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SC製也有彩色失真較大的固有缺陷。針對這一缺陷,1967年德國研製並正式開播了PAL(帕爾)製彩色電視,同年法國和前蘇聯廣播了SECAM(塞康)製彩色電視PAL製。又稱為“正交平衡調幅逐行倒相”製;SECAM製又稱為“行輪換調頻”製。它們都是“兼容”製式。與NTSC製相比,它們犧牲了一定的兼容性能,獲得了較小的彩色失真。進入70年代,工業化國家對電視廣播體係進行了全麵的彩色化改造,所有的電視台都播發兼容製式的彩色電視節目。彩色電視絢麗的圖像激發了公眾購置彩色電視機的熱潮。到70年代末,美國彩色電視機的擁有量就達到人均0.7台,實現了彩電廣播的普及。
70年代崛起的集成電路技術,又一次推動了電視的發展,使之趨向輕型化、多功能化、高麵畫質量和高可靠性。自動選台、紅外遙控、卡拉OK、頻道顯示和自動開關機等功能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新型電視機中。電視機的連續無故障工作時間已由初期的上千小時增加到數萬小時以上。特別是由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引出的數字化電視、高清晰度電視,已向人們展示出無與倫比、美妙逼真的彩色世界。
我國的電視廣播起步於1958年。3年自然災害和10年動亂嚴重影響了電視廣播事業的發展。從60年代末期開始,我國組織科技人員對電視接收機進行了幾次聯合攻關,促進了黑白電視廣播和黑白電視工業體係的建立。到80年代中期,城市基本普及了黑白電視機。我國選定的兼容彩電製式是PAL製,並於1973年在北京試播。由於技術和工業基礎上的原因,國產彩色電視機直到1978年還不能大批量生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彩色電視工業開始轉向仿製和進口成套設備,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再逐步走向元器件國產化的道路。這次曆史性的轉變,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彩色電視的發展。1984年,我國生產彩電129萬台,1985年達到200萬台,目前已形成1200萬台以上的年生產能力。現在我國彩電生產已自給有餘,部分名牌產品還暢銷國外,一躍成為世界上的電視機生產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