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悠久的傳說(1 / 3)

酒來自自然界的微生物變化。在自然界中,果子成熟後從樹上掉下來,果皮表麵的酶菌在適當的溫度下會活躍起來,使果子中的葡萄轉化為乙醇和二氧化碳,而酒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醇。

在我國,由穀物糧食釀造的酒一直處於優勢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額很小,因此,釀酒的起源問題主要是探討穀物釀酒的起源。

我國酒的曆史,可以上到上古時期。其中《史記·殷本紀》關於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以及《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等,都表明我國酒之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曆史了。

自此之後的文字記載中,關於酒的起源的記載雖然不多,但關於酒的記述卻不勝枚舉。綜合起來,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麵介紹酒的起源:

1.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上天造酒說

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於某某人的發明,把這些人說成是釀酒的祖宗,由於影響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統的觀點。

東漢末年以\"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自詡的孔融,在《與曹操論酒禁書》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說;素有\"詩仙\"之稱的李白,在《月下獨酌·其二》一詩中有\"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的詩句;經常喝得大醉,被譽為\"鬼才\"的詩人李賀,在《秦王飲酒》一詩中也有\"龍頭瀉酒邀酒星\"的詩句。此外如\"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泉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矅\",\"擬酒旗於元象\",\"囚酒星於天嶽\"等等,都經常有\"酒星\"或\"酒旗\"這樣的詞句。竇蘋所撰《酒譜》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話,意思是自古以來,我國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說法。不過這連《酒譜》的作者本身也不相信這樣的傳說。

《晉書》中也有關於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饗飲食。\"軒轅,我國古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即獅子座的ψ、ε和∽三星。這三顆星,呈\"1\"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蜍顆星。柳宿八顆星,即長蛇座δ、σ、η、Ρ、ε、З、W、⊙八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則肉眼很難辨認。

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曆史。二十八宿的說法,始於殷代而確立於周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創造之一。在當時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能在浩淼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並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並留下關於酒旗星的種種記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至於因何而命名為\"酒旗星\",度認為它\"主宴饗飲食,那不僅說明我們的祖先有豐富的想象力,而且也證明酒在當時的社會活動與日常生活中,確實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說,既無立論之理,又無科學論據,此乃附會之說,文學渲染誇張而已。姑且錄之,僅供鑒賞。

2.猿猴嗜酒,釀果成酒——猿猴造酒說

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對人類如何捕捉聰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極精采之記載。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於深山野林中,在巉岩林木間跳躍攀緣,出沒無常,很難活捉到它們。經過細致的觀察,人們發現並掌握了猿猴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嗜酒\"。於是,人們在猿猴出沒的地方,擺幾缸香甜濃鬱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躊躇不前,接著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嚐,時間一久,沒有發現什麼可疑之處,終於經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誘惑,開懷暢飲起來,直到酩酊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我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群眾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類似的方法。這說明猿猴是經常和酒聯係在一起的。

猿猴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這在我國的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作中記敘道:\"瓊州(今海南島)多猿……。嚐於石岩深處得猿酒,蓋猿以稻米雜百花所造,一石六輒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清代的另一種筆記小說中也說:\"粵西平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西江支流桂江中遊)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婁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看來人們在廣東和廣西都曾發現過猿猴\"造\"的酒。無獨有偶,早在明朝時期,這類的猿猴\"造\"酒的傳說就有過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在他的著述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婁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飲之,不可多,多即減酒痕,覺之,眾猱伺得人,必嬲死之。\"可見,這種猿酒是偷飲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