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齊物閣的現狀(2 / 3)

我是齊物閣分割線——————

在長安城的幾人在第四天都到了程家別院相聚,除了商討齊物閣的“大事”,就是順便大家聯係感情。齊物閣共有七位閣主,四位副閣主。商鋪涉及不同領域。除了長孫倩和李麗質、墨思溪還在洛陽,牛礪、李淑兒、崔宓兒等人都齊聚一堂。

最先的就是牛礪(閣主)負責的木齊閣(木工坊),主營各式方便家具,殘障人士的出行工具,車馬行的車,家庭軟裝修的淋浴設備等等。分了好幾個分店。

然後是李麗質(閣主)、李淑兒(副閣主)負責的七巧閣,主營嬰兒車、兒童玩具。程十娘提供棋類或者木質玩具圖紙和玩法,風靡整個大唐。最掙錢的是中高檔的。洛陽一個,長安城一個。

最搞笑的是滑板出來的時候,兒童玩的不多,來買的都是15—20歲左右的大齡兒郎。甚至有當阿耶的郎君買來自己玩,摔了還笑嘻嘻的。

墨思溪(閣主)的奇花閣,現在已經搬到洛陽崔家別苑了。嫁接花卉,水果,許多大唐未曾發現的水果(果樹苗由程十娘提供),成為了貢品。墨思溪對果木並不是特別感興趣,她對程十娘給的菜種子比較感興趣。

目前除了程十娘常吃的一些蔬菜,例如各色土豆紅薯、胡蘿卜、西藍花、包菜、玉米、棉花、木薯、辣椒等等。不過第一二年主要用作培育留種,隻有少量給大廚房研究菜式,家裏的主子們食用。

這幾年墨思溪主要放在了程十娘留給她的各式花種和經濟作物例如良種纖維作物(如棉、麻等)、油料作物(如芝麻、花生等)、糖料作物(如甘蔗、甜菜等)、三料(飲料、香料、調料) 作物。

這幾年一些已經可以穩定育種的種子已經開始在東西市場雜貨鋪開始代售。不過大部分算是低價賣給朝堂,由朝堂低價賣給偏遠地區的農戶。不說其他,光那些耐旱耐寒抗蟲良好的種子,讓吃到甜頭的農戶和販賣種子的商人都高興得做夢都會笑。雖然有著穀賤傷農一說,但是初唐時期糧食都不夠吃,災害又頻繁,糧價再低也低不到哪去。糧食和菜多起來後,去挖野菜的人也變少了,加上各地養雞養鴨,生活水平好多了。

文昭坊是墨念江(閣主)和李青雀(閣主)、李寬(副閣主)在管。主營竹紙,兼出售一些工具書籍。大唐圖書館開到哪裏,文昭坊就開到哪裏,利潤足以養活圖書館。圖書館還有抄書服務,隻需交10文錢的筆墨錢,還有免費的講堂。這個主要是李青雀手下的幾個心腹在管。

還有就是長孫倩(閣主)和房小小(副閣主)負責學子食堂,提供物美價廉的古代版快餐。和程家酒樓不一樣,主營各式蒸餅蒸菜、土豆紅薯等雜糧飯雜糧煎餅、養生羊骨頭湯餅。這是程家酒樓推出特色蔬菜之後,程十娘順帶給大量土豆紅薯找銷路提議的。

走的是薄利多銷的路子,很受長安城、洛陽城百姓尤其是學子們的喜愛。在長安如果你看到一個抱著小陶罐走在路上的年輕郎君。別好奇,那肯定是在學子食堂用膳後,順帶打一罐便宜的羊骨頭湯。羊骨頭湯不濃也沒有多少肉,但是熬的時間夠,還加了養生的藥材,就著這樣的羊肉湯,一家人吃得特別開心。

大唐各地的酒樓和百姓對這些吃食的做法非常喜歡——管飽頂餓還美味。有好多小販研究了不少吃法,鐵鍋慢慢的出現,炒菜也流傳入民間,隻能說逐漸形成了吃貨天堂。對此,程十娘表示非常開心,個人出資想等她們回來後舉辦一場民間菜廚藝比賽。

唐豆豆和李紅纓因為去了邊境,所以隻參加分紅並不參與管理。隻是她們兩個也是不甘示弱的兩人,回安城皮毛多,又好好酒。在一堆退役受傷的將士苦於生計的時候,程十娘出了個主意——邊境貿易(皮毛換酒),整了個小型的交易市場,搞得有聲有色。上過戰場的將士們,即使是少了一隻胳膊,也是普通毛賊不敢碰的。

這事軍部也摻和了一腳,不過最大的那幾間鋪子就是唐豆豆和李紅纓開的祈羽閣。當初這個名字出來的時候程十娘還莫名其妙的,聽著像祈雨。後來親自去了回安城才知道,那裏還真的缺雨水。

交易市場管理比照西市,規模小了很多,但是大家都很有默契,很懂規矩。漸漸地,回安城周邊的村落越來越多,不少被東西突厥吐蕃高昌等地方活不下去的人都慢慢彙集在這裏。對此回安城的負責人李萬江痛並快樂著,而回安城不遠的連山鎮、圓山鎮、鶴峰鎮都眼紅得快滴血了。好在李萬江和他手下回安城負責的官員都知道不能吃獨食的道理,將交易市場放在了合適的位置,分流了不少人到其他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