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站在西階上酬謝介。介從南側出席,立在主人西側,一切都和賓和主人之間的禮儀相同。主人一揖,歸席。司正上堂,主持旅酬儀式。說:“某某先生請受酬。”受酬的人出席,司正後退,立在序一端,麵向東。受酬者在介的右側接受介的酬酒,其他眾受酬者在左邊接受酬酒他們下拜、站起、飲酒都和賓酬主人的禮儀相同。全部酬酒完畢,最後一名接受酬酒者持空觶下堂,坐在地上,把空觶放回筐中。司正下堂,回歸原座。
主人派家仆二人舉觶授於賓和介。洗觶,上堂,在西階上給觶斟滿酒。都坐下,放觶於地,隨即一拜,手執酒觶站起。賓與介在席尾答拜。都坐下祭酒,再飲酒,幹杯後站起,再坐下,放空觶於地,一拜,手執空觶站起。賓與介站在席尾再次答拜。二人與上堂時相反的次序下堂,盥手洗觶。上堂,給觶中斟滿酒,都立在西階上,賓與介一齊答拜。舉觶的二人一起前行,把酒觶放到席上的脯醢西邊,賓辭謝,坐著取酒觶在手站起來。給介則在脯醢的南邊放置酒觶。介坐著受觶後站起。舉著觶,二人退後,賓介等一起拜送,下堂。賓與介則把觶回放於原來的處所。
司正從西階上堂,接受主人的命令。主人說:“請留賓客安心坐席。”賓用俎還未撤為由推辭,主人便要求撤俎,賓同意。司正下堂站在西階前,命令弟子準備撤俎。司正上堂,站在序端。賓下席,麵向北。主人下席,在主階上麵向北。介下席,在西階上麵向北。遵者下席,立於席的東南麵。賓取俎,交還給司正。司正持俎下堂,賓跟隨下堂。主人取俎,旋即交給弟子,弟子持俎從西階下,主人從主階下。介取俎,旋即授給弟子,弟子持俎下堂,介跟隨著下堂。如果席中有諸公大夫,就請地位長貴的來受俎,一如待賓的禮儀。最後,眾陪賓一起下堂,脫掉鞋子,像一開始那樣,賓主揖讓上堂,坐定。侍者擺設各種菜肴。賓主一起歡飲,這時所飲爵數不受限製,歌樂也不受限製,眾人盡歡而止。
賓退席時,樂工奏起《陔夏》,主人送賓到門外,再拜。
賓客裏麵如果有位尊者,在他一人舉觶之後,諸公、大夫才入內。設席於賓的東麵,公的席三層,大夫席兩層。公像大夫一樣入席,主人下堂,賓與介下堂,眾陪賓也都下堂,回到原先的位置。主人迎接,與公互相揖讓著上堂。公上堂的禮儀和賓相同,自己要求辭去一層席,讓席上的人撤去。大夫上堂的禮儀和介相同,有諸公在時,則辭去所加的席,放置於席的末端,主人不許撤席。若無諸公,則大夫辭去所加的席。主人對應,不讓撤加席。
第二天,賓穿著鄉飲酒時的朝服到主人處拜謝主人對自己的禮遇,主人也身著朝服拜謝賓的屈駕蒞臨。主人卸卻朝服,犒勞司正。此時介不參加,不殺牲,隻獻上脯醢。筵席所用菜肴隨家裏所有的進獻,沒有什麼原則規定。請的賓客也隨意而定,隻要告訴給先生和君子就可以了。賓、介不參與。席上所演奏、所詠唱的歌也可隨意指定,沒有什麼預先的規定。
鄉大夫身穿朝服去議定請賓、介的人選。因為賓、介都是鄉裏有才德的賢者,所以不用先召來告戒禮儀。
設筵用黑布鑲邊的蒲席鋪案,酒尊上蓋著粗葛布,等賓客到席後才撤去。祭牲用狗在大堂東北方烹煮。獻酒時用爵,其餘時候用觶。肉脯共進獻五條,另有半條橫置其上以供祭祀。這些肉脯先放在左邊廂房裏。俎從東邊房裏端出沿著西階獻上。賓的俎裏,放置狗脊、狗肋、狗肩、狗肺。主人的俎裏,放置狗脊、狗脅、狗臂、狗肺。介的俎裏,放置狗脊、狗脅、狗肫、狗胳、狗肺。肺要切成一條一條的,都用狗右半身的,肉皮朝上。
幹杯後下拜的人不空著起立,起立就要酢謝主人。坐著飲酒的人幹杯後要拜謝,站著飲酒的人幹杯後不拜。所有不用的爵都放置在左邊,將要“舉爵”時用的,則放在右邊。眾賓長者三人中,隻應尊者一人辭謝主人洗爵,一切都和賓的禮儀相同。站立在東邊的以北為上首,若站在北麵的則以東為上首。樂正和站立的人,都有脯醢進獻。凡舉尊獻賓、獻大夫、獻樂工,都要同時獻上脯醢。隻要舉爵,則賓、大夫、樂工三類人都不能沒有脯醢。一旦開始奏樂,大夫就不要再進入。給樂工和吹笙者獻酒,要從上篚中取爵;獻畢,將空爵放到下篚中。主人獻酒給吹笙人,在西階上拜送。磬,設在兩階之間,東西向懸掛,擊磬人麵向北擊磬。主人、介都從北側入席、從南側下席。司正舉爵依次向眾人酬酢,每次都有脯醢進獻到位。旅酬時,不洗觶,不祭酒。已開始旅酬儀式時,士不得再入內。撤俎時,先撤賓、介、遵的俎,接俎人端下堂後,出門交給他們的隨從人員;主人之俎,由弟子端到東壁收起來。樂正命令奏《陔夏》,此時賓告退,退到台階時,《陔夏》樂剛好作起。如有諸公在場,那麼士大夫的位置就應設在主人北邊,麵向西。主人的讚者也麵向西,以北為上,不獻酒,不酬酢,到了可以不用計算爵數盡情飲酒時,他便參與進來。
4.勸酒
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瀝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升華。中國人敬酒時,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和有失麵子。有人總結到,勸人飲酒有如下幾種方式:“文敬”、“武敬”、“罰敬”。這些做法有其淳樸民風遺存的一麵,也有一定的負作用。
“文敬”,是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也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
