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少數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無酒不成禮”的傳統待客心理.
少數民族在飲酒時很講究敬老的禮節。
錫伯族的年輕人不許和長輩同桌飲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長幼有別,不能沒大沒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禮,對長輩的不敬被視為最丟臉的事。朝鮮族晚輩也不得在長輩麵前喝酒,若長輩堅持讓小輩喝,小輩也得雙手接過酒杯來轉身飲下,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家中來客後,不分主客,誰的輩分最高,誰坐在上座主席位置上。客人不走,年輕媳婦不能休息,哪怕徹夜暢飲長談,也得在客廳旁邊昕候家長召喚,好隨時斟酒、添菜、續茶。滿族家中來客,由長輩陪接,晚輩一般不得同席,年輕媳婦侍立在旁,裝煙倒酒,端菜盛飯。
彝族家中釀好灑的第一杯敬神,第二杯要敬給家中老人,晚輩不得先喝。涼山彝族群聚飲酒時,要按年齡大小、輩分高低分先後次序擺杯斟酒,並由在場的英俊聰明的小夥子先給老人敬酒。敬酒者雙手捧杯,右腳向前跨一大步,彎腰躬身,頭稍向左偏,不得直視被敬者。被敬酒的老者則謙和地說:“年輕人啊,對不起了,老朽站不起來了”,或者說“借給你這一杯”,表示回敬,小夥子便立身飲盡,否則為不敬。民間諺語說:“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所以敬酒獻客時,必須從老人或長輩開始,如此才合乎“耕地由下(低)而上(高),端酒從上而下”的傳統規矩。
壯族請客時,隻有與客人同輩的長者才能與老年客人同坐正席,年輕人須站在客人身旁,給客人斟酒之後才能入座。給客人添飯時勺子不能碰響鍋,免得客人擔心飯少不敢吃飽。每次夾菜,都得由陪客的長者先給客人把最好的菜夾到碟中後,其他人才能依長幼之序夾菜。年輕婦女一般不能到堂屋的宴席上共餐,能飲點酒的老年婦女則可。
傈僳族在年節請客時,在酒席上,父母可以向長輩訴說兒女使他們不滿意的事,做兒子的,尤其是做兒媳婦的,總是很體諒父母的心情和難處,他們聽完長輩關於自己的訴說後,便馬上出來請求父母公婆原諒自己不懂禮。在這個問題上似乎沒有“家醜不可外揚”的概念,社會習俗普遍認為,長輩不論何時何處批評晚輩都是應該的。
少數民族飲酒中的敬老習俗,從信仰的角度看,也反映在對祖先的崇敬上。例如廣西毛南族,請客人吃飯時要請客人坐上席先給客人斟酒夾菜。而客人在端杯飲酒時,須先用手指尖或筷子頭蘸點酒,彈灑幾滴於地上,表示首先敬獻主家的祖宗,然後主客碰杯,說互相祝福的吉祥話。晚輩吃飽飯離席時,要很恭敬地向客人說:“請慢吃!”
少數民族在歡聚待客飲酒時,特別重視和諧熱烈的氣氛。
涼山彝族喜歡喝寡酒,即不用下酒菜,因此可以隨時隨地喝。相識者邂逅相遇,買碗酒,或買瓶酒,幾個人圍圈而蹲,僅用一兩隻酒杯,或幹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輪流喝,稱之為喝“轉轉酒”。若用酒杯,便先從最年長者開始,從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輪流,不得輪空,眾人用一酒杯,稱為“杯杯酒”,誰也不嫌棄誰,同樂同喜。涼山甘洛縣有家釀酒的彝族還常飲“杆杆酒”,即酒釀好後,將一根打通節的竹管插入壇中,眾人圍壇輪流吸飲,酒液吸完了,再摻冷開水入壇直至味淡。土家族也有插竹管於酒壇咂飲的傳統,傳說起源於明代土家族士兵赴東南沿海抗倭時,百姓送行,置酒於道旁,經過酒壇的兵,咂一口,即可前行,不誤行軍。嘉慶年間鄂西長陽(今民陽土家族自治縣),土家詩人彭淦在描寫此酒俗的竹枝詞中說:“蠻酒釀成撲鼻香,竹竿一吸勝壺筋;過橋豬肉蓮花碗,大婦開壇勸客嚐。”羌族把這種喝酒法叫做喝“咂酒”,但不是眾人一吸管,而是一人一根長而細的吸管,圍壇咂酒,在喝酒的過程中還穿插有歌舞。壯族喝咂灑的記載,最早見於《嶺外代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書中說,單州欽州壯族村寨,客人至,主人鋪席於地,置酒壇於席中,注清水於壇內,插一竹管於壇中,依先賓後主的次序吸飲。飲前由主婦致歡迎詞,男女同壇同管,水盡可添.酒乃甜酒。黎族和布依族也喝咂酒,其形式與羌族相似。
廣西大新縣壯族人家,當客人光臨時,在飯桌上主人先給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飲交臂酒之後,客人才能隨意飲餐。一喝交臂酒,氣氛馬上就顯得很輕鬆融洽。雲南傈僳族和怒族在待客飲酒時,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摟著對方的肩膀,臉貼臉把嘴湊在酒碗邊,同時仰飲之。至親好友及貴客光臨,或要結為兄弟之誼,皆須如此飲酒,謂之喝“同心酒”。悚傣族又稱之為“合杯酒”和“雙邊酒”。恫族的“團圓酒”氣氛更為熱烈和諧。大家圍桌而坐,每人將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遞到右鄰的唇邊,右手摟他的肩膀,依次形成一個圓圈,主人一聲“幹杯”,大家同時歡呼一聲並飲盡,如此三輪,方可自由敬酒。至此,大家已覺得親密無間,不僅談笑風生,而且還有酒歌陣陣。
