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田地與生態之爭(1 / 3)

西漢末年,黃河、汴渠決壞,水患持續60餘年,到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詔和王吳共同主持了對汴渠和黃河的綜合治理活動。王景依靠數十萬人的力量,一方麵修築從濮陽城南到渤海前城的千餘裏黃河大堤,另一方麵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門。不但使黃河決溢災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黃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資源。王景治理後的黃河河道,大約穿過東郡、濟陰郡北部,經濟北平原,最後由千乘入海。總的來講,河道流經西漢故道與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較近,地形低下,行水較浚利。由此,黃河決堤災害明顯減少,出現了一個相對安全時期。自此,黃河800年不曾改道

曆史上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之一 ,古代一度曾為我國糧食的主產區。安史之亂前 ,中國的經濟重心位居北方 ,黃河流域作為北方的重要經濟區 ,其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言而喻。 粗略統計,若按唐開元 15 道的行政區劃計算 ,共有 8道的 62 府州位於黃河流域。

唐代黃河流域屯田的特點是 :安史之亂前 ,上遊獨大 ;安史之亂後 ,上中遊並舉。總的來說 ,屯田作為唐代農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和組成部分 ,在經濟和軍事上起到過積極作用 ,但屯田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麵效應 ,這主要表現為自然災害的發生。

屯田並不會直接導致災害 ,但在科技水平落後的條件下 , 人們在屯墾過程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使農業生產往 往成為生態環境的破壞者。發展農業生產有兩個途徑 ,即提高 單位麵積產量和擴大耕地麵積 ,在古代 ,最普遍的做法當然是 後者。擴大耕地就得采取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手段 ,向森林、 湖泊、沼澤、山地、草原要田。墾田對生態係統的破壞最終導致 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洪水、泥石流、沙塵暴等災害的發 生。

唐代黃河流域有很多地區由於開發不當破壞了自身生態 環境 ,並產生了一係列連鎖災害波及其他地區。

傳統的農作方式使收割後的土地完全裸露 ,而疏鬆的黃土 在風力和水力作用下很容易被侵蝕 ,灌溉時又常用大水漫灌 , 造成灌區土地鹽堿化。鹽堿化後,農田產量低,百姓為了生存隻能繼續開荒種糧。

唐代黃河流域許多地方盲目屯墾造成的水土流失直接導致黃河水患 ,二者之間的因果聯係可從水患發生地與屯墾集中區的地域聯係看出來 。黃河兩岸大規模的屯田區 ,造成大量泥沙進入黃河 ,而平原區的河道平緩 ,水流流速較小 ,河水所攜帶的泥沙很容易沉積下來 ,河床逐漸抬高 ,加上兩岸地形平坦 ,一旦出現暴雨或淩 汛就會發生決溢。

黃河在中遊彙集了許多支流 ,如渭河 、涇河 、汾河 、沁河及 南、北洛河等 ,唐代有4府(京兆、河南 、太原、河 中)和 30多個州在這一區域內。唐代屯墾規模較大的地區有很多都在這裏 , 如前文述及的涇源 、 寧、岐隴、河 中、河南 、陝虢等 ,加上這一 區域本來就是農業發達區 ,所以水土流失較上遊更加嚴 重 ,大量泥沙直接或從支流源源不斷地進入黃河 ,造成一些寬緩河段 和下遊河道淤積 。

龍門至三門峽和柏崖至桃花峪這兩段河道 ,河床寬淺 ,兩岸基本是相對平緩的丘陵 ,攜大量泥沙奔湧而來的洪水 ,在這兩個河段擺脫了峽穀束縛 ,故中遊的5次決溢都發生在這兩河段 。

黃河下遊落差小 ,水勢平緩 ,加之河道寬淺散亂 ,河中泥沙極易淤積 ,上 、中遊水土流失不斷 ,下遊河床便不斷升高 ,且下遊河水完全是在大平原上流淌 ,這就使得下遊成為唐代河決的重災區 。唐代的24次河決中有14次發生在下遊 。

唐代黃河流域的大規模屯田與黃河水患是有著密切關係的 ,但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屯 田 ,因為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 是農業發達地區 ,自耕農自發地或在政策鼓勵下進行的過度開荒 , 在一定程度上對於 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難辭其咎。我們隻能說 ,不合理的屯田開發在破壞生態並導致災害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負麵作用 。由生態破壞而導致的災害在時間上有滯後性 ,所以因唐後期過度屯墾而導致的河患可能會發生在五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