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一朵絢麗的奇葩,它有著三千餘年的悠久曆史和優良傳統。魯迅先生曾講:“視文字為美觀是華夏之獨特”,而今這門獨特的藝術已不僅為國人所喜愛,而且遠播重洋,馳譽國外,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獨領風騷,放射出奇異奪目的光彩。
我國是世界上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生活和鬥爭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在人類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書法藝術就是其中之一。
幾千年前,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先創造了漢語的書麵化工具-漢字。幾千年來,這種表意文字又為我們中華民族保存了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作為交流思想、社會交際的工具,它廣泛應用於我國各民族之間。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如果說漢字書法是一種特殊的造型藝術,那麼,由點線搭配、變化所構成的漢字本身就是這種藝術的造型基礎。在長期書寫過程中,漢字書法也產生了自己一整套藝術規律。它起於點畫用筆,係於單字結構,成於整幅章法,美於風神氣韻;“求工於一筆之內”,寄情於點畫之間;法度森嚴而又變化無窮。漢字書法也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代表。
1.中國書法在世界上的影響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書法這一深遠的藝術同樣也影響到了世界,特別是日本,朝韓,朝鮮這些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家。
日本:日本的書法稱書道。一開始是從中國而來。據《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58年,朝鮮百濟國使王仁進獻了《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漢字傳人日本的開始(具體年份不詳)。但比它更早的時候,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已明顯知道漢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達了日本,帶去了係統的漢字和漢文的典籍,因此這算是日本人學漢文的真正開始。後來阿直竣、王仁的子孫到日本後同化為日本人,作為東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內之地,任祭掃、出納等職。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與隋朝建立了邦交,隨著留學生和留學僧的歸國而帶去了中國書法。
日本後又崇拜起王羲之,這對於日本的書法的形成起了很大影響。到後期的假名書法時終於有了自己的特色。
朝韓:朝韓的書法有悠久的傳統,很早以前就收到漢字影響。朝韓人從大約公元二世紀或三世紀開始使用漢字表達意願或行為,即使在1446年朝韓字母韓字創造出來以後,漢字仍然作為官方文字使用。據了解,從那個時候開始,王室的書院和國家辦的高等學堂裏講授中國文學。
朝韓書法由於曆史的變遷,多少收到損害。貴族階層的人和藝術家又在許多世紀裏為促進書法藝術作了顯著努力,可惜在經過多次外國入侵和內部紛爭之後古代書法作品保存到今的極少。特別是16世紀末同日本豐臣秀吉軍隊之間的七年戰爭,造成的人員死亡自不待言,而且還在韓半島各地對具有曆史意義的石碑和文物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屬於那場戰爭以前年代的殘存的書法作品現在不到20件。
能藉以了解位於西南部的百濟王國的書法藝術所達到的高度的資料更少。根據這個王國的學者水平高、藝術品精致這兩點看來,它在書法上很可能也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朝韓中部百濟古都公州偶然發現的武寧王和王後的王陵內發現了許多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塊方形石碑對書法家和碑銘學家說來是稀世奇珍。這方石碑置於這座六世紀時的墓的入口處,類似為建造這座陵墓而向地下神祗購買一片土地所立的文契。石碑上所刻的漢字字體優美,表現出很高的技術。
在接下來的統一新羅時代,由於崇尚中國唐朝文化,因而產生了許多書法家,如金生、崔致遠。他們的字體基本上追隨書法大師歐陽詢和虞世南。另一位書法大師王羲之也備受仰慕,他的行草書為人們普遍臨摹。但是,從新羅王國開始流傳的字體方正的歐陽詢體在高麗時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
朝鮮時代最著名的書法家是實學派的金正喜。金正喜是傑出的書法家和學者,他建立了人稱“秋史派”的風格。他的書法脫胎於中國隸書,但是他在布局上富於畫感,善於在不對稱中見和諧,而且筆觸有力無比,使筆下的字充滿活力。由於這些才能,他終於創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動有力的風格。
朝韓書法源出於漢字的書寫形式,每一個字都是在一個想象的方塊中由一些形狀不同的線組合而成,都是為了表達一個特有的意義。書法在朝韓始終與繪畫關係密切,他們認為從筆法安排的有力與和諧的角度而言,繪畫是受到書法的影響。所以在朝韓,書法藝術比繪畫藝術更受人們的重視,人們常把書法作品像繪畫一樣掛在牆上欣賞,而且像對畫一樣讚賞它的每一筆獨到之處,讚賞它用墨的韻味,讚賞它整幅布局的功力、骨格、神韻等等。
在朝韓,學書法被認為是有修養人士陶冶情操的必要過程。書法作為書寫或者傳遞信息手段的實際功用往往不如字寫得優劣所含有的哲學意義更重要。在朝韓如同在中國和日本一樣,書法被認為是一種高雅藝術,書法家也受到人們的尊重。朝韓的書法組織雖不象中國具有完整的體係,但朝韓書法的民間組織卻非常普及,而且活動頻繁。
2.中國書法的演變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曆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曆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曆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采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曆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製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征、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麵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有記載可考者,當在漢末魏晉之間(大約公元2世紀後半期至4世紀),然而,這並不是忽視、淡化甚至否定先前書法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地位。中國文字的濫觴、初具藝術性早期作品的產生,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看,盡管早期文字——甲骨文,還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簡不同,筆畫多少不一的情況。但已具有了對稱、均衡的規律,以及用筆(刀)、結字、章法的一些規律性因素。而且,在線條的組織,筆畫的起止變化方麵已帶有墨書的意味、筆致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先前書法藝術的產生、存在,不僅屬於書法史的範疇,而且也是後代的藝術形式發展、嬗變中可以借鑒與思考的重要範例。
