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t能飲一杯無——宜酒時節(3 / 3)

酒,它那「水的形,火的性」的特質,在它浸潤整個社會的過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酒文化:尋常百姓之家,濁酒一碗,舒筋活血,有去憂解乏的功效,自不必說。在那些具有審美眼光和生活情趣的文人筆下,更是給酒添上了一圈圈光環,使酒不單是口舌之享受,而且成了精神寄托之寓所,才智靈感發生之「靈丹」,「李白鬥酒詩百篇」就是千古流傳的佳話!還有那叱吒風雲,或心機詭秘的政治家,則視酒為「政治飲料」,無論是外交,還是內政,無論是勞軍,還是治吏,常常以酒搭「橋」,以酒潤滑。

一、祭祀必酒才成禮

盡管有些人認酒之為物,有害而無益可是翻開曆史上或是文學上的記載,在古代祭祀慶賀等場合中,飲酒成為禮節的一部分,在酒譜一書曾這樣說:「智者作之,天下後世之而莫能廢,故聖人不絕人之所同好。」這句話幾乎道盡了酒於人類一生的密切關係。此外,如漢書貨誌說「酒者,天之美祿。」焦延壽易林上更說「酒為歡伯,除憂來樂。」

二、婚喪喜慶酬賓客

酒,既是娛樂歡宴的興奮劑,又是融洽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尤其甚者,目前社會應酬,如果滿桌盡珍饈,舉杯卻無酒,更有人興難以下箸之歎。有時候,宴客無酒,便無以盡禮,便無以聚,便無以盡情吐露。而有時,在孤寂無聊時,舉邀明月,也可一解心中積鬱。乃至於「寒夜客來茶當酒」,亦有為千古美談。麵對煩惱,竟有人情願一醉解千愁。由此以外,酒的功用,又不能算不大了。

三、喜相逢、藉酒助興

中國人,遠客來要「置酒洗塵」,久別相逢則「把酒話舊」。如「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壼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遷謫半生,倍曆坎坷的明代著名才士楊升庵晚年所寫的這首『臨江仙』詞。

想象一下,幾個知心好友一起飲酒,酒酣而吐真言,彼此得到情感宣泄,朋友間芥蒂消,增進了至誠的友誼,這種境界給人的歡愉和滿足是難以形容的。

另外,酒會使人的理性束縛減弱,感情的流露無障礙,使人顯得真率、單純,因而也令人感到安全。

四、送別離、藉酒澆愁

關於餞行之俗,古文獻上有很多記載。『詩經.大雅.韓奕』上說:「韓侯出祖,出宿於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壼」。這是遠在周朝時代人們就用酒餞行的例證。

另設酒餞行之名句,如:「何當重見日,樽酒慰離情。」──(溫庭筠『送人東遊』),「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這兩句詩表達了友人之間依依不拾的心情。「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可謂最全麵、最深刻地反映了古人送別摯友時的情感,詩中雖然沒有直接表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愁,但正如詩人說的「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隻要心有靈犀,無須多言,此時一切內心感情的交流均融入酒中了,使離別之情更深、更悲、更加動人至深了。

這種以酒餞別,在唐代達到了高潮,許多詩人都曾吟誦,甚至親身體驗過這一令人感懷的主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萩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晴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愁酒半酣」。(韋莊『古離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杜牧『贈別』)這些詩句中顯露的綿綿的離愁,反映了友情的深厚。

其實,中國人是一分重感情、重友情,則倍加珍惜,不會輕易舍棄。這種真摯的情誼平日往往深藏心底,不易顯露,而在離別餞行之時卻因酒而到了充分的體現。美好的回憶、未來的憧憬、綿綿的離愁、真誠的祝願...完全在餞行的飲酒中得到了加深,得到了寄托,得到了解脫,得到了慰藉。臨別餞酒,實際上意不在酒,而在於這種浩渺無際、深沉無底的情意的交流與貯存。這便是把酒餞行的真諦。

