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紹興酒文化
世界上三大古酒——黃酒、啤酒、葡萄酒,惟黃酒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而且最富民族特色,黃酒的黃,不僅僅是指酒的顏色,其內涵也是相當廣泛:黃酒的黃是哺育華夏子孫的母親河—黃河的黃,是生養炎黃子孫的大地—黃土地的黃,是中國人的膚色的黃。可以說,黃酒是伴隨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曆史發展的,是中華民族自己的酒。而黃酒中最有名的當數紹興酒,它以選料上乘,工藝獨特,酒精度低,營養豐富,並具有多種養身健體之功效而著稱於世。一般人們所說的中國酒,就是黃酒,就是紹興酒。
紹興酒起源於何時已很難查考,目前隻能靠文物考古進行推斷,初步認為位於餘姚河姆渡文化和杭州良渚文化中間的紹興,酒的起源應於之同步。其證據是河姆渡文化出土大量的糧食(水稻)和類似酒器的陶器。這樣推測紹興酒應起源於6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期。
紹興有酒的文字記載當推《呂氏春秋》和《左氏春秋》。《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左丘明所作,書中記載有越王為增加國家人口補充兵力和勞力,曾采用過一係列獎勵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內中有“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即生兒子,獎勵二壺酒,一條狗;生女兒,獎勵二壺酒,一頭豬。以酒獎勵生育體現兩方麵的作用,一作為國君的恩施,使百姓感激國君,聽從國君;二作為對產婦的一種保健用品,幫助催奶和恢複產婦的體能,有利於優育。因此,以黃酒作為產婦的保健用品一直沿用至今。《呂氏春秋》是秦國宰相呂不韋主持編撰的綜合性史書,在“卷九季秋紀第九順民”這一篇中,有“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的記載。說的是越王句踐出師伐吳時,越城父老向他獻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流,與將士們迎流共飲,於是士氣大振……。由此可見,2500多年前的越人已將酒融入政治經濟活動中。
紹興酒至少有2500多年曆史的說法,就是從以上兩部《春秋》中來的。
紹興酒正式定名始於宋代,並開始大量輸入皇宮。明清時期,是紹興酒發展的第一高峰,不光品種繁多、質量上乘,而且產量高,確立了中國黃酒之冠的地位。當時紹興生產的酒就直呼紹興,到了不用加“酒”字的地步。“越酒行天下”,即是當時盛況的最好的寫照。
2.汾酒文化
誰也沒見到酒最初是如何誕生的。古埃及有酒神奧裏西斯,古希臘有下酒神狄奧尼索斯,古羅馬有酒神巴克斯,我國有黃帝、儀狄、杜康,都被認為是酒的發明者。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酒是先於人類產生於這個星球上的。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有了酒精就有了酒。酒精的生成過程是極其簡單的:糖或澱粉在酶的作用下即可轉化為酒精。再加上同時產生的衍生物便可以合成灑。這一過程在自然條件下即可完成。所以,當地球上誕生了含糖或含澱粉的植物時,在合適溫度、必要水分、發酵菌的作用下,酒就產生了。
讓我們進行一次科學的想象。秋高氣爽之時,樹上的果實成熟,掉在低窪的地上或某一個樹洞裏,那些粘在果皮上的發酵菌,在果實含有的糖分中大量繁殖起來,同時產生了大量的酶素,糖被酶分解轉化為含有酒精的液體,這就是原始的酒。這些散發著濃鬱酒香的果實,引來了大批的動物。大象、猿猴、長頸鹿……它們吃飽後,一個個醉得東倒西歪,甚至倒地大睡。《清稗類鈔·粵西偶記》載:“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灑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灑。”《紫桃軒雜綴·蓬櫳夜話》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幹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這就是指自然發酵而成的酒。
盡管作為物質的酒生成了,但化學反應並未就此結束,製造它的天然酵母菌很快就會被一種名為醋菌屬的細菌所取代,從而很快把酒變成臘。
所以說,最原始的酒是大自然生成的一種壽命很短的物質。那麼,灑是如何走進人類生活的呢?