中國書法史的分期,從總的劃分,可將唐代的顏真卿作為一個分界點,以前稱作“書體沿革時期”,以後稱作“風格流變時期”。書體沿革時期,書法的發展主要傾向為書體的沿革,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展現往往與書體相聯。風格流變時期的書體已經具備,無須再創一種新的字體。於是書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張,“書體”已經固定,而“意”是活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作者的主體作用。
中國的曆史文明是一個曆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麵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瓘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為準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複雜局麵。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出現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趙孟頫等名家。書法理論也獲得了發展,出現了如:《墨池篇》、《書史》、《宣和書譜》、《翰墨誌》、《廣川書跋》、《法書考》、《翰林要決》等理論著作。給當時及後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參考的文樣和理論的指導。
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為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為分期點。也就是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為帖學時期,之後為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為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藝舟雙楫》、《書概》、《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
明清的書法作品如同繪畫一樣傳世、遺留的較多。當前見諸於市麵上出現的也較多。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至遲從魏晉以來,一直被曆代宮廷和民間作為藝術品珍藏起來,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但在流傳中竟出現了作品的真贗問題,困惑著收藏家、鑒賞家。而在曆史上也曾經有過贗品的官案。明清時,由於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業先後發展起來,書畫的需求便日漸增多,明間製造贗品便應運而聲。什麼“蘇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後門造”,鋪天蓋地,無孔不入。這也是困擾收藏家、鑒賞家難題所在。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裏麵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中國書法是一個多書體的熔爐,中國書法家對書體的變化一直持關注的神態,從甲骨到清隸,再到碑體行書,中國書法的書體演變走過了一個漫長而令人難忘的艱苦的曆程。
3.書法可以修身
學書法最基本的活動是寫字,而寫字首要的目的是為了記事和交流感情,起碼的要求是把字寫得規範、整潔、清楚,使人看了樂於接受,如果把字寫得雜亂無章,甚至隨心所欲,胡亂造字,讀者如釋\"天書\",無法辨認,就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有些人認為寫字用毛筆不如用硬筆方便,硬筆完全可以代替毛筆,隻有寫毛筆字才學書法;有些人認為書法是\"天才\"的專利,\"咱不是學書法的料\"。特別是一些年歲稍高些的朋友,受\"人過三十不學藝的\"陳腐思想的束縛,認為學書法為時己晚。也有人認為書法及神秘,高深莫測,神不可征,形乃難表,好事難成。所有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隻要寫字就有法則可言,特別是有不少場合沒有書法\"門麵\",絕對不行。例如,商標、廣告、標語、對聯、字畫條幅等都離不開書法。不可否認,使用鋼筆、圓珠筆及其他工具定字是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麼工具寫字其法則基本與使用毛筆相同,所以無論在何種方式寫字都應該學習書法。關於學書法年齡問題,從幼年或少年開始學,無疑優勢很大,但上了年歲的人學書法,也有不少長處;有知識、有生活、有閱曆、理解快、感受深、善抒發等,年輕人是無法可比的。至於\"天才\",是專指\"有這種才能的人\",任何聰明智慧都是靠熱情、勤奮和科學的學習換來的。\"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狠下一條心,不怕事不成\"。有位書法家答學生問時幾句短語很有教益,言簡意明,回味無窮。問\"什麼年齡學書法最適合?\"答:\"從識字起,任何年齡都適合。\"問:\"我能成為書法家嗎?\"答:\"你認為你能---你準能!\"學習書法和學習其他藝術一樣,隻要我們不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熱情,加上方法得當,定會獲得成功。千萬不要被一些壟斷者的玄學所嚇倒。他們把書法說得神乎其神,傳授抽象,舍本求末,昧於閉合圈內循環,貽誤後學。其實書法也像\"窗戶紙\",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韻可征,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達。\"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書法可以提高藝術修養。中國文字的點畫、結構和形體與外文不同。它變化微妙,形態不一,意趣迥異。\"通過點畫線條的強弱、濃淡、粗細等豐富變化,以書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間的分布,構成優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龍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麗,有的氣勢豪放,這些都有使書寫文字帶上了強烈的藝術色彩。\"書法己是民族藝術中一枝永開不敗的鮮花,世人賞以欣慰,可從中領略其精神風度,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時代氣息……這樣一種觀之激人感奮,聊以勵精自慰的藝術,何樂而不為呢!
神奇的是,練習書法有利於身心健康。“作書能養氣,也能助氣。”練書時,須絕慮疑神,全軀啟動,力送毫端,注於紙上,抒胸中氣,散心中鬱。這樣,對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麵都有一定的調節和鍛煉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靈心煥發,無疾而壽。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過練習寫字,養心愈疾,暢達延年。古往今來說書法能使人健康長壽,並非虛傳。如曆史上歐陽詢、顏真卿、大書法家平均壽命79.2歲,其中顏真卿76歲時遭殺害,不然壽命會更長。另據資料介紹,明清兩代著名書畫家(書畫相通)同高僧比較,28人中,書畫家比高僧長壽12.7歲,說明書畫活動可能比高僧修行還有利健康,己為世人共識。現己76歲高齡的“將軍書法家”李真先生,通過練習寫字,心髒病好轉,並不再為失眠而苦惱。他深有體會地說,學習書法,“時間一久,必有所得。這“得”不僅在書法上,對身體健康尤為有益”。可見臨池潑墨,確屬健身之功,隻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便可變“書法”為美妙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