自容若《浣溪沙•薑女祠》:
海色殘陽影斷霓,寒濤日夜女郎祠。翠鈿塵網上蛛絲。
澄海樓高空極目,望夫石在且留題。六王如夢祖龍非。
登高望遠,特別容易感懷身世,激發自己內心的淩雲之誌。這也是王國維將“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列為第一境界的一大緣由。
盡管容若的這首詞依然充滿著我們都熟悉的哀愁氣息,但本章引用詞中的一句,其中的意圖不是為了關注容若的愁,而是要借容若的登樓之舉,還原一個登高望遠、意氣風發、令人驚歎的少年公子,讓人們對容若有一個客觀而立體的了解:容若是一個極為優秀的全能青年,並非隻懂風花雪月,更不是成日裏隻會吟詩作賦。
可以說,撰寫詩詞隻是容若的一個業餘愛好,隻是他自我心理調整的一個渠道,也是他內心的一種安慰和寄托。容若的本意,其實還是想積極入世、大展宏圖的。隻不過,世間之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時候都是如此。
二
前麵已經說過,關於容若生平事件的曆史資料非常有限,然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德鴻先生熟知清代曆史,他根據史料中關於容若的隻言片語,在《清初學人第一——納蘭性德研究》一書裏,對於容若的求學生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翔實可信的脈絡。
在清代,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已經全麵普及的教育兒童的專門初級學校,而是由官家富戶自行聘請教師在家教授子弟,或設私塾兼收親友孩童就學。容若就是在家裏讀書,起先主要在老師帶領下誦讀《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龍文鞭影》《童蒙須知》等啟蒙讀物,而後跟丁腹鬆學習四書五經。
容若非常愛學習,對老師也是敬愛有加,這一點從下麵這個小故事裏可以看出端倪。
康熙十一年(1672年),容若應順天鄉試考中舉人後,在舉行鹿鳴宴前去謁見主考官徐乾學等人,當時儀式繁縟,人多雜亂,那次是容若跟徐乾學第一次見麵,沒說上幾句話,但他們此前彼此都已經聽徐元文說起過對方。容若見到徐乾學,喜形於色,《通誌堂集》卷十三《上座主徐健庵先生書》中記載:
入而告於親曰:“吾幸得師矣!”出而告於友曰:“吾幸得師矣!”夢寐之間,欣欣私喜曰:“吾真得師矣!”
這位“師”,就是指徐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