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著名的二胡演奏家(1 / 3)

1.阿炳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後《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係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采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淒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麵目全非。淒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隻見一個蓬頭垢麵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淒厲欲絕的嫋嫋之音?”

2.馬向華

一襲秀發如瀑布般飛瀉,一把琴聲如行雲流水狀飛揚,她以敏銳瀟灑、優美清新的演奏風格活躍於樂壇,她的琴聲剛柔並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外國人眼中,她的琴聲讓天壇、故宮都黯然失色……她就是著名的青年二胡演奏家馬向華。本期《津沽樂韻》節目將帶您走進馬向華的二胡人生。

一把二胡響天涯

7歲開始學習二胡的馬向華已經是濟南市的二胡小童星,她多次獲得兒童器樂比賽第一名,從9歲起,馬向華便開始了其國內外演奏生涯,十多年來足跡遍及中國各地、港、澳、台地區、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瑞士、比利時等十多個國家。經常參與各國藝術節、音樂節及其它重要的國際演出。合作過的樂團包括英國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東京交響樂團、中國中央樂團、中國愛樂交響樂團、俄羅斯愛樂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等眾多世界頂級樂團,自1997年起,共錄製了十多張個人音像專輯,其中包括多種風格及大量高難度的二胡曲目。

結緣二胡走藝路

二胡伴著馬向華一路成長,更讓馬向華感受到與二胡的結緣是冥冥之中,命中注定的。二胡,已成為她生命中不可或的一部分。她用二胡極富人性化的音樂語言,演繹著人間的喜怒哀樂。時而含蓄溫婉地娓娓抒情,時而直接強烈地震撼爆發。每當她調弦拉琴時,她整個身心都沉浸在二胡聲中,忘了自我,與二胡渾為一體,人琴合一,這或許就是二胡藝術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說,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吧。

3.劉天華

劉天華(1895-1932)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一代宗師、現代民族音樂開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江蘇省江陰市人。

在常州中學(1909年),課餘學軍號,軍笛,並參加校軍樂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學校停課後,返江陰參加反滿青年團任號手。1912年去上海謀生,考入上海開明劇社樂隊。後先後任江陰、常州中小學教師。1914年在失業、喪父、貧病交加的劣境中自學二胡,1915年創作了二胡曲《病中吟》。同年受聘為江蘇省立五中音樂教員。1916年與殷尚真女士結婚。1917年以後師從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學習琵琶、二胡,向崇明派著名琵琶暑期國樂研究會家沈肇洲學琵琶,繼赴河南學古琴。1921年,在江陰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1922年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任北大音樂傳習所琵琶導師。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音樂係教師。1923年開始師從俄籍小提琴家托諾夫學習小提琴。1923年暑假返江陰,再次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1926年開始,同時任北京藝專等三所高校二胡、琵琶及小提琴教師,後任教授。教學之餘1927年開始向燕京大學美籍教授範天祥學作曲理論,並尋師學習戲曲音樂,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實地考察和搜集整理工作。共作有10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歐、悲歌、良宵、閑居吟、空山鳥語、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3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一首絲竹合奏曲,編有47首二胡練習曲、15首琵琶練習曲,並第一個采用近代記譜法編輯了京戲曲譜《梅蘭芳歌曲譜》。他吸收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某些長處,把二胡從伴奏樂器上升為獨奏樂器,納入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學,為我國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定了基礎。他籌組“國樂改進社”,編輯出版《音樂雜誌》,堅持“改進國樂”的遠大抱負,以其“非常人所能及”的“恒”與“毅”,終於成為一位“中西兼擅,理藝並長,而又能會通其間”的民族音樂家。1932年因病逝世,享年37歲。

他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專業二胡學派的奠基人。他首創編寫的“二胡練習曲”和“琵琶練習曲”既比較科學又合乎技術訓練規範。為民族音樂教學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他在中國音樂教育史上,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正式納入高等音樂專業院校課程,並培育了一代音樂傳人。

4.呂文成

呂文成(1898.3.12-1981.8.22)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廣東音樂最卓越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也是廣東曲藝、粵曲的出色演唱家和革新家。他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廣東音樂的發展事業中,為廣東音樂傳播國內外,成為我國獨樹一幟、蜚聲樂壇的樂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呂文成先生於清朝光緒24年(1898年)3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中山縣,幼年隨父親到上海謀生,在銀匠店當過童工。到了十歲,才免費就讀於廣肇義學,並利用課餘時間,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活。由於他從小就酷愛我國民間音樂,常常聆聽老藝人的演奏,勤學苦練,自學成才,不到20歲,就已很有名氣。

1919年,上海成立了“中華音樂會”,該會以研究音樂、陶冶性靈、提倡美感教育、養成高尚人格為宗旨,呂文成是最早的會員之一。1925年擔任該會滬樂科幹事,同時他兼任上海精武體育會音樂部教員,還參加了由上海鐵路職工組織的“儉德儲蓄會”粵樂隊的活動,並擔任指導。

呂氏一生創作了兩百多首音樂作品,其中不少廣東音樂曲調成為百聽不厭、膾炙人口、流傳不衰的佳作。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其中有寫景抒情的《平湖秋月》、《蕉石鳴琴》、《漁歌晚唱》;有情緒輕鬆活潑向上的《青梅竹馬》、《醒獅》、《步步高》;有描寫民間故事的《銀河會》、《天女散花》、《歧山鳳》;有反映民間習俗的《二龍爭珠》、《獅子上樓台》、《鸚鵡戲麒麟》;有反映民族覺醒精神的《恨東皇》、《齊破陣》、《泣長城》等等。他的創作,結構嚴謹,曲調清新,旋律優美流暢,委婉動聽,節奏生動活潑,熱情奔放,富有鮮明的個性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