酒席開始,主人往往在講上幾句話後,便開始了第一次敬酒。這時,賓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並將空酒杯口朝下,說明自己已經喝完,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間,主人往往還分別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在這種雙方尋找論據的同時,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華。
“代飲”:即不失風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會飲酒,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這時,就可請人代酒。代飲酒的人一般與他有特殊的關係。在婚禮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飲的首選人物,故酒量必須大。
為了勸酒,酒席上有許多趣話,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個夠”,“感情淺,舔一舔。”
“罰酒”:這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罰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最為常見的可能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有時也不免帶點開玩笑的性質。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麵前,這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後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青稞酒的來曆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喝酒時,藏族人民的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後再斟滿。往後,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幹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
壯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主人這時還會唱起敬酒歌:“錫壺裝酒白連連,酒到麵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貴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錫壺裝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你是神仙飲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時,都是敬雙杯。主人不論客人多少,隻拿出兩隻酒杯,在場的主人輪番給客人敬雙杯。
5.道教與酒
道教是現存的中國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繼承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主要是道家學說)、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術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它的曆史非常悠久,從東漢順帝時(公元126一144年)正式創立教團算起,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曆史。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它與中華傳統文化渾然交融為一體,但又具有自己的風骨與特色。猶如汪洋和大海,中國傳統文化是浩瀚的大洋,道教文化則是這大洋中的一片遼闊的大海。道教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有著深遠和廣泛的影響,它的許多思想和觀念,經千百年的延續闡發,已經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道教與中國酒文化的關係,也大致如此。
