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1 / 1)

民間有句俗話:“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對於古代社會的底層百姓而言,代表著封建皇權的各種衙門是陌生而又神秘的。古代中國“皇權不下縣,縣下皆自治”,士紳階層充當著底層社會秩序的維護者。衙門,作為封建皇權的政治機構,可以說是連通上層皇權與底層社會的橋梁,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圖景裏占有重要位置。

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大大小小各色官員是衙門之主,但是“師爺”“官親”“門子”“胥吏”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角色無品、無級,不拿朝廷俸祿,本不該算作古代政治體製內的人物,但是封建政治體製的運轉離不開這些人。他們也算是底層人民,卻是底層中能夠攀附體製、利用體製的人物。皇權用體製統治人民,就有人民混跡體製的夾縫謀生。而不能進入這漏洞的,就隻能接受“衙門”的盤剝,要麼忍受,要麼反抗。所謂“衙門的角兒”,其實包含了古代社會上自天子、下到草民的各個階層,而“衙門”便是曆史舞台的一隅。

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朝代不斷更迭,官製不斷演變,如果把製度比作衙門的經,把人和社會力量比作衙門的緯,經緯交織,編織出愈發繁複的衙門生態網。從秦到清,衙門越來越多,製度也越來越嚴,官是越來越難做。到了明清時期,由於衙門越來越多,製度也成為一個專門的學問。這門學問,作者稱為“衙門的路徑”。

官場之上的“護官符”“節禮”“陋規”,朝堂之上的“功臣問題”“黨爭”“文字獄”……圍繞著“衙門”這個中心,古代社會不同群體的相互關係,都清晰地呈現了出來。這“衙門的路徑”,也可說是“曆史的路徑”。

宗承灝老師的這本《衙門絕密錄》,以“衙門”為切入點,由點及麵,說透了中國古代政治體製,為讀者梳理出一條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清晰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