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清代書法(2 / 3)

《兩漢金石記》、《蘇米齋唐碑選》等。梁同書,早年書法宗趙、董,後追溯顏、米,工楷、行,書法秀逸,但缺乏雄強之氣。他與梁巘、梁國治並稱三梁。劉墉,書法取徑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搖脈聚。王文治,書法強調風神,秀麗飄逸,但缺少劉墉的魄力。此外,姚鼐的

行書蕭疏澹宕,永□的楷書、行草典雅端麗,錢澧的顏體楷書,豐腴厚潤,鐵保的草書,張問陶、郭尚先的行書,在當時都比較有名。

(2)金農:漆書

清代中葉碑學風氣漸開,碑學書法家不斷湧現。較著名的有金農、鄧石如、伊秉綬。金農為揚州八怪之一,他的楷書取法魏、晉、南北朝碑刻,得法於《龍門二十品》、《天發神讖碑》,創造所謂漆書,力追刀法的效果,強調金石味。金農作詩直接貶低王羲之的書法是俗姿,

他不願向他作奴婢,寧肯去學漢代的《華山碑》。這樣抨擊帖學,提倡學碑,在當時帖學盛行的時代,是非常大膽的。由於乾隆、嘉慶時,學者研究金石之風興起,也給書法界大開眼界。於是阮元寫《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大力推舉碑學。他說:宋、元、明書法家多為《閣帖》所囿,好像除了楔帖之外,沒有書法可言。他要求人們振拔流俗,宗漢、魏古法。阮元這兩篇文章影響很大,無異是提倡碑學的宣言。接著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也大談碑學,提出把鄧石如作為學碑的典範。鄧石如是清代學碑的書法巨匠。他自幼失學,終生布衣,

依靠賣書為生,擅長四體書和篆刻,他在篆書上突破了秦以來李斯、李陽冰的玉□篆筆法,開創了篆書的新風格。他的隸書學漢碑,遍臨漢、魏諸碑,繼承漢分隸法,成遒麗綿密的新體。鄧石如楷書取北魏碑,行草書由碑中衍變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詣,創造了富有金石氣的風格。伊秉綬擅長隸書,以顏書筆法體勢作漢隸,魄力宏恢,有獨特的風貌。康有為認為鄧石如、伊秉綬是清代碑學的開山祖師。

此外,這時期有許多以學者身份而善書法的書法家,如:桂馥、錢坫、孫星衍、錢大昕、錢泳、張廷濟等,他們都擅長隸書,由於他們有堅實的文字學基礎,其篆隸醇雅清古,別開生麵。這時期還有一些畫家也兼為書法家,如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鄭燮熔真、草、篆、隸於一爐,自名為“六分半書”。汪士慎的隸書、黃慎的草書,體現了不因循守舊的藝術風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

人人善書。丁敬隸法行草,古樸簡率,得曠然天真的趣味。蔣仁行草書出入顏、米,而又凝練鬱勃。黃易、奚岡的隸書完全從漢碑中得來。陳鴻壽的隸書將篆隸相融,中斂外肆,意趣清新。

(3)伊秉綬:隸書

晚期晚清的書法與中期相較,雖然大家不多,但碑學仍是方興未艾,這時篆書和金文勃興,漢、魏、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對書法的影響仍起著極大作用。康有為認為:清代的書法有四變:康熙、雍正時,專仿董其昌;乾隆時,都競相模仿趙孟□;歐陽詢的書法盛行於嘉慶、道光時期;北朝碑派又萌芽於鹹豐、同治時期。這一觀點雖不十分準確,但大體上是符合清代書法因世推移的風尚。清代晚期碑學在書壇上占了主要地位,使以學帖為主的書法家不得不正視碑刻上的書法,而碑學書法家也兼容帖學,這樣晚清的書法又出現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書法以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為代表。何紹基的書法以顏真卿為基礎,搜集周、秦、兩漢古篆籀,下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他的草書成就尤其突出,楷書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勁有北朝書法的氣象。晚年精篆隸,60歲後將漢隸名碑幾乎臨寫殆遍,所以他的隸書筆法穩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顏字、北朝碑刻、篆隸於一爐,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趙之謙書畫、篆刻都兼長,書法初學顏真卿,後取法六朝碑刻。他的楷書顏底魏麵,用婉轉圓通的筆勢來寫方折的北魏碑體,而且他的行草、篆、隸諸體,無不摻以北魏體勢,自成一格。何紹基、趙之謙對清代末期的書法影響極大。這時期的書法家還有張裕釗,他以北碑為宗,高古渾穆,用筆外方內圓,其楷書對後來也有一定的影響。篆、隸成就比較突出的是吳熙載。他是包世臣的弟子,篆書學習鄧石如,渾雄不足而清逸過之,可惜缺少個性,行草書純學包世臣,也缺乏創造。楊沂孫擅長篆書,方勁雄健。吳大□是金石收藏家,善寫篆、隸,隸書平穩,篆書能用金文結體來寫,麵貌一新。當時寫篆書的還有徐三庚,以《天發神讖碑》筆法寫篆書;莫友芝以《禪國山碑》及漢碑額體勢寫篆書,都各有麵貌。寫隸書的有:俞樾、楊峴等。此外,翁同□以寫行、楷著名,書法由顏入魏,蒼老平淡,筆力凝重,晚年也寫隸書,用筆極為凝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