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秘色瓷”作為越窯一個時期的代稱,故有“縹瓷——秘色——粉青”三大曆史階段劃分之說。

越窯青瓷從北宋晚期衰落,終於在南宋時期停燒,究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不少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觀點,進行粗辟的論述。我們認為越窯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幾下幾個方麵:

(1)吳越歸宋後,由原來的特貢轉變成土貢,無需大量進貢秘色瓷,貢瓷的數量銳減。宮廷用瓷舍遠取近,汝窯、定窯、鈞窯產品大量進入宮廷,取代了越窯秘色瓷的地位,使越窯的瓷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

(2)北方青瓷在燒造工藝技術方麵首先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對傳統高鈣石灰釉配製方法的改革,成功地創製出具有良好的高溫粘度的石灰堿釉,把中國青瓷的發展推到了一新的境界,出現了青瓷生產的另一個高峰,占領了越窯的原有市場。

(3)越窯的衰落與本地區農業生產的高度繁榮,燃料匱乏密切相關。

(4)考豐調查資料表明,北宋晚期,上林湖地區瓷窯址數量急劇減少,僅有10餘處窯址;製作粗糙,器表不光潔,特別是圈足不規整,足底往往留下了“雞心”形狀;胎泥的淘洗和練泥不如前期嚴格,胎質不如前期細密,氣孔明顯增多,多數釉色呈灰暗,無光澤感;器表裝飾隻見寥寥刻劃數筆,趨於草率;多數製品為明火疊燒,大量倒塌,變形粘釉,廢品率高。製瓷工藝衰退,產品質量普遍低劣,失去了與其他名窯競爭的能力。

越窯燒造的青瓷究竟具有哪些特點?1、釉呈青色、或泛淡黃色,呈玻璃質感,瑩潤碧翠,勻淨柔和;2、胎質細膩堅硬,胎色灰白稍帶淡黃;3、器物造型多生活用具如碗、盞、壺、碟、盂、盤、罐等;4、多素麵而很少紋飾,質樸無華。另外燒造方法,多用鬆柴燒製,由於火力軟而火焰長,燒製中窯內充滿火焰,因此釉在熔融呈青色時,受到還原作用。

由於越窯青瓷民間流傳極少,故現今如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秘色青瓷,可說是鳳毛麟角,價值連城。

越窯青瓷的功用與造型設計

一、越窯青瓷產品的功用設計

1.飲食器產品的功用設計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文明源於飲食。人類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將起初僅僅是為了果腹活命的飲食活動不斷地挪向更高層次的物質生活甚至精神生活,因此,這種飲食活動便成了人類邁向文明世界的通衢。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就把飲食之道稱為人類的最高文化。飲食器皿從材質而言,有木、竹、陶、石、角、瓷、象牙、玉、水晶、瑪瑙、金、銀、銅、鐵、錫、漆、皮革等;以功能來說,分食具、酒具、茶具三大類。其中曆史最久並最為普及的品種是陶瓷,直至今日我們現代人也仍在廣泛應用它。而青瓷飲食器皿則又是這一品種中頗為嬌妍的花朵。

在青瓷飲食器皿中,食具的種類常見的有碗、缽、盤、碟等。這類器物講究實用,造型簡樸,通常為各窯的主要產品。用於貯藏食物的罐、壇等亦應收入此類。這些飲食器具既可用於日常生活,又可作為祭器。

與青瓷食具相比,青瓷酒具的種類和造型要豐富得多,一般可以將其分為貯酒器、盛酒器和飲酒器三類。飲酒器在漢至東晉以羽觴為多見,均作橢圓形,兩側有耳。與此同時,碗也是一種常用的飲酒具。唐代以後,飲酒具的造型日益豐富。有一些器物仿金銀器型,如唐代越窯的橢圓形杯,過去稱為“海棠杯”。貯酒器,東漢時以瓿、鍾等器物為主,三國以後,鍾被形體較大的罌所取代,不過,罌還常常兼作他用。盛酒器,東漢至西晉主要有酒樽和溫酒樽二種,這二種盛酒器與羽觴配套使用。東晉開始,用於注酒的雞首壺流行於各地。各地燒製的青瓷注子造型奇特,如:浙江上虞出土的一件五代越窯青瓷注子,整體做成鴛鴦形,背上開口,喙作注子的嘴,製作十分精細。鴛鴦曆來被視作夫妻恩愛的象征。此器的容量達半升,它與同期的越窯青瓷小杯為配套的酒具,用於夫妻月下對酌,則可增添無窮的情趣。

茶文化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酒文化不同的是:酒文化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源頭,而茶文化的發祥地隻在中國。飲茶作為一種習俗躋身於飲食文化殿堂的時間比飲酒晚得多,而它傳播發展的勢頭卻比酒文化更為迅猛。到了唐代,飲茶風不僅遍及北方,而且還吹向海外。從這時候起,各種專用於飲茶的青瓷器皿便大量出現了。唐以前,飲茶的器具主要是碗,唐、五代時期,飲茶器具除了不同造型的碗外,還有盞、茶托和甌等。《茶經》雲:“甌,越州上,口辰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

2.文房用具產品的功用設計

青瓷產品除了上述的飲食器皿以外,較為常見的還有文房用具,如:水丞、鎮紙、硯滴等。也許是因文人雅士皆神往自然、喜好恬靜之故,所以凝聚著自然之色的青瓷文具成了曆代文房瓷器中的佼佼者。

