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藏族家做客,講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過酒杯(碗)後,先喝一點,主人斟滿,再喝一點,主人又斟滿,至第三口時幹杯。若客人確實不能飲酒,可按藏族習慣以右手無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彈灑三次,表示敬天地神靈、父母長輩和兄弟朋友。主人再不勉強,並會表示歡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後,客人便可隨意飲用。客人起身告辭時,最後得幹一杯方合禮節。在喜慶節日裏,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勸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過酒杯唱完答謝的酒歌後再飲盡.主人會繼續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裝出醉了的樣子狂歌亂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眾人及主人都會開懷大笑,再不強勸,因為盡興盡歡的目的已達到了。
廣西紅水河兩岸的瑤族,在客人光臨前,即把一隻灌滿酒的酒葫蘆掛在堂屋門背後,待客人將近大門時,即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遞到客人麵前,說:“請飲進門酒。”客人忙說:“我喝幹,我喝幹。”若逢節日或喜慶,客人喝完酒後,主人還要朝天鳴放鳥槍,向全寨人通報有喜客光臨。“進門酒”之後,主家全體成員出來迎客進屋。客人若無酒量,可淺嚐輒止,表示謝意。廣西巴馬瑤族在迎接村寨的集體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單個客人時,要設“三關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經之路上設三道酒關,每經一關須飲兩杯,三關之後,方進屋飲宴。傳說此俗起源於巴馬瑤族的祖先“卡羅”,卡羅生下三個月後父母相繼過世,善良的漢人盤堯收養了他。卡羅成家後為報答養父母的恩情,率家人采藥物釀酒宴請二老,在迎接養父母的當天,卡羅帶族人到寨外十五裏處設酒關,每五裏設一關,每至一關卡羅敬二老甘醇的美酒兩碗,以表隆重和真誠。此傳說不僅反映了漢瑤人民的團結友誼,而且寓意瑤家敬貴客如敬再生父母,其情真摯感人!
西藏門巴族當客人到家時,主人便用銅瓢或竹節筒盛滿酒,先倒點酒在自己手掌心,當眾吸啜,表示酒中無毒,自己待客以誠爾後,依次向客人每人敬酒一瓢或一竹筒,客人須一飲而盡。舊時無專門酒具,門巴人以芭蕉樹皮卷成小酒槽給客人敬酒,貴客四槽,一般客人兩槽。
滇西北高原叢山峻嶺中的普米族對待客人,不論生熟親疏,都熱情接待,因為他們認為客人臨門是種榮耀和吉兆。當主人聽到狗叫,發現有客人光臨時,家人都會出來幫客人牽馬拿東西,請客人進屋。當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後,主婦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裏瑪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塊長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靈,可稱之為“鍋莊”。主人先敬家神,在鍋莊上滴幾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則為最吉,主人會很高興。一般度數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氣到,貴客猶如金太陽照,給我家暗淡的房子裏,帶來了光明和吉兆。客人到,福氣到,貴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裏充滿了喜慶與歡笑,彩色的祥雲在我頭上飄。”祝頌畢,主婦捧酒獻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飲的響聲,隨即說“真醉人”,以表讚美和感謝。此後客人便根據自己的需要隨便飲酒。若有主家的長輩在場,客人要主動請長輩坐上席,並請其先品嚐酒。客人用飯,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絕無不周到之處,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圍坐在一起吃飯,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還為他準備路上的食品,多是雞腿、雞蛋、肉塊、油炸粑粑等。受到如此禮遇,客人往往會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親好友。
少數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數民族,在請客飲酒時,特別重視同鄉鄰裏的友好關係。
在貴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來客,全寨各家輪流宴請。若客人逗留時間短,無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見麵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麵致謝,嚐幾口菜就告辭,再到下一家去,有時一天得走遍全寨,滿載各家的盛情而歸。
