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田地與生態之爭(3 / 3)

要不是因為空間裏可以用金錢換睡覺時間,估摸著做的程十娘都能直接給你表演一下,什麼叫做站著都能睡覺。不過就算這樣,已經弄通天工開物的程十娘,在第二天去弘文館參觀時也是有些沒精神。還好空間百度對展示的農具和生活類工具,隻要給的經費夠,程十娘隻需看了一眼就能知道與之對應的圖紙,很容易就可以將其劣勢化去。

這讓本就對程十娘很有好感的工匠與圖書館的學子,瞬間對女郎的學識和能力轉變了看法,回家後更是積極送家族中女郎學習知識,而不是將聰慧的女郎困死在牆院之間。

這不僅僅是榮耀,而且程十娘當場就拿出真金白銀作為研發費用(這是程十娘當初和李青雀說好了的)。獎金、分成、績效、福利,看得工部的人都眼紅,直問有什麼條件才可以進這大唐第一圖書館。

自己不行,不是還有子孫後代,隻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工部官員的子孫,無論男女——聽我說,我謝謝你祖宗。)

程十娘和李青雀沒想到,這真金白銀的獎勵直接讓每年報考大唐第一圖書館的人,直接翻了幾番,還真讓他們從民間吸收了不少天才。不過這讓傳統愛好學習研究明經、史書、詩歌等的學子們有些灰心喪氣,一度有些低迷。也就是圖書館招人比較少才沒有引起騷亂。直到後來有一篇文章橫空出世,讓他們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李恪熱火朝天提升當地土壤品質的時候,大力宣傳生態堆肥,退耕還林的時候。一封信件飛到長安城後,當天奇花閣接到一份訂單。三天後,最後一支軍隊押著一堆耐寒耐旱種子,改良農具樣本,帶著民部和奇花閣的花匠(農學家)、農具製造工匠往臨夏城走去。

而此時和太子李承乾一起啟程先到洛陽的人才剛剛到河陽。

這邊的景象讓程十娘和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一大群衣衫襤褸的難民居然被河陽縣令派人攔在城門口,而烏壓壓黑色烏雲正翻湧著朝他們這邊,烏雲壓城。目測差不多4000人。

“阿仁,這樣不行。這些人沒有死在逃難的路上,而是因為這暴雨傾盆,我們得做些什麼。”程十娘看著不遠處的烏雲,有些急。

“城內太小了。河陽縣有心無力。城內已清理出來,僅僅隻能再容納400人。”太子李承乾推著輪椅過來,身後是李雉奴和武照。

“年邁老人與孩童進來如何?我記得我有帶油布做的軍帳。這裏有木頭吧,最起碼在外麵搭好遮遮雨。”程十娘想想,給出方案。

“劉知縣,立刻派人協助。”李承乾立刻吩咐跟過來的河陽縣知縣。

花白頭發的河陽知縣,眼淚都快落下來了。回複了一聲,“是,殿下。”整個人如同有了主心骨一樣,有了些許精神頭。

後來程十娘才知道,這河陽知縣才40多歲壯年,三年前任這河陽知縣,如今操勞得如同五六十的老頭子。

“雉奴,帶人指導那些難民搭建擋雨棚。”

“馬周,帶人做好難民登記。”

“武照,做好物資發放。去幫稚奴安撫百姓。”

“……”

“太子殿下,嗯,太子阿兄,”程十娘被太子李承乾瞪了一眼,立馬改口。

“我這就下去找藥材做避瘟香,人太多了準備不足,大災後易有大疫。”程十娘覺得所帶給河陽的避瘟香應該不夠,那麼多人,原本以為隻有2000多難民,說完一溜煙跑下城牆,還從順手塞了幾個手持喊話喇叭給李承乾。隨後立馬在空間下單足夠的避瘟香原材料。

“這是喊話喇叭。可將聲音變大。殿下,可讓大嗓門的士兵,將殿下的命令傳出去。”崔明仁溫柔的看著像被狗咬的程十娘,笑著說完就下城牆找程十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