恫族還有一種交臂酒,是兩人並肩或坐或立,一手摟對方肩,一手舉杯遞到對方唇邊,同時盡飲。有些飲酒活動,比一般待客更顯得情誼深厚。例如黔西南布依族的“打老庚”即是“打老庚”可理解為“結拜兄弟”或結交同年好友。異姓小夥子,不論生辰年月是否相同,隻要年齡相差無幾,征得父母固意便可約定日子聚飲,結拜為“老庚。”此儀式之後,雙方父母即把“打老庚”。
,者都當作自己的兒子對待。又如四川黑水縣的羌族,同輩同年的年輕人,不論男女皆可“打老庚”,隻是男女分別舉行活動而已。一般在農曆正月擇日,同齡人相約,攜帶酒肉到村寨野外聚餐,大家把鞋帶放在一起,輪流去抽,那兩人抽到了同一雙鞋的兩根鞋帶,他們就相互結為“老庚”,在今後的生活中不僅他倆要同甘苦,共命運,兩家人也要同心同德,團結互助。舊時蒙古族民間在結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時,雙方要共飲“結盟杯”酒,杯乃飾有彩綢的牛角嵌銀杯,非常精美,交臂把盞,一飲而盡,永結友好。我國台灣的高山族排灣人,不僅新婚夫婦要喝“連杯酒”(也叫連歡酒),親朋好友也要共飲“連杯酒”。連杯酒並非指連飲數杯,而是兩個酒杯連在一起。這種酒具像一副擔子,木雕彩繪,“擔子”兩頭各雕有一酒杯。斟滿酒後,兩人比肩而立,各以外側之手執酒具一端之把手,隻能同時舉杯同時飲,否則酒就會灑掉,極有象征意義,既表示必須平等(端平),又表示必須同甘共苦(不論生活的酒是甜是苦,我們都得同幹)。高山族在喜慶節日裏常聚飲狂歡,男女雜坐同樂。最親近友好者,飲酒時並肩並唇,高舉酒具(竹筒、瓢、木杓等〉,傾灑下瀉,如仰飲山泉,流入口中,灑到地上,盡情盡興,大為快樂.
少數民族在待客敬酒中普遍表現出禮儀隆重和坦誠真摯。
貴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給客人敬酒都是雙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雙、福祿雙至,也寓有“客人是雙腳走來的,仍能雙腳走回去”,健康平安。若客人推辭,女主人就會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領受他們的祝願。
青海土族在招待貴客時,講究“三杯酒”,即客人進門飲三杯酒洗塵,客人上炕就坐入席(有炕桌擺酒萊)飲“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辭時飲“上馬三杯酒”,有酒量的一飲而盡,表現出豪爽真誠,主人很高興;不勝酒力的,隻須以左手無名指蘸酒向空中彈3次,表示敬神、領情和致歉,主人絕不勉強因為不能飲者強飲之則無快樂,可謂體察入微。
布依族在客人進門入坐後,馬上捧出一碗“茶”獻客,有經驗者不會貿然飲,因為這是以酒當茶,客人隻須慢慢吸飲,歇腳緩氣即可。
高山族某些支係,當貴客來訪時,部落頭人帶領青年人在路旁吹奏民間樂器,夾道歡迎,直至主人家中。貴客在屋中高凳上就座,青年男女圍貴客歌舞,同時依客人數指派同樣數量的年輕人敬酒。他們手捧斟滿酒的小葫蘆瓢,弓身變腰,將酒由下向上慢慢遞到貴客胸前,動作謹慎,態度謙恭,對客人顯得十分敬重禮貌。
赫哲族是中國唯一的以江河捕魚業為主要經濟從業的少數民族,他們待客飲酒時少不了名貴魚饌,有向客人敬魚頭表示尊重的習慣。席間魚肴的魚頭朝向客人,主人敬酒後,用筷子點點魚頭,示意請客人先品嚐享用。若吃刹生魚,則不上魚頭,但酒是必不可少的。
在四川|涼山彝家做客,進門入座後,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獻客。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會說:“漢人貴在茶,彝胞貴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隨意飲多飲少,哪怕僅僅報一小口,主人也很高興,馬上會打羊或殺小豬來待客.謂之“打”羊,是因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殺,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打牲前要把牲口牽到客人麵前請客人過目,以示敬重。若客人謝絕接酒,則有不敬之嫌,主人會感到失望。
佤族民間俗話說“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解放後生活水平提高,農民幾乎家家釀酒,飲酒自然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節目。喝酒時喜邀親友歡聚同樂。主人給客人敬酒,必須給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違阿佤禮儀。敬酒時,雙手捧竹節酒筒,走到客人麵前,弓身將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邊。客人雙手把住酒筒,將它推向主人嘴邊,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給客人,客人一飲而盡。第一個被敬酒的人是在場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長者,他接過酒後,以右手無名指沾出幾滴灑於地,口湧祝詞,表示對主人祖先的敬獻。拒絕阿佤人的飲酒邀請是不禮貌的表現,喝多少可以量力而行,主人是為了友誼和高興,絕不會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