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粵菜(2 / 3)

粵菜發源於嶺南。漢魏以來,廣州一直是中國的南方大門,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四季常青,物產豐富,山珍海味無所不有,蔬果時鮮四季不同,是與海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社會經濟因此得以繁榮,同時也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加快了與中國各地及各國烹飪文化的交流。中外各種食法的逐漸被吸收,使廣東的烹飪技術得以不斷的充實和改善,其獨具的風格日益鮮明。明、清時期大開海運,對外開放口岸,廣州商市得到進一步繁榮,飲食業也因此蓬勃興起。旅居海外的廣東華僑眾多,又把在歐美、東南亞學到的烹飪技術帶回家鄉,粵菜籍此形式迅速發展,終於形成了集南北風味於一爐,融中西烹飪於一體的獨特風格,在各大菜係中脫穎而出,名揚海內外。

廣東清人竹枝詞曰:響螺脆不及耗鮮,最好嘉於二月天,冬至魚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幾登筵。把廣東豐富多樣的烹飪資源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粵菜集南海、番禺、東莞,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兼京、蘇、揚、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為一體,自成一家。粵菜取百家之長,用料廣博,選料珍奇,配料精巧,善於在模仿中創新,依食客喜好而烹飪。味重清、鮮、爽、滑、嫩、脆,講求鑊氣,調味遍及“酸、甜、苦、辣、鹹、鮮”,菜肴有“香酥脆肥濃”之別,“五滋六味”具全。如京都骨、炸溜黃魚、蝦爆鱔背等,乃吸取京菜口味而創新;鐵板牛肉、魚香雞球、宮保雞丁等等,借鑒了川菜口味;五柳魚、東坡肉、酒嗆蝦是浙菜口味;聞名嶺南的太爺雞是徽菜口味;而西汁豬扒、茄汁牛扒等,則是從西菜移植而來的。

粵菜的第一個特點的選料廣博奇異,品種花樣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水中遊的,幾乎都能上席。鷓鴣、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魚等飛禽走獸野味自不必說;貓、狗、蕭何、鼠、猴、龜,甚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製之列。而且,所有這些一經廚師之手,頓時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肴,歎為“異品奇珍”。

粵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豔,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1965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介紹的就達5457種之多。

粵菜的第三個特點是,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鬱,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講究清、鮮、嫩、爽、滑、香;調味遍及酸、甜、苦、辣、鹹;此即所謂“五滋六味”。

粵菜有三絕說:紋狗,選砧板頭、陳皮耳、筷子腳、辣椒尾形的健壯之狗,加上調料烹製,食時配上生菜、糖篙、生蒜,佐以檸檬葉絲或紫蘇葉,使之清香四溢;雀指的是禾花雀,此雀肉嫩骨細,味道鮮美;燴蛇羹,俗稱龍虎鬥,是用眼鏡蛇、緊環蛇等配以老貓和小母雞精心燴製而成的佳肴,因蛇似龍,貓類虎,雞肖鳳,故又名龍虎鳳大燴。

粵菜的著名菜肴有:烤乳豬,白灼蝦、龍虎鬥、太爺雞、香芋扣肉、紅燒大裙翅、黃埔炒蛋、燉禾蟲、狗肉煲、五彩稍蛇絲、菊花龍虎鳳蛇羹等都是饒有地方風味的廣州名菜。廣州的北園、大同、廣州、大三元、泮溪、陶陶居、蛇餐館等酒家,均以經營粵菜而聞名。

三 粵菜的特色

粵菜包括廣州菜、潮州菜、東江(客家)菜,而通常以廣州菜為代表。廣州菜既集“南(海)、番(禺)、順(德)、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方風味的特色,更兼采京、蘇、揚、杭、魯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會貫通而獨成一家。粵菜作為中國菜四大菜係之一,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風味而享有盛譽。

粵萊的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對粵菜略有了解的人都會脫口而出:“廣州人除了地上四條腿的桌子、水裏遊的螞蝗、天上飛的飛機不吃之外,其他什麼東西都敢吃。”可見廣州飲食風之盛。的確,粵菜最大特色便是采料複雜,菜式豐富。它用料廣博奇雜,配料多而巧。蛇蟲鼠蟻、飛禽走獸、山珍海味、中外食品,無所不有,可謂全國之冠。這些原料,一經廚師妙手烹製,每令食者擊節讚賞,歎為異品奇珍。比如吃蛇,其他省份的人是不敢入口的。傳說北宋時蘇東坡被貶到惠州,他的愛妾朝雲就是因為吃了蛇羹後人們才告知那是蛇,結果驚嚇而死。但廣州人吃蛇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當今的廣州,不但有專門的蛇餐館、吃蛇一條村,大凡酒樓食肆也經營蛇餐,而且蛇的吃法有數十種之多,凡是你想得出的都能做出美味的蛇肴。什麼都敢吃,這不是愚昧和落後,而是廣州人的開放心態和創新意識在飲食文化上的體現。廣州人雖然無所不吃,但近年來不吃保護動物了。首先是省、市領導提倡不吃野味,眾多酒家、食肆和廣大市民都自覺遵守。為了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很多“野味”都是人工飼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