元代詩人元好問在《蒲桃灑賦》中曾記述過葡萄酒進入人類生活的情況:“貞佑(公元1213——1216年)中,鄰裏一民家避寇自山中歸,枝蒂已幹而汁流盎中,薰然有酒氣,飲之良酒也,蓋久而腐敗,自然成酒耳。”
在柯爾克孜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悅:很早以前,有個正在遷移的小部落,經過一天奔波之後,晚上在一個山口草地住下來,人們又渴又累,爭著從馬背上取下大塊的肉和羊皮袋中的馬奶食用。有一個牧民打開了自己裝有半袋子馬奶的羊皮袋,突然,有一股清馥的香氣撲鼻而來,使他感到一陣清爽。他趕快把夥伴們叫來,把袋中的馬奶倒在幾隻裏。他們被這種香氣四溢的馬奶所吸引,一個個都大口喝起來,這就是最早的馬奶酒。酒的生成是因為羊皮袋掛在人腳附近,在馬急行時,騎馬人的腳不停地踢打在奶袋上,奶在袋子中運動,撞擊變熱加快了發酵,這樣就使奶變成了“酒”。這兩個事例都描述了最早的酒進人人類生活的情景。盡管這還都是自然生成的灑,但必須具備幾個必要的條件:
1.人類已經初步擺脫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除了具有維持基本生活條件的食物外,還要有為了生存與繁衍之需而自覺采取儲存野果、獸奶的行為。
2.在進化過程中,人類開始能夠製造一定質量的器皿來足以使酒生產並盛酒。
3.相對定居。
根據目前所能得到的考古發現研究表明,人類具備以上條件最早不會早幹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大約有四五萬年的曆史,果酒和乳酒作為上蒼的恩賜開始進入人類生活。
關於穀物什麼時候自然發酵成酒,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人類進入農耕時代以前,人們先是發現采集而來的穀物可以吃,更可以釀造成酒,才開始有意識地種植穀物。一種觀點認為在人類進人農耕時代以後,穀物維持生活並有了一定剩餘之後才發現穀物可以釀酒。盡管兩種觀點各持己見,但綜合起來穀物自然發酵成酒並進人人類社會大約在1萬年左右。中國晉代人江統在《酒誥》山描述了穀物自然發酵成酒的一種情景:“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用現代科學的觀點解釋就是:剩飯中的澱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糖分轉變成酒精。酒的釀造,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實踐活動之一。但是以采集和獰措為生的先民們的果酒、乳酒和穀物酒,僅僅是人類儲存食物過程中通過自然發酵的第一代酒精飲料,它並未完全脫離自然酒的落後狀態,不具備文化的意義,因而不能作為酒文化的開端。
人類自覺地使用穀物釀酒,是世界酒曆史的一大突破。中國、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是世界上最早人工釀造穀物酒的三個國家。在法國巴黎羅浮宮內藏有一塊石雕,上麵刻有蘇美爾人釀造啤酒的場麵,距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曆史了。蘇美爾人就是幼發拉底河、底格裏斯河流域的最早居民。
那麼中國的人工穀物酒起源於何時?史學士一直有爭論。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儀狄和杜康尊為造酒的始祖。實際上,他們倆人隻是總結前人經驗、提高釀酒技藝、對發展酒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高明酒師,並不是酒的發明者。
1962年,李仰鬆在《對我國釀酒起源的探討》一文中指出:“我國釀酒的起源,可能與農業同時或稍晚些時候就出現了。”可惜由於沒有相應的文物來佐證,李氏的觀點在史學界和釀酒界一直沒有得到公認。遙遙灑史,源在何處?仍然是個謎。時隔20年,由吉林大學考古係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山西晉中考古隊對汾陽縣杏花村遺址進行的係統發掘,終於揭開了這個謎。
杏花村遺址在汾酒集團所在的杏花鎮東堡村東北方向,麵積約15萬平方米。根據獲得的層次關係及對其內涵的分析,考古上將其堆積形成分為八個階段,分別屬於仰韶、龍山、夏、商文化時期。(詳見《文物》雜誌1989年第4期,晉中考古隊《山西汾陽孝義兩縣考古調查和杏花村遺址的發掘》。)其巾第一、二階段屬於大約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在出土的器物中,除了大量的陶質罐、盆、瓶、壺、蓋、碗、刀等生活用具外,還令人驚歎地出現了小口尖底甕,其外形整體成流線型,小口尖底、鼓腹、短頸、腹側有雙耳、腹部飾線紋。根據釀灑專家包啟安先生研究:“小口尖底甕實是釀酒發酵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