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一往情深深幾許(3 / 3)

容若簡直無法相信這個消息,連忙寫信說:“青溪落月,台城衰柳,哀訃驚聞,未知是否?”

在得到確信後,他異常悲痛,寢食難安,立即撰寫了情真意切的《祭吳漢槎文》。

從南方回到北京後,容若親自主持安葬了吳兆騫,為了照顧吳兆騫的子女,還把吳兆騫的弟弟全家也請到北京來,給他弟弟安排好工作。

吳兆騫原本和容若素不相識,容若受好友顧貞觀之托,把他從苦寒的寧古塔救回北京,死後還負責安葬,容若可謂情深義重。

至於容若跟顧貞觀的交情,那就更加數不勝數了。

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記載:

成容若風雅好友,座客常滿,與無錫顧梁汾舍人貞觀尤契,旬日不見則不歡。梁汾詣容若,恒登樓去梯,不令去,一談則數日夕。

登樓去梯,也就是說,容若怕顧貞觀走,也怕別人打擾他們,就拉著顧貞觀爬到樓上去,命人把梯子搬走,估計隻有吃飯如廁才重又把梯子架起來。兩人一聊就聊個幾天幾夜,沒完沒了。兩人誠心誠意地彼此欣賞、真誠讚美,顧貞觀寫道:“君賞餘《彈指》之詞,我服君《飲水》之句。”(注:《彈指詞》是顧貞觀詞集,《飲水詞》是容若詞集。)

這種交情,實在是讓人羨慕,令人歎為觀止。

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顧貞觀母親去世,急需回鄉奔喪卻又囊中羞澀,容若二話不說予以資助,而且和顧貞觀一樣悲傷,還寫了首五言古詩《送梁汾》:

西窗涼雨過,一燈乍明滅。

沉憂從中來,綿綿不可絕。

如何此際心,更當與君別。

南北三千裏,同心不得說。

秋風吹蓼花,清淚忽成血。

容若為顧貞觀寫過許多詩詞,全都情真意切,令人動容。後來容若索性在相府裏為顧貞觀等人築起茅屋,方便他們來住。關於築茅屋一事,容若又寫詩如下:

寄梁汾並葺茅屋以招之

三年此離別,作客滯何方?

隨意一尊酒,殷勤看夕陽。

世誰容皎潔,天特任疏狂。

聚首羨麋鹿,為君構草堂。

茅屋始築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次年建成後,容若把它命名為“花間草堂”,並特意寫了一首詞:

滿江紅•茅屋新成,卻賦

問我何心?卻構此、三楹茅屋。可學得、海鷗無事,閑飛閑宿?

百感都隨流水去,一身還被浮名束。誤東風、遲日杏花天,紅牙曲。

塵土夢,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閑 酒,消他薄福。

雪後誰遮簷角翠,雨餘好種牆陰綠。有些些、欲說向寒宵,西窗燭。

要知道,顧貞觀雖然頗有文才,在現實的社會裏卻鬱鬱不得誌,屢屢受人排擠,勢利之人避之猶恐不及。而容若不但不回避他,反而將他引為座上賓,成為密友,還根據好友的心願,特意為他修築茅屋,這是何等的情真意切啊!

當然,投以木桃,報以瓊瑤,顧貞觀也為容若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正是他為容若印刻了《側帽詞》,後來又更名為《飲水詞》。

顧貞觀還積極謀劃,把色藝雙絕的江南女子沈宛帶到容若寂寞的生命裏,讓他淒涼黯淡的情感生活有了新的溫暖和光亮。

這種肝膽相照的友誼,在人的一生中絕對是少見的。後來容若去世,顧貞觀悼容若時說:“吾哥所欲試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業,百不一副;所欲遂之願,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作為容若的知音,顧貞觀這番話是值得注意的。

此後,顧貞觀痛失知己,也痛失庇護,一年後回歸故裏,時常思念容若,一個以狂放豪飲著稱的人,居然性情大改,過起了足不出戶、日夜讀書的隱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