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趙鬆庭
趙鬆庭(1924年—2001年),1924年9月30日出生於浙江東陽市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中國著名笛子藝術大師,南方曲笛的代表之一。曾任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政協第六、第七屆委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浙江藝術學校名譽校長。
趙鬆庭自幼成長在民間音樂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上。他九歲習笛,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並先後向昆曲藝人和學校老師學習演奏和樂理,學習昆曲和婺劇。他13歲就能吹奏婺劇的許多曲調,16歲擔任了婺劇樂隊中的首席“正吹”。除了吹笛外,他同時學會了演奏嗩呐、先鋒(長號)、板胡、徽胡,完成了婺劇著名套曲《花頭台》的全套演奏。趙鬆庭17歲拜地方藝人葉小苟為師,學吹許多民間戲曲曲調。初中畢業後,他考入錦堂師範。1947年,他考入上海法學院攻讀法律。194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部隊文工團,從此,他帶著心愛的笛子跑遍了大江南北。
1950年,趙鬆庭隨團到朝鮮戰場慰問演出,先後七次立功,並提升為樂隊副隊長。1954年,他因傷回國。離開了硝煙彌漫的戰場,麵對祖國的錦繡河山,他的心中充溢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於是滿懷激情地創作了富有時代氣息和象征意義的笛子名曲《早晨》,為他今後震動世界樂壇,奠定了基礎。
1955年,趙鬆庭從文工團複員後,任東陽婺劇團導演。1956年,他進入浙江省民間歌舞團,加入了中國音樂家協會,並應邀到上海音樂學院兼課。同年,他參加在北京舉行的規模宏大的首屆全國音樂周活動,他的演奏獲得雷鳴般的掌聲,組委會破例讓他再吹奏一曲,《人民日報》為此專門作了報道。當天晚上,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自己的家裏接見了他。席間,趙鬆庭為總理演奏《早晨》,他以極長的氣和快速的指法相結合的技法,塑造出騰空飛翔、流利華彩的音樂形象,總理指名要他參加中國青年藝術家代表團去訪問西歐。
1957年,趙鬆庭在莫斯科的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以他的樂曲和具有創新技巧的演奏,令140多個國家的青年代表為之傾倒,人們驚歎:“這個中國人一根笛子就頂一個交響樂隊。”可是,從莫斯科回來,他被加上“笛子指揮黨”的罪名,被錯劃為“右派”,送到農村勞動。這期間,趙鬆庭每天堅持練笛,並寫出了《歡樂的山穀》、《婺江風光》等名曲。這不由得使人聯想起司馬遷的名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1962年,在周總理及省委有關同誌的關懷下,趙鬆庭回到了浙江歌舞團。
1964年,趙鬆庭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用自己發明的“排笛”演奏了《婺江風光》、《采茶忙》、《蔭中鳥》等樂曲,得到了許多音樂家、文藝家的高度評價。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起,趙鬆庭便被剝奪了上台演奏的權利,他就以大部分時間從事笛子製作和樂器聲學的研究。在整個“文革”期間,他製作了將近2000支笛子,同時在理論上解決了橫笛頻率計算的理論和方法。1972年,他根據這項成果,寫了《橫笛頻率計算與應用》一文,發表在《樂器科技》上。1973年,趙鬆庭調回浙江歌舞團後不久又被打成了右傾翻案分子,從事看門、掃地、燒開水的工作。其後,他著意培養了一代“浙派”青年演奏家,如蔣國基、詹永明、張維良、杜如鬆、戴亞等。
1976年,趙鬆庭調到浙江省藝術學校任教。1980年後,他相繼在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任教,並先後奔赴天津、武漢、濟南、南京、成都、重慶、內蒙古、香港、台灣等地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講學。他在培養笛藝人才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弘揚,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82年,趙鬆庭還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之邀舉辦講座,播講了《竹笛演奏技巧》。
趙鬆庭的演奏既有南派典雅的風格,又吸收此派剛勁明亮的特色。他從事笛子藝術工作六十年,被公認為中國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藝術的創始人,並被譽為“江南笛王”。他將婺劇嗩呐慣用的循環換氣法移植到笛子演奏上,豐富了竹笛演奏的表現力,形成了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他創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創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大大開闊了竹笛演奏的音域,並親手設計製作出古代笛類吹奏樂器“篪”。
趙鬆庭創作及改編了一係列風格各異的笛子名曲,如《早晨》、《三五七》、《鷓鴣飛》、《和平鴿》、《二凡》、《西皮花板》、《牧羊歌》、《海濱》、《小河淌水》、《流水板》、《婺江風光》、《采茶忙》、《幽蘭逢春》等。這些曲子大都取材於婺劇,具有濃鬱的金華地方特色,已成為中國樂壇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趙鬆庭發表了《竹笛源流》、《橫笛頻率計算和應用》、《溫度與樂器音準問題》、《低音笛及L型笛》、《中國笛子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同管雙笛》等論文。在竹笛科研領域,他編著了《趙鬆庭的笛子》、《中國竹笛教學方法》、《笛藝春秋》等著作。趙鬆庭集笛子演奏、創作、製作、科學研究、著述和教學於一身,他對浙江和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及其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