五、藉酒寄情

北宋文壇宗師歐陽修也是愛酒之人,號稱“醉翁”。其傳世名作『醉翁亭記』,倒說出其愛酒之心實在酒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在酒也。」這句名言膾炙人口,道出了文士雅飲的基本特征,也揭示出其迥別於凡夫俗子之飲的「風雅之舉」。

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供人恣遊飽覽,心曠神怡,樂趣無限。故自古即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當人們的心靈思緒為自然山水之秀麗景色所陶醉之時,以酒達情,乘興酣飲,觥籌交錯,倍增其樂。酒在此不過作為一種傳達情感的道具罷了。

歡樂時飲酒是如此,憂傷時飲酒亦是如此。同一個李白,既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又浩漢:「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而在飽嚐行路難之後,卻又低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此時酒的效力完全受人的主觀情感的控製,因人的喜怒哀樂而變化。

而酒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這是因為文人之子,以自己的情趣附著於酒,使酒不僅成為口舌之享受,而且成為精神之寄托。正是在酒中注入了深情所以無論是飲玉液瓊漿,還是喝濁酒村醪,其酒格就升高了。所以,陶淵明那無羈無絆的處世態度,無疑與酒趣對他的撫慰解頤亦有關。「歡言所得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鬆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顯得是那麼恬遠而淡泊。

六、藉杯中物以言誌

例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吟「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這些詩句表麵上是寫君王生活豪華,實際上酒代表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生活。它又包含著詩人對社會的評價和諷刺。

另外,如李白的『將進酒』一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終須沽酒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此詩中,雖然寫了人生幾何,及時行樂,聖賢寂寞,飲者留名的消極內容,但其曠達不羈,視富貴為浮雲的胸襟己躍然紙上,其積極上進的深刻含義也是不言而喻的。而這篇千古絕唱,沒有酒,則是很難「生」出來的。

七、酒裏生靈感.詩畫更傳神

有人曾這來形容酒的特點:「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可以說是深得其神韻。酒,那柔弱的外表下翻騰著火一樣的熱情。酒精的蒸發令人血脈暢通,精力旺盛,思維活躍,頭腦反應靈敏,全身蓄積巨大的能量,隨時可以爆發,不由自主,不吐不快。

對於藝術家來說,酒的這種特點正可以啟人智能,激發靈感,調動全部的感性經驗與理性認識,集於一點,如火山噴發,文思如潮,奔騰洶湧,不可遏止。從而產生出強烈的創作衝動和表現欲望,奇想不斷,新意迭出,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許多不朽之作亦由此誕生。

酒使詩人與詩歌實現完美的結合,融為一體,因為酒能使大腦皮質興奮,使人的情緒和思維進入高度活躍的狀態,調動起經驗的記憶和平時積在頭腦中而不能意識到的大量信息,催化出靈感。

這是凡喝酒的人或多或少能體味到的共同經驗,「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就是詩人與詩歌融為一體的生動寫照。

另外,中國書法中的國寶-王羲之作的『蘭亭序帖』,亦是在聚宴之時所作。

當時在酒酣耳熱之際,醉態朦朧的王羲之取出鼠須筆,飽蘸濃墨,激情洋溢在蠶繭紙上奮筆疾書。真正是思如湧泉一揮而就。這便是流傳千古的書法藝術瑰寶『蘭亭集序』。剛一停筆,觀者讚歎不絕。王羲之自己也十分滿意,未料到醉中寫出如此神品絕筆。據說他回家後又曾提筆寫過幾遍,但始終再無最所作之神韻。

八、送禮佳品

中國人是個重感情的民族,但又是一個感情內斂的人種。盡管有滿腔熱情,卻可能被層層包裏得冷若冰霜。

因此,中國人的熱情特別是需要觸媒。不管是佳節思親或友人魚雁往來,假如能托物寄情,更添情味。

酒,即「水的形,火的性」的特質,不啻是送禮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