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青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胎色因產地不同而異,但以灰白色居多。釉為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者也為數不少。青瓷一般是在還原焰中燒成的,釉色不夠穩定,說明當時的窯爐結構以及在掌握還原焰的技術上,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器表釉常有流珠現象,器外施釉不到底等。從大量隋瓷上的燒痕以及各窯所使用的窯具上看,均屬疊燒,盡管筒形匣缽的出現使裝窯技術上有了一些突破,但仍停止在疊燒階段。多數器物的胎胚在窯內直接接觸火焰,受到煙火熏染,在不同程度上還粘上許多渣滓。化妝土的普遍運用是隋代製瓷工藝上的一大進步,采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彌補胎體表麵粗糙之弊,同時也能增加胎胚的白度而使成品更加瑩潤美觀。

隋代青瓷上的花紋多種多樣,除南北朝時期所盛行的蓮花瓣紋外,多采用朵花、卷葉紋樣,並使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組成不同的圖案。一般是在瓶、罐之類的肩部和腹部,以朵花卷葉紋排列成帶狀紋樣,有的在盤類器物的中心部位,用這些題材所組成的圓形圖案為飾。隋瓷紋飾題材比較單調,由於匠師們運用多變的構圖方法,使圖案不僅無單調之感,反而顯得整齊端巧,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裝飾方法有印花、刻劃花、貼花三類,以印花最為普遍。印花大都為朵花,印花模為圓戳式,刻劃花也很流行,貼花較為少見。各種裝飾方法配合使用,組成各種各樣的花紋裝飾及圓形圖案,是隋瓷裝飾藝術的重要特征。

隋代北方青瓷窯口有河北賈壁村窯,河南安陽窯、鞏縣窯,安徽淮南窯等,它們的胎釉特點是胎骨厚重,胎土經過淘洗,胎色多為灰白色,其中淮南窯瓷胎較粗;釉的玻璃質較強,透光度好,釉麵常有紋片,外壁多施半釉,有流釉現象,釉色青綠或微閃黃。南方生產青瓷的窯口除浙江窯場外,還有湖南湘陰窯和四川邛崍窯等。湘陰窯的釉也是玻璃質很強,除青釉外,還有黃釉、褐釉、醬釉等不同顏色,有些積釉處還出現翠藍色或紫色窯變;四川邛崍窯產品地方特色明顯,胎土色重,多為紫紅色,常在瓷胎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層較薄,透明度不好。

隋代青瓷突出的特點表現有三:

一、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相比,隋代青瓷廣泛吸收其他工藝品的優點和藝術成就,使瓷器的造型和裝飾更加豐富多彩。常見的器物有碗、盤、杯、缽、盂、壺、壇、盆、缸、盒、枕、爐、博山爐、燭台、唾盂、硯台、水盂、腰鼓、棋盤等。此外還有俑類、獸座、憑幾、凳、框等模型,以及青瓷權。

二、隋代青瓷的胎體很堅硬,灰青,顏色比較淺,有的成灰白色。由於工藝水平的提高,南北朝時期青瓷胎體中含粗大沙粒的現象已經減少很多,變得相對細一些。胎體中起泡、窯裂、歪扭變形的現象基本看不到。釉質有的泛灰,有的泛黃,比較凝厚,有流釉現象,一般器物施釉前上化妝土,有的不上化妝土,施釉注意蓋口、頸、肩和上腹部,中下腹至底露胎,流釉成蠟淚。底的邊棱有的用刀輕國削一下。較原始青瓷,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上的縮釉及麻癩現象減少。四係罐、盤口四係尊一類器物頸肩交接的積釉地方出現美麗的乳濁釉塊斑。

三、隋代青瓷的裝飾技法主要刻花、劃花、捏塑和印花。花紋有圖案類、花卉類和動物類。圖案類有弦紋、繩紋、瓦溝紋、席紋、篦紋、聯珠紋、直線方塊紋、雙圈紋、雲頭紋等。花卉類有忍冬、蓮瓣、葵瓣、梅花、寶相花、團花、菊花等。動物類有龍、鳳、蟋螭等。捏塑的動物有龍頭、雞頭等。隋代青瓷表現時代特點很明顯。南北朝時,北方瓷窯體係剛剛建立,作品造型風格雄放獷達,南方青瓷胎體較薄,比較精巧細致。到隋代工藝融鑄南北,既有北方剛勁粗獷的風格,又有南方清秀的特點,而且很講究線型的陽剛之氣。各個地方區域性窯係的特點表現不明顯

6.越窯係青瓷

所謂青瓷,指的是高溫顏色品種之一,其坯料和油料均含有較高的鐵的成分,然後經過1200攝氏度以上高溫焙燒,使瓷器表麵掛釉有一層鋥亮的青光。在唐及五代燒造青瓷的名窯,應首推越窯,因窯址在今浙江上虞、餘姚、寧波等地古時屬越州管轄、故名,後來便把浙江稱為青瓷的故鄉。當時越窯燒造的青瓷,獨步南天,冠之為“南青”,譽為“瓷器中的貴族”。唐人陸羽在《茶經》中雲:“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次、洪州次。”說明他把越窯青瓷比為鶴立雞群推置首位。至五代越窯燒造技術日臻完善,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而且還燒造出一種秘色青瓷,更是被寵於廟堂之上,受到世人的青睞。北宋趙令田寺這樣寫道:“今之秘色瓷,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造的貢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

唐代詩人雲,“舒鐵如釜之鼎,越泥似玉之甌”、“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把越窯秘色青瓷瓷胎瓷質形容為玉,青釉如千峰翠色。現代瓷器專家陳萬裏也在他的《中國青瓷史略》一書中寫道:“越窯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湖綠色”,把越窯青瓷的特色活脫脫勾畫了出來。