早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國遠古酒文化就已經非常發達了,以致有商紂王耽於酒色而喪國之說。我國遠古神祀宗教深深浸染了濃厚的酒文化特色。遠古神祀宗教不但不禁酒,而且把酒作為祭奠神祉的重要供品,甚至還設有專門掌管宗教活動中敬酒事項的官職,稱為“酒人”。據《周禮·天官·酒人》記載:“酒人掌為五齊三酒,祭祀則共(供)奉之。”現在出士的殷代古墓隨葬品中多有酒具,也是這種事實的照。早期道教受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並不一概忌酒,至於是否仍然以酒作為祭品,還有待考證。不過道教沿用了祭酒的稱號,用來稱呼高級神職。張道陵在蜀中創立五鬥米道,設二十四治,治首即稱“祭酒”。祭酒原為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擔任,五鬥米道沿用此名,說明早期道士所行宗教職能與原來的祭酒有相通之處。後來,道士的稱謂有了很大的變化,祭酒隻成對道士神階的稱謂之一,如道教經書《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說:“所以稱為道士者,以其務營常道故也.”並指出道士有天真道士
神仙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祭酒道士六階。
道教戒律是約束道士的言行,不使陷入邪惡的條規。早期的道教戒律並無不飲酒的條規。現存最早的道教戒律五鬥米道《老君想爾戒》,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條,共九條皆無戒酒之條。金代全真道出,丘處機始創傳戒製度,入道者必須受戒才能成道士。明末清初王常月創全真叢林,全真道龍門派聲勢大振,該教的《初真戒律》、《中極戒》、《天仙大戒》等合稱“三堂大戒”,多達數百條,其中大量吸收了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和儒家的名教綱常思想,對生活各方麵均作出規定。這些教規中有明確的不許飲酒的戒律。此時的一些教內文獻,還明確了違犯這些教規的懲罰辦法,例如《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便作出“四酒色財氣食葷,但犯一者,罰出”的規定。 道教曆代仙真、曆史人物中也多有與酒有不解之緣者。至今仍廣為流傳的八仙故事最初即與酒有關。八仙之名從晉代即有,人們對可集在一起的八位名流都可稱為八仙。在唐代,人們盛稱的八仙,在名義上乃因共好酒而成摯友的八位士大夫,是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新唐書卷二百二·李白傳》把他們叫做“酒八仙人”。他們的酒友詩誼已成為千古佳話,杜甫《飲中八仙歌》更是噲炙人口:“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至於今天最流行的八仙說法,是信道之士在此基礎上曆代不斷編撰,直到明朝才確定下來的。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所說的八仙是李鐵拐、鍾離權、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即是現在人們所謂的八仙。在道教仙真中甚至有仙真因酒而得度者。傳說被全真道教奉為祖師的呂洞賓在唐未、五代之際,少習舉業,兩舉進士不第(一說唐文宗開成二年即837年始成進士,一說唐懿宗威通三年即862年六十四歲時始成進士)。後遊長安,在酒肆中遇鍾離權祖師,經過“十試”,得受長生久視之術而成仙。金代道士王重陽是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他出身在陝西威陽大魏村富戶,早年習文,入府學,後改而習武,於金天眷初(1138年)曾應試武舉,考中甲科,慨然有經略天下之誌,然長期任征酒小吏?卒未能得誌。金正隆四年(1159年)四十八歲時,自稱於甘河鎮酒肆中遇異人,飲以神水,授以真訣,自此假裝瘋顛,自號“王害風”,棄家入終南山南時村穴居修煉,號所居處為“活死人墓”,開始了他立宗創教的曆史。清代光緒年間著名道士李涵虛是丹道西派創始人。史載他自小穎悟,年青時善琴、嗜酒,陶醉於詩詞文賦之中,堪稱詩酒中人。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道教對普通教徒雖然並不嚴格戒酒,但是堅決反對酗酒。道教重要經典《太平輕·丁部》對酒的害處有專門論述:①釀酒浪費糧食“蓋無故發民令作酒,損廢五穀”,“念四海之內,有幾何市,一月之間,消五穀數億萬鬥製”。②損害身體健康。“凡人一飲酒令醉,狂脈便作”,“傷損陽精”,“或緣高墜,或為車馬所克賊”。③影響正常工作。酒醉之後“買賣失職”,“或早到市,反宜乃歸”。④危害家庭。因酗酒“或孤獨因以絕嗣,或結怨父母置害,或流災子孫”。⑤影響社會乃至天地氣。酒醉之後,“或為奸人所得”,“縣官長吏,不得推理,叩胸呼天,感動皇靈,使陰陽四時五行之氣乖錯,複旱(幹)上皇太平之君之治,令太和氣逆行”。總之,酒的害處是很多的,“推酒之害萬端,不可勝記。”鑒於此,該經還規定了對酗酒者的懲罰辦法是鞭笞和貶降:“但使有德之君,有教敕明令,謂吏民言:從今已往,敢有市無故飲一鬥者,笞三十,謫三日;飲二鬥者,笞六十,謫六日;飲三鬥者,笞九十,謫九日。各隨其酒斛為謫。對作酒、賣酒者,則罰以修城郭道路官舍:“酒家亦然,皆使修城郭道路官舍,所以謫修城郭道路官舍,為大土功也”。因為酒屬水,建築屬土,以土治水,以補其過:“土乃勝水,以厭固絕滅,令水不過度傷陽也。”“修道路,取興大道,以類相占,漸置太平。”當然,對遠行的“千裏之客”,或家有老人、病人“藥、酒可通”者,或“祠祀神靈”者用酒是不在受罰之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