2001年3月9日6時30分,趙鬆庭因病醫治無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不幸逝世,享年77歲。
8.唐俊喬
唐俊喬,遼寧鞍山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樂團笛子首席、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客席笛子教師。唐俊喬自幼隨父親學習笛子,少年時代便屢次榮獲青少年器樂大賽最高獎、一等獎。1986年,她考入沈陽音樂學院附中,師從孔慶山教授。1990年,她16歲時首次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其中以六孔笛演奏十二音體係的樂曲,受到音樂界的注目。1992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先後師從笛子名師趙鬆庭和俞遜發。1993年錄製《梅花三弄》、《牧民新歌》、《揚鞭催馬運糧忙》等名曲的CD及磁帶。1996年,她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考入上海民族樂團。1998年,她參加台北“第六屆國際笛子協奏曲比賽”獲得銀獎。同年,她擔任上海民族樂團笛子首席,成為中國第一位在民族樂隊中擔任首席的女性管樂演奏家。在上海,她與馬曉暉、羅小慈並稱為“民樂三女傑”。
唐俊喬的演奏功底深厚,技巧嫻熟,音色圓潤動聽,極富音樂表現力。她經常作為獨奏嘉賓參加各種形式的大型協奏曲音樂會、室內音樂會及電視台的綜藝節日等。其中主要包括“香港千禧年慈善音樂會”、“上海大劇院二OOO千禧盛典新年音樂會”、“一九九九年新春音樂會”、“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四周年音樂會”、“二00一年上海之春音樂會”(並獲音樂表演獎)等。
2000年3月,唐俊喬受邀參加錄製李安導演、譚盾作曲的影片《臥虎藏龍》中笛子、巴烏的獨奏部分,該曲獲得包括奧斯卡獎在內的全球十八項電影音樂金獎和格萊美音樂獎,至此,她更引起國際樂壇關注。同年9月份,她被邀請赴英國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與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共同首演了譚盾作曲的《臥虎藏龍》協奏曲獲得極大成功,並開始其《臥虎藏龍》全世界巡演的旅程。
此外,她還與中國其他著名作曲家合作,賈達群為其度身定作笛子協奏曲《邊陲遺想》,與何訓田合作繼《阿姐鼓》、《央金瑪》之後的又一部唱片力作《雲鍾》(又稱波羅密多),演奏其中所有管樂獨奏部分,廣獲佳評。
2001年春節,唐俊喬隨樂團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蛇年新春音樂會。2001年7月,她應邀在澳門舉辦“唐俊喬笛子專場音樂會”。2002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為其製作“笛聲悠悠奏新韻—唐俊喬專場音樂會”,分別在“國樂飄香”及國際頻道“文化藝苑”欄目播出。同年,她隨上海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赴美國巡演。2003年春節,她應邀參加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的“華夏樂韻音樂會”。
作為演奏家,她還經常受邀獻演於全球許多著名的音樂及藝術節,如:大阪國際藝術節、法國時代音樂節、倫敦“水上之火”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第十四、十五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等,其精堪的演奏受到了行家與觀眾的讚譽和好評。2001年,在上海合作組織六國元首會議的演出上,她與江澤民主席共同演奏笛曲《梅花三弄》,受到江總書記及與會各國元首的高度讚賞。另外,她還作為中國“民樂三女傑”成員之一,在2001年上海APEC會議的大型文藝演出中,為二十一國首腦表演的江南風韻《歡樂歌》同樣受到了中外嘉賓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她經常與諸多著名樂團合作,包括:倫敦交響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漢堡交響樂團、比利時國家廣播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上海廣播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等,足跡遍布北美、歐、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是當代中國最傑出的青年笛子演奏家之一。
9.詹永明
詹永明,1957年出生於杭州。笛子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
詹永明自幼師承笛子大師趙鬆庭,立足南派,取北派之精華,柔中含剛,聲情並茂。
他先後畢業於浙江藝術學校、中央音樂學院民樂係、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澳洲新西尼大學,並獲得音樂學研究生文憑及管理學碩士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現為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教授、上海音樂學院民樂係教授、浙江藝術學院客席教授、新加坡笛子學會會長、新加坡華樂團藝術谘詢委員、新加坡國立大學藝術中心華樂分級考試編委(笛子教材主編)。
詹永明的笛子藝術在八十年代的全國民族器樂比賽中名列榜首(笛子組第一名)。近年來,他在國際國內的比賽中頻頻獲獎,並多次赴世界二十多個國家演出、講學,被人們譽為“神奇的魔笛”。其代表作品有《聽泉》(獲全國第六屆音樂作品評選二等獎)、《斷橋會》、《婺江歡歌》、《西湖春曉》等。著有《笛子基礎教程》、《中國竹笛名曲欣賞與教學》、《笛子十講》等論文著作。錄有《喜相逢》、《華夏新聲》、《西湖春曉》、《聽泉》等十多張CD唱片。
近20年來,詹永明在海內外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笛子學生,為海內外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並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