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被立為太子,天下的歸屬似乎已經塵埃落定。但武則天的內心,還有著深深的憂慮:自己百年之後,武氏家族會不會遭到唐室的徹底清洗?
為此,接下來的工作,武則天是想方設法地調和李、武兩家的矛盾,讓他們和睦相處。
廬陵王的順利還都,宰相吉頊也出了不少力。吉頊為人孟浪、高調,自恃功高,洋洋自得,招致了不少人的忌恨。吉頊不但不有所收斂,反而表現得更加搶眼。他甚至在武則天麵前與武懿宗爭搶在趙州和突厥作戰的功勞。吉頊體格魁梧能言善辯,武懿宗矮小駝背,吉頊居高臨下,咄咄逼人,武懿宗為他的氣勢所懾,喃喃無語。武則天實在看不過眼了,說:“大膽吉頊,在朕麵前,還敢輕視我們姓武的,教朕今後還怎麼任用你?”武則天甚至吹牛加威嚇他說:“想當年,太宗有名馬獅子驄,健壯任性,無人能馴服。而我隻憑借三樣東西就訓服了。這三樣東西是:鐵鞭、鐵棍、匕首。用鐵鞭打它,不服,就用鐵棍敲它腦袋,還不服,則用匕首斷其喉。你吉頊是不是想嚐嚐朕所用匕首的滋味?”吉頊遭到這頓劈頭蓋臉的訓斥,這才把原先高高豎起的尾巴收起來,乖乖做人。但武家子弟並不肯就此放過吉頊,他們一哄而上,乘機共同揭發吉頊的弟弟吉琚有冒官行為,吉頊於是被貶為安固縣尉。
吉頊離京前夕,專門向武則天辭別,欲語又止,半晌,才鼓足勇氣說:“臣今遠離闕庭,與陛下也許永無再見之期,願陳一言。”武則天賜座,讓他有話直話不妨。吉頊說:“將水和土都放置在同一個杯子裏,水土間會起爭端嗎?”武則天不知他何出此言,愣了愣,說:“沒有。”吉頊又說:“將水和土混合成泥漿,泥漿間會起爭端嗎?”武則天還是搞不清他葫蘆裏賣什麼藥,依舊搖搖頭,說:“沒有。”吉頊又說:“將這些泥漿分別捏告成大佛和天尊,大佛和天尊會起爭端嗎?”武則天想了想,說:“大佛是佛教的,天尊是道教的,佛道兩家,當然會有爭端。”吉頊於是磕頭說:“我也是這樣想的。陛下,皇子、外戚,有分則兩安。今太子再立,而外家諸王並封,陛下何以調和他們?貴賤親疏之不明,他們必起爭端,臣知兩不安矣。”武則天這才明白他的用意,思索了半天,隻是無奈地歎息說:“卿之所說,朕也都完全明白,但事情的現狀已經是這樣了,還能有什麼好法子?”
吉頊原本是想讓武則天定下放棄武家子弟的決心,聽她這樣說,知道多說無益,隻好拜辭而出。
武則天話雖這樣說,但吉頊的話還是引起了她強烈的不安。
她想了一個自以為聰明的妙計:命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武氏子弟盟誓,要他們互相交好,和平相處,並在明堂告之於天地,將誓文鑄於鐵劵,藏於史館。
其實,這所謂的“妙計”隻能是自欺欺人罷了,試想,她武則天老人家當年為了登上這個皇帝寶座,連自己親生的兒子、女兒都狠心殺死,而且,女兒還是她老人家親手捏死的。現在,單單憑他們紅口白牙起一個誓,這有用嗎?
估計她也覺得這誓言靠不住,又想了個辦法,即賜太子李顯姓武氏,並大赦天下。
她的意思,即是想,李顯既然也姓武了,李家人和武家人都是一家人了,應該不會再互相殘殺了吧?
這個辦法和第一個辦法比較起來,更加胡扯了。
最簡單的例子,突厥的默啜不是認你武則天為母了嗎?可是,一言不合,就翻臉不認人,千軍奮起、萬馬南下,將河北大地攪得雞飛狗跳。
武則天再笨,也知道單改李顯為武氏是不靠譜的。
她想來想去,又下詔釋放了於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幽閉宮中的李旦的五個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