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田地與生態之爭(2 / 3)

當然這一時空的唐朝才剛剛開始20個年頭左右,屯田的數量與曆史上的唐朝相比隻占了一個零頭,但上遊屯田的苦果已經讓黃河中遊和下遊的大唐人嚐到了。雖然大唐人還不知道為何大唐的母親河會發怒,會讓他們無家可歸。

李恪一路向黃河的源頭走去。看到了大片的屯田。一片片的田地看著人心情舒爽,但是李恪等人看地方誌的時候,令他們毛骨悚然的感覺,讓所有人看著那大片屯田眼神都嚴肅了很多。

“這原本是湖畔?”看著稀稀拉拉種著小麥的一位民部官員眼神詫異。

“這原本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地方,現在怎麼變成了不毛之地?”另一位工部官員看著什麼都長不出來的硬地板,一臉不解。

“前段黃河水清澈見底,這裏的水渾濁還夾雜著黃沙木屑?”水部官員看到前一段和後一段河道兩極分化的場景,覺得自己可能是累暈了,眼花了。

“涇渭分明是兩條河,到底是怎麼回事?”隨行侍衛們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是大夏河?這邊才是黃河。原來她一點都不黃。”站在河邊的牛將軍抹了把臉,感覺事實顛覆自己的認知。

“這山果真如十娘姐姐所說,不愧為黃土高原。這地方太過荒涼了。這大雨一下,還不把泥沙全衝進河裏。”李佑感歎道。

“難怪十娘妹妹說根在上遊。這麼多泥沙裹挾,這溝渠都堵塞了,怎麼會疏通河水,河水改道已成必然。”李恪接過話茬,大腦瘋狂運轉。

“我們居然不知道,這讓我們如何有顏麵麵對子孫後代。”所有人內心都回蕩著沉重與難受。

“將軍,對不起,是我們目光短淺,之前嘲笑您是種樹將軍,對不起。”一個年輕的侍衛走到牛進達身前認真行禮,道歉。

“嘿嘿,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侄女說那啥我們種樹後人乘涼,咱不能坑了後輩子孫不是?種樹將軍最起碼比醜將軍好聽多了。”牛進達憨憨的擺擺手,表示這沒事。

“牛將軍說的是,我剛剛問過此地老農,之前土地是永業田,隻是後來越種越貧瘠。這邊太過偏遠,許多大唐新出的種田工具和技術都沒有到這邊。特別是堆肥之法,還有那些耐旱耐寒的良種。這劣等田,還是要靠大家想想辦法。等等就找那些個農官,將找地方做堆肥之地。”

“殿下,如今?統計一下,看看有沒有可能將……”

和李恪一起過來做調研的基本都是李恪這些年培養的心腹,還有就是聖人李世民派來的保護“地主家傻兒子”的能言善辯之才。所有人對著地方誌和眼前的黃土高原,感覺自己肩上的沉重。

經過討論李恪等人想先將不能種糧食的地方騰出來,先退耕還林。但是原本就產糧食少的地方,要放棄土地還是一些困難。不過有堆肥之法、新式農具、耐寒耐寒的良種,應該可以打動臨夏城的人。

李恪現在在的地方已經是靠近古長城舊址,寧夏盆地最靠近大唐的位置。再往西走就是許多少數民族混合居住的地方,而李恪腳下的臨夏城,這個夏就是旁邊流淌著清澈河水的大夏河。鎮守著一支萬人軍隊。加上陸續到來的軍隊差不多有1.5萬左右。

到臨夏城是李恪的決定,走的是最近的路,而其他分兵幾路沿著黃河向上走。

退耕還林這還是李恪臨走前一天,程十娘突然刷到黃河治理的知識,折騰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由崔明仁親自送過去的時候,程十娘還在呼呼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