過去,到廣西壯族村寨做客,往往會得到各家的輪流宴請,特別是貴賓,有時一頓飯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壯族習俗,客人是不能推辭的,所以有經驗的客人絕不會在第一家就吃得酒足飯飽。謝絕邀請是失禮,喝醉了失態會丟臉。
少數民族在待客中對客人體貼入微,禮貌周到。
海南省黎族將遠道而來的客人待為上賓,有客光臨,乃家中之喜事,必以佳肴款待。若是男客,先酒後飯;若是女賓,先飯後酒。飲酒分三段進行:第一段是相互敬酒,屬一般的感情交流,第二段是開懷暢飲,以酒酣微醉為度;第三段是主客對歌飲酒,感情融洽,爛醉亦無妨。給客人酒,主人則感到自己的禮數已到;讓客人喝醉,則表示親密到了不拘禮的程度。主人向客人敬酒時,先雙手捧起酒碗向眾人致敬,爾後一飲而盡,把空碗亮給大家看,表示自己的誠意。接著向客人敬酒,客人飲盡之後,主人馬上夾一塊肉送到客人嘴裏。客人不得拒絕,隻能笑納方合禮數。
舊中國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區(今保亭、瓊中、樂東交界處)存在著一種父係血緣家庭組成的社會和生產組織,稱之為“合畝製”,黎語原意為“大夥做工”。在這裏,有“請客不陪客”的風俗。給客人擺好酒菜,請客人入席後即退出,任由客人吃喝。此俗源自擔心客人拘束,便於客人隨意吃喝,但是懂得當地風俗的客人,在用餐之後,絕不可把筷子搭在碗上,亦不可把飯碗和酒杯扣在桌上。因為當地習俗認為,筷子的兩頭顛倒(不是一順)架在碗上是“抬棺木的杠子”,扣著的碗杯猶如“墳頭”。主人待客人禮數周到,客人尊重主人的習俗,因此皆大喜。
東北滿族的待客禮儀向來十分周到。舊時客人進餐,都由族中長輩陪同,晚輩不能同席,年輕媳婦手腳麻利,要在一旁侍候。進餐時,由主人給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蠱,沒有碰杯幹杯的習慣,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遺風蕩然無存。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點兒,俗稱“福底”,預祝主客都總有富足的生活。
甘肅裕固族待客時,先敬茶,後敬酒。敬酒講究敬雙杯,其說法與黔東南的苗族一樣:“你是雙腳進來的,必須喝兩杯”。男主人敬過後,女主人接著敬,如果客人不喝,女主人會說:“你瞧不起女人。”接著是孩子敬酒,如果謝絕,小孩也會說:“你看不起小孩。”有時還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一杯酒。之所以如此,主要怕客人客氣拘禮,不能盡興。因此,若客人實在不能喝,主人也覺得自己的心意完全盡到了,再不會勉強的。
西藏珞巴族當客人到家時,主婦趕快灑水掃地(吊腳樓的二層,地麵是木板或竹條板鋪成),在臨窗處鋪熊皮或棕編坐墊,擺上長方形矮餐桌,上些常備的應急炒玉米。接著女主人把儲存在葫蘆裏的雞爪穀酒倒進一個吊著的竹筒中,再加入溫水,稍停片刻,拔掉筒底活塞,讓過濾了的酒注入筒下的石鍋(珞巴族有使用石鍋做飯的原始石烹遺風)中。女主人右手執瓢,左手端木碗或竹碗,雙膝脆在客人麵前,將碗放到桌上,再將瓢中酒先倒一點在左手心,用嘴報嚐一下,爾後給客人碗中斟滿。陪客的男主人雙手捧酒碗遞給客人,女主人同時說:“酒不好,別見怪。”夫婦配合十分默契。客人喝口酒,說“酒味很好”以表示謝忱。客人每喝一口酒之後,主婦都立即將酒碗斟滿,當地習俗以始終保持酒滿為待客實誠。珞巴族酒席上的山珍是鼠肉。這種出沒於山野的野鼠長近盈尺,重約千克,體圓肉細。平時珞巴人隨捕隨吃,年節前則要儲存鼠幹準備待客。客人在蒞臨,主人即將野鼠幹穿上棍,燎毛刮淨,扔掉內髒,切成小塊,以石鍋燉爛,佐以調料,肉嫩味鮮,百食不慶。以鼠肉作美食下酒敬客的還有黎族(食山鼠、田鼠和鬆鼠)、傣族(食竹鼠)和貴州省鎮遠縣湧溪一帶的部分苗族。少數民族許多食野昧的經驗,為擴大人類食源提供了生動的範例,是很值得發掘總結和宣傳推廣的。
2.獨特的飲酒方式
飲咂酒:這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獨特的飲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許多地方流傳,在喜慶日子或招待賓客時,抬出一酒壇,人們圍坐在酒壇周圍,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蘆管,斜插入酒壇,從其中吸吮酒汁,人數可達五、六人甚至七八個人。飲酒時的氣氛熱烈。這種獨特的飲酒方式,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轉轉酒”:這是彝族人特有的飲酒習俗,所謂“轉轉酒”,就是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無賓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的圓圈,一杯酒從一個人手中依次傳到另一人手中,各飲一口。這個習俗,據說來自一個動人的傳說:在一座大山中,住著漢人、藏人和彝人三個結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請兩位兄長吃飯,吃剩的米飯在第二天變成了香味濃鬱的米酒,三個兄弟你推我讓,都想將酒留給其他弟兄喝,於是從早轉到晚,酒也沒有喝完,後來神靈告知隻要辛勤勞動,酒喝完後,還會有新的酒湧出來,於是三人就轉著喝開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