越窯青瓷的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劃花、印花、堆塑、褐彩、鏤雕等。其中,刻花、劃花最為常見,變化脈絡清晰,伴隨著越窯的整個發展過程。花紋有植物紋、動物紋、昆蟲紋、人物紋、幾何形紋等,形式多樣,構圖美觀。上林湖後段二、三期是越窯初創時期,青瓷製作粗糙,釉層薄而無光澤感,已出現刻花。到了四期,刻劃兼施的花紋明顯增多,刻花、劃花少見。花紋以荷花為主,還有荷葉紋、魚荷紋等。荷花有二葉荷花、四葉荷花,形狀各異,豐富多彩;荷葉紋也有二葉、四葉紋。這類荷花、荷葉紋成為當時比較流行的紋飾。

它具有四個特點,其一是刻與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線條富有變化,具有層次感;其二是從刻劃線條的交錯現象來看,是先劃後刻,即先在坯體上劃出紋樣,然後再緊挨紋樣的輪廓外側刻出一道粗線條;其三是花紋布滿整個碗、盤、盆的內壁,往往在內底刻劃盛開的荷花,周壁刻劃荷葉;其四是在碗、盤、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較淺,曲下外壁劃粗棱線,此種裝飾技法一直沿用到五代。

五期時,刻劃兼施的花紋幾乎不見,而盛行劃花。雖然器物仍以素麵為主,但劃花占有一定的比例,明顯比前期增多。花紋仍以荷花、荷葉紋為主,有二葉荷花、四葉荷花、荷葉、荷花飛鳥紋等。花紋各異,構圖注重對稱,線條挺拔健壯,自由奔放。花紋主要裝飾在碗、盤的內底、盒蓋麵上。這些荷花紋的形狀基本上保持著前期的特征,但花紋的布局,從碗內壁通體縮小到內底;荷葉由大變小,呈不規則三角形狀。碗、盤口刻四曲,曲下外壁劃棱線的裝飾手法非常流行,曲口較前期深,演變成葵口,形似花瓣,整器像一朵盛開的荷花。

到七期,器表裝飾仍以素麵為主。劃花在繼承晚唐風格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細線花,紋樣在龍紋、交枝四荷紋、交枝四花紋、纏枝紋、朵花紋、波浪紋等。刻花仍比較少見,花紋有仰覆重蓮瓣、龍紋等。至八期,劃花是最盛行的一種裝飾。線條纖細、流暢、繁密,構圖講究對稱,布局圓滿,這成為劃花的重要特征。在裝飾紋樣題材中,以植物花紋最多見,動物紋亦大量出現,人物故事比較少見。植物類的花紋有四纏枝花、四交枝花、二纏枝朵花、二纏枝菊花、荷花、四荷花、纏枝荷花、纏枝團花、波浪紋等;動物紋有對鳴鸚鵡紋、鸚鵡銜枝紋、雲鶴紋、雙鳳紋、飛鳥二纏枝朵花、飛鳥四纏枝朵花、龜伏荷葉紋、鴛鴦戲荷紋、龍紋、雙蝶紋、飛紋、飛鳥二纏枝朵花、飛鳥四纏枝朵花、龜伏荷葉紋、鴛鴦戲荷紋、龍紋、雙蝶紋、飛雁紋;人物故事類的有人物宴樂圖等。刻劃花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紋有蓮瓣紋、牡丹花、開光牡丹花、龍紋、摩羯紋、雙鳳牡丹紋、波濤紋等。

其中有許多蓮瓣紋往往先用細線劃好圖案,然後在花瓣輪廓線外側用斜刀刻出深淺的粗線條,使整個圖案層次分明,立體感強,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九期時,劃花、刻劃花明顯減少,刻花增多,但所裝飾的紋樣簡單、草率、呆板。雖有少量比較精細的製品,但遠不及上期製品那樣精致。此期的紋樣有朵花、雙線朵花、二纏枝朵花、四纏枝花、菊花、荷花、荷葉、蓮瓣紋、牡丹花、雙蝶紋、鸚鵡紋、摩羯紋、人物紋等。雙線紋是新出現紋飾,常見於碗、盤的內壁和壺、罐的外壁。

考古資料表明,銀錠湖低嶺頭、開刀山一帶的南宋時期瓷業遺存中,存在著二種製品類型。一種製品與越窯晚期風格相近,但就總體麵貌而言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另一種產品與北方汝官窯製品頗為接近,稱之“官窯型”製品。有學者把這二種製品類型共存的瓷業遺存,命名為“低嶺頭類型”。低嶺頭類型遺存的內涵特征,即“後越窯”的內涵所在。

“秘色瓷”為上林湖窯場所創製。對於它的研究,首先必須界定其涵義。“秘色”之詞,最早見於唐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五代時,徐夤又作《貢餘秘色茶盞》詩,自宋代以來,“秘色”之名在文獻中屢見不鮮,如趙令畤《侯鯖錄》、曾慥的《高齋漫錄》、周煇的《清波雜誌》、葉寘的《坦齋筆衡》、顧文薦的《負暄雜錄》、趙彥衛的《雲麓漫鈔》以及清人藍浦的《景德鎮陶錄》等文獻中都有記載。從上述文獻記載可以歸納以下幾種觀點:

(1)認為秘色瓷始於吳越錢氏,“臣庶不得用”,把“秘色瓷”理解為“神秘”之秘。

(2)認為“秘色”專指青色,故有從唐代一直延續到明代始絕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