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 薦舉良相(1 / 2)

狄仁傑充分利用武則天對自己的信任和依賴,向武則天舉薦了許多棟梁之才,為以後李唐王朝的複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中,最著名的是張柬之。

武則天讓狄仁傑薦舉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迅速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二話不說,馬上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

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不滿地說:“以前推薦的張柬之,你還沒用。”

武則天詫異地說:“不是已經用了嗎?現在做洛州司馬。”

狄仁傑跺腳說:“我是薦舉他來擔任宰相的,不是要你任他做司馬。”

武則天默然。

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段時間,升位宰相。

此外,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得到武則天的重用,便使朝中的歪風邪氣為之一空,朝野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

這些人,都成為唐朝的中興名臣。

狄仁傑之前所薦舉的契丹猛將李楷固在邊境也頗有建樹。一次,李楷固率軍平叛凱旋,武則天設宴慶功,不無稱道地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

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心存敬意地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然而,這是狄仁傑留在世上的最後餘暉了。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秋,狄仁傑病重,張柬之、桓彥範、袁恕已、敬暉、崔玄暐五個人去看望狄仁傑。

看著這五個人,狄仁傑感觸良多。

早在聖曆三年,武則天病重,在三陽宮避暑、養病。彼時,狄仁傑曾向她提出一個要求,即請讓太子李顯監國。

顯然,狄仁傑是擔心武則天一病不起,政局出現混亂,為了讓李唐順利複國,在替李顯要權了。

這,可是對武則天的大不敬,隱含有暗示武則天於人世不久的意味了。

不過,武則天並沒有大光其火——畢竟,人也老了,病勢又這樣沉重,隻是揮揮手,讓狄仁傑出去。

讓太子監國的事雖然沒能在武則天那兒通過,卻體現出狄仁傑的良苦用心,他在拚著殺頭大禍在想法來鞏固太子李顯的地位,好讓李顯順利接班。

在這次勸諫中,狄仁傑還應製作了一首詩獻給武則天,詩雲:

宸暉降望金輿轉,仙路崢嶸碧澗幽。

羽仗遙臨鸞鶴駕,帷宮直坐鳳麟洲。

飛泉灑液恒疑雨,密樹含涼鎮似秋。

老臣預陪懸圃宴,餘年方共赤鬆遊。

這首詩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反正是應邀酬唱之作,但詩中的“老臣”及“餘年”的字眼,已透露出狄仁傑對自己去日無多的淡淡哀愁。盡管這樣,狄仁傑還是認為,自己的身體素質比武則天好得多,會死在武則天的後頭。可是,現在,自己卻要先一步離開了人世了,想想,沒能看到李唐複國,真是死不甘心啊!

狄仁傑看著床邊的五個人,欲言又止,最後,什麼都沒說,隻是眼中流淚。

五人惶惑不安,相顧無語,退出門外。

袁恕已小聲地說:“是不是病情太重,想找家裏人詢問家事呢?”

張柬之想了想,搖頭說:“從來沒聽說過大聖大賢之人會廢國而謀家的。”

就在五人議論紛紛之際,狄仁傑的家人請張柬之、桓彥範和袁恕已入內。

狄仁傑看三人來了,當即解開了謎團,說:“剛才不方便說話,是因為敬暉、崔玄暐二人性情太急,又心直口快,不善於保守秘密,我說的話要是泄露出去了,那就是國異而家亡了。”

三人聽了,便知事情非同尋常。

接下來狄仁傑所說的,就是關於國家的未來,要求三人用心輔佐太子李顯,早日興複李唐,並特別強調說:“梁王三思尚掌權,可先收而後行也。不然,則必反生大禍。”

不久,狄仁傑病故,朝野淒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並悲歎說:“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武則天的身體也是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而她所寵愛的“二張”就更加為所欲為了。他們哥倆專權跋扈,風頭搶盡,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這就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