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好及婦好墓
婦好是商王武T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生活千公元前12世紀前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是我國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據甲骨卜辭記載,婦好曾多次主持各種類型和名目的祭祖、占卜活動,利用神權為商王朝統治服務。此外,婦好還多次受武丁派遣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閥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武丁對她十分寵愛,授予她獨立的封邑,並經常向鬼神祈禱她健康長壽。然而,婦好還是先於武丁辭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約100米處。1976年墓葬發掘時保存完好,其中所出土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寶石器。婦好墓所出玉石雕刻種類很多,形態各異,展示了當時很高的製玉求平,這些玉石雕刻品中的人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研究商代雕塑藝術、商代人種、服飾製度、階級關係、生活情態等萬麵的寶貴資料。
7.觥和尊
觥
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裝飾紋樣同犧尊、鳥獸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將其誤以為獸形尊。然觥與獸形尊不同,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
古代龍紋的鑒別
龍紋是商周青銅器中常見紋飾之一。從商代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龍紋的變化形式較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兒種:
一、爬行龍紋,即上述龍紋形象,和獸麵紋一樣,此種龍紋也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其盛行時代約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
二、雙體龍紋,即以一個龍頭的正麵形象為中心,軀體向兩側展開,常飾於青銅器頸部的狹長範圍內,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三、卷龍紋,龍的軀體作卷曲狀,其中一種是龍頭的正麵形象居中,軀體盤繞其外,形成一圓形,多飾於盤的中心,見於商末周初,還有一種是龍的側麵形象盤卷成圓形,多見於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簋、壺等器蓋的圓形捉手內。
四、雙頭龍紋,是一條龍體的兩端各有一個戈頭。多作斜角線構圖,一個龍頭在上,一個龍頭在下,常見於西周及春秋早期。
五、交龍紋,即兩條以上的龍體相互交纏盤繞,構圖較為複雜,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尊
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周時期,春秋後期偶有所見。尊與彝一樣,原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朝之後開始專指一類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長頸,圓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帶“十”字孔,主要是圓體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仍帶肩,肩上多飾有數個圓雕獸頭;觚形尊又稱大口筒形尊,形似抓而體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這兩種尊器表多飾有凸起的靡棱,雕鑄著繁繩厚重的蕉葉、雲雷和獸麵紋,顯得雄渾而神秘。西周時,又出現了垂腹的圓尊,形狀為大口,長頸,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線條柔和,花紋也比較簡單,已失去了有肩的圓、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氣勢。
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戰國期間還有犧尊。將尊鑄成牛、羊、虎、象、豕、馬、鳥、雁、鳳等動物形象,統稱為犧尊。犧尊上裝飾有各種華麗的紋飾,獸背或頭做成尊蓋,既是實用器皿,又是藝術價值極高的工藝品。
商代晚期,中國青銅手工業興盛,鑄造了各種各樣的犧尊,其中有一豕尊,風格別致,別具一格。此尊的前、後肘部各有直徑約1.4厘米的圓管孔,橫穿器身,該孔可能是用來貫穿繩索以便於搬遷之用的。器物外觀上比膠逼真,有羽羽如生之感。器身呈巧立姿勢,整體比例關係與細部結構都比較精確,麵比較長,兩顆猿牙露在外麵,具有很強的寫實性,追求形似。周身紋飾複雜多變,又和諧統一。其頭部施雲狀紋;四肢為倒立的紋,以雲雷紋為地;頸部、腹部則是麵積膠大的鱗甲紋。各種紋飾的變化與配合,處理得恰到好處。以豕為尊,在我國青銅犧尊中是相當罕見的,特別是這種紋飾精美、形象逼真的富有裝飾性的豕尊。
8.壺和鈁
壺和鈁
壺,盛酒器和水器。流行於商至漢代,用於裝酒和裝水。壺使用的年代較長,式樣也很多,大致有圓形、方形、扁圓形、八角形、弧形等。斷麵為扁圓形,深腹下垂,帶扁方形貫耳和圈足的壺大多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長頸鼓腹的圓壺。西周壺除承襲商代式樣外,多設有圈頂壺蓋,蓋可倒置用作杯。耳多為半環耳或獸首銜環狀耳。春秋壺造型較商周壺輕巧,多為扁圓壺或方壺。許多壺蓋上端做成蓮瓣形,也有一些在壺蓋或壺身外表裝飾鶴、龍、璃虎等立體動物形象。戰國相漢代的壺由垂腹改為鼓腹,下腹部內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穩重,顯得秀麗靈巧。這一時期也有提梁壺,提梁用數十節銅鏈串接而成,便於外出攜帶。弧形壺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造型為長頸,圓腹,腹旁有鑒,平底或圈足。壺頸向一側傾斜,形狀類似瓢瓜。
鈁,酒器,即方壺。戰國末年改稱鈁,多為素麵,流行於戰國末期至漢代。造型為方身,長頸,大腹,圈足,帶蓋。少數器身有花紋,花紋不用銅器傳統圖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幾何紋飾。
9.罍和瓿
罍和瓿
罍,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理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繁縟的花紋配以厚重的胎體,顯得深遂神秘,凝重大方。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於盛醬。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