青瓷文具較為常見的為硯、筆筒、水丞、鎮紙和硯滴五類,而這五類中又以青瓷硯滴最能體現古代窯工們煞費苦心的設計意圖。

三國時的青瓷硯滴,往往做成兔形。浙江上虞出土的兩件青瓷兔形硯滴,一件兔作站立狀,另一件兔作臥伏狀。硯滴的背部有進水管,兔嘴有出水的小孔,兔前腿捧缽。從造型上看,它形成了兔子捧缽飲水之貌;從功能上講,它便於將水滴入硯內而避免灑出硯外。三國兩晉時期,越窯還燒出龜形硯滴。顯然,這種龜代表著一種神物,它含有吉祥長壽之意。唐代,越窯的硯滴多為葫蘆形狀,長沙窯的硯滴大多做成小雞、小鳥形,玲瓏可愛。

當然,從瓷器創燒成功的那個時候起,越窯青瓷產品中除飲食器、文房用具外,常見的品種還有青瓷洗、青瓷唾壺、青瓷熏爐、青瓷虎子、青瓷香爐、青瓷粉合、青瓷燈、青瓷淨瓶、青瓷枕等各類產品。

二、越窯青瓷的造型設計

1.千恣百態的青瓷人物塑像

青瓷的人物塑像雖沒有秦始皇陵陶俑那樣的雄偉氣魄,也沒有唐三彩俑那般的華麗色彩,但它卻以小巧玲瓏的造型,變化萬千的儀態和豐富深遂的內涵而在古代雕塑藝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漢代以來,隨著西域胡人頻繁地入駐東南沿海地區,使得這一帶的傳統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自然也反映到製瓷業中,其中以胡人為題材的塑像便是直觀而生動的記證。

千恣百態的青瓷人物塑像多出現於青瓷佛寺罐和塔式罐上。三國西晉時期,塔式罐上的群體胡俑,造型尤其生動活潑,常見有雜耍、舞蹈、跪拜或佇立等情形。雜耍的胡俑多用捏塑法成型,姿態靈活多變,經常見到是拋丸、倒立等形象。浙江上虞出土的一件西晉青瓷佛寺罐上裝飾著一組舞蹈胡俑,他們的頭部用同一個範子印成,而身體其餘部分則捏塑成各種姿態,他們中有的擊鼓,有的翩翩起舞,形象十分生動而和諧。浙江蕭山西晉墓出土的一對青瓷胡俑,男的手持刀和盾,女的懷抱嬰兒,這對充滿生活氣息的胡俑,猶如一幅妙手繪成的世俗風情畫,堪稱西晉青瓷塑像中的珍品。

2.妙趣橫生的動物造型

東漢以後,隨著社會的種種變革,意識形態也經曆了顯著的轉變,人們的審美情趣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反映在製瓷業中,則表現為動物造型的大量出現。這些動物造型在寫實的基礎上又被予以合理的藝術誇張,注重神情的刻畫和風韻的表現,其中虎、雞、羊、熊、獅、兔等為常見的造型。

虎,主要作為虎子的裝飾。虎子這種器物東漢越窯等就已大量燒製,有青釉和黑釉等不同的品種。三國時,虎子的形狀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器身作蠶繭形,器口呈短筒狀,提梁不再做成辮形,這使藝術造型的美在舒展的線條和類虎非虎的藝術誇張中表現出來。到了西晉,虎子的提梁做成圓條形,器口的上方印有象征性的虎首紋,器身的二側刻劃飛翼,於是,虎子越來越遠離它的原型而出現一種瀟灑飄逸的藝術效果。

雞作為一種主要的家禽,它在古代有特殊的消災除凶作用。人們認為雞有驅百鬼、祛百病、辟邪惡的厭勝功能。因此,三國以後,雞的造型常在青瓷中出現,其中最多見的是酒壺上作嘴的雞首。浙江餘姚出土的一件西晉青瓷雞首壺,壺把做成黃鼬形,黃鼬俗名“黃鼠狼”,它是雞的天敵。顯然,窯匠將雞和黃鼬組合在一起,所要表達的並不是雞的傳統象征含義,而是用幽默的造型藝術語言來闡釋一個淺顯而意味深長的道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此器上的黃鼬雖在捕雞,但它卻被提壺注酒者所擒,這一構思巧妙的裝飾,除了生動有趣外,還是對爭名逐利者的一種告誡。這無不體現了古代窯匠們的設計思維。

越窯青瓷所塑造的動物形象還有羊、龍、獅、熊、鴿、兔、鴛鴦、小鳥、蟾蜍等,這些圓雕動物製作細致,形貌傳神,其中浙江慈溪出土的蟾蜍硯滴、上虞出土的雙虎枕和鴛鴦注子為越窯青瓷中的精品,它們令現代人不得不驚歎古代窯匠們的設計能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

總之,越窯青瓷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具有製作精美、瓷釉晶瑩鋥亮、瓷質堅薄、富有一種質感,故當時有人以“類玉”“類冰”“千峰翠色”等來形容和稱讚它。至於如何鑒定它的真偽,主要應掌握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胎色灰白,色較深、質較粗、且堅硬,製作欠規整;二是釉色為灰青,青中閃黃、綠色等,晶瑩鋥亮,圓潤,釉泡大而稀朗,時有流釉;三是器物的底足呈上斂下敞,作“入”字形;四是裝飾多以印花、刻花、劃花、貼花等線條細而有力,如“鐵線描體”,一般多素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