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電視的基本知識(一)(1 / 2)

1.1引言

晴空霹靂震撼著天庭,玉皇大帝急令“千裏眼”向下界察看,隻見橫空出世的石猴正在叢林和石澗中奔跑跳躍……。這是神話電視劇《西遊記》中的一段精彩鏡頭。“千裏眼”,在古代隻能是人們的一種美好幻想,而今天,這種幻想已經被電視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隨著衛星電視技術的發展,利用高懸在36000公裏空中的地球同步衛星,不僅能將千裏之外的畫麵重現,而且能使數萬裏之遙的情景頃刻間展現在我們眼前。90年我國成功地利用“亞洲一號”衛星向全世界轉播了第11屆亞洲運動會的實況,就是一個實例。顯然,現代電視技術已經將人的視力延伸到了古人連想都不敢想的地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電視已成為現代家庭不可缺少的學習、教育、欣賞和娛樂的幫手。

一、電視的發展簡史

電視機誕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84年,德國科學家尼普科夫發明了機械掃描圓盤,開創了機械掃描電視的時代。英國和當時的蘇聯都曾經進行過機械掃描電視的廣播。1927年美國工程師法恩斯沃茨設計出了第一個電子電視係統,1933年佐利金又發明了光電攝像管。於是電視由機械時代進入電子時代。1936年英國貝爾德電視公司和馬可尼-EMI公司競相在倫敦亞曆山大宮電視台播發了電子的黑白電視廣播。盡管當時播出電視畫麵的清晰度還不及現在的一半,畢竟拉開了現代電視廣播的序幕。

彩色電視的研究和試驗幾乎是和黑白電視同時開始的,但真正實施廣播卻比黑白電視晚了近20年。這一方麵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延誤,另一方麵是所謂“兼容”接收的緣故。彩色電視由於技術較複雜,電視接收機成本高,發展和普及速度都不如黑白電視快。在公眾擁有大量黑白電視的情況下,如果彩色電視廣播節目隻能為彩色電視機收看,黑白電視隻能望“台”興歎,必定難以為公眾接受。要求電視廣播節目既能由彩色電視機收看,又能用黑白電視機收看,稱為電視接收的“兼容。當然,“兼容”的彩色電視廣播節目在彩色電視機中重現的是彩色畫麵,在黑白電視機屏幕上隻能顯示黑白畫麵;反之,黑白電視廣播節目在彩色電視機和黑白電視機中顯示的都是黑白畫麵。實現“兼容接收,要求彩色電視廣播的信號中必須有一種能供黑白電視機接收的,能重現黑白圖像的信號,而代表圖像彩色部分信息的信號,又必須不影響黑白電視機重現的圖像質量。這就大大增加了“製作”(即編碼)彩色電視信號的技術難度,使彩電廣播遲遲不能“出台”。

1953年,美國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展起來的電子技術,首先攻破了“兼容”彩色電視製式這一難關。同年,正式開播了“兼容”式彩色電視。美國工業界把這種製式命名為“NTSC”,以紀念“國家電視製式委員會”(縮寫NTSC)在研製兼容彩電製式方麵的功績。NTSC製彩電廣播的兼容性能確實很好,很快被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和我國台灣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