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使用在新石器早期已比較普遍。到母係氏族公社繁榮時期,陶器的品種已相當發達。現在日常生活中所習用的一些器皿,在當時多己出現。器物大致可分為飲食器、水器、炊器和儲藏器等不同類別。其中飲食和貯藏器就是最早的酒器。如距今五千至七於一百五十年的仰韶文化出土陶器中的杯、壺、瓶、甕等,距今四幹至七千三百年的大汶口文化中的肌形器、壺、礬、尊、高柄杯、單、單耳杯、高腳杯。
大致到父權製確立的時代,農業生產有了提高,已能提多的剩餘糧食釀酒,而人們的宗教觀念業已形成,祭先祖鬼神都少不了酒,因而這一時期陶製酒器己成為陶器中的重品,且大多數器型種類是為後來青銅酒器的先河。青銅酒器爵、等器型無不以對應的陶酒器為原型,一般認為龍山文化是父權製的代表文化之一。龍山文化出土的斛,高柄杯、雙耳單耳杯、瓷、暴、杯、學、瓶等專用酒器的數額有明顯增加。
夏商時代中國社會已進入奴隸製時代。奴隸主酗酒作樂,酒器大量盛行,陶製酒器器型已相當豐富。飲器有肌、杯、單、爵、杯,盛器有壺、尊等。不過,陶製酒器在商代除了精美的白酒器外,一般是中小奴隸主貴族及民間使用,當時帝王和大奴隸主貴族使用的酒器主要是青銅酒器。
西周時代陶製酒器因統治者嚴禁酗酒,出士數量明顯減少,春秋戰國繼續了這一態勢,不僅酒器器型種類顯著減少,而且造型也粗糙簡陋,質量日漸下降。不過,陶製酒器一直沒有退出曆史舞台,它仍然是曆代廣大貧困勞動者階層者使用的主要酒器。
3.典雅的瓷製酒器
瓷器始於東漢前後。與陶器相比,不管是釀造酒具還是盛酒飲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過陶器。唐代的酒杯形體比過去的要小的多,故有人認為唐代就有蒸餾酒。唐代就有了桌子,也隨之出現了一些適於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稱為“偏提”。其形狀似今日的酒壺,有喙柄,既能盛酒,又能將酒注入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
宋代是陶瓷生產鼎盛時期,有不少精美瓷器。宋代人喜歡將黃酒溫熱後飲用,故發生了注子和酒碗的配套組合。使用時將盛用酒的注子置於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流水,可以溫酒。瓷製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製酒器以青花、鬥彩、祭紅酒器最具特色。清代的瓷製酒器則是以具有清代特色的琺琅彩、素之彩、青花玲瓏瓷及各種仿古製品為主。
景德鎮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名揚天下,燦爛輝煌的曆史自隋唐以來名揚天下。米通瓷業立足於景德鎮這一方熱土,繼承古老瓷都的優秀工藝,優選各種精製原材料,大膽引入現代文化元素,為當代名酒提供了最具文化氣息的新型瓷製酒器。
4.爵和角
爵,飲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夏商周時期,作用相當於酒杯。圓腹,也有個別方腹,一側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後部有尖狀尾,流與口之間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個錐狀長足。夏代爵胎體輕薄,製作粗糙;橢圓形器身,流長而狹,短尾,流口間多不設柱,平底,一般沒有銘文和花紋,偶見有連珠紋者。商早期流與口之間開始出現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鏤有圓孔,以便溫酒加火時透風。商中期後,爵演變為圓身,圓底,流口增高,多設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長並向後移,三足粗實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體厚重,製作精美;爵身飾有饕餮、雲雷、蕉葉等精美的紋飾,上端和柱上也飾有動物形象有少數無柱而帶蓋的爵,蓋鑄成獸首形。西周前期還有一種器表鑄有扉棱的爵,往往以雲雷紋作地,飾有兩層或三層花紋,紋飾繁而精美。西周後期,爵逐漸消失。
角,飲酒器。流行於夏商周時期。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數量很少。器物造型與爵相似,不同之處是口沿無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多有蓋,有的蓋做成禽鳥展翅飛翔狀,非常美觀。傳世有一件角的杯體中有一管狀流,形製和二裏頭文化時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認為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蓋。西周中期以後,角便不複存在。
5.斝和卣
酒器和水器
酒器和水器均是古代青銅器中的主要種類。酒器主要可分為飲酒器和盛酒器兩大類。水器多用於盥洗,所以亦稱為盥器,又可分為注水器,承水器,盛水器三種,器型不多,主要有盤、鑒。
斝和卣
斝,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於盛酒或溫酒。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的形製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狀、鼓腹狀及下腹作分檔袋狀幾種;有的是扁平素麵,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一般來說,商早期斝多為平底、空錐形足或較瘦的袋狀足,胎體輕薄,紋飾簡單,一般隻有一層花紋。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為圓底或肥圓的袋狀腹,柱形足,器體厚重,花紋繁緝,常用蕉葉紋、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裝飾,有的以雲雷紋做地,其上飾有多層花紋。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和西周時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為橢圓形,頸微束,垂腹,圈足,帶提梁,俗稱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鳥獸形有提梁的盛酒器,習慣上稱為鳥獸形卣。己發現的鳥獸形卣有雙鳥、單鳥、虎等造型。
6.方彝
方彝
盛酒器。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長方形器身,帶蓋,直口,直腹,圈足。器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缺口。也有少數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狀。方彝的蓋與器身往往鑄有4條或8條凸起的扉棱,全器滿飾雲雷紋地,上凸雕出獸麵、動物等紋樣,給人以莊重華麗的感覺。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於底部。在河南安陽婦好墓曾出土一件長體有肩附耳式的方彝,器身橫長兩倍於縱長,有斜肩,猶如兩個方彝之組合,故人稱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線狀,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見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與底部一樣大小,此為方彝的最後形式,流傳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