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著名的二胡演奏家(2 / 3)

呂氏是公認的技藝高超的二胡演奏家,他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把二胡外弦由絲弦換為鋼弦,並采用了兩腿夾持琴筒的演奏方法,成功地製成了高音二胡(簡稱高胡),在音色、音量和音域等方麵作了很大的改進,並運用了二、三把位走指法和獨特的滑指法,使高胡成為廣東音樂良佳的獨奏樂器,促進了廣東音樂演奏形式的發展,因而被譽為“二胡博士”。

“一·二八事件”發生後,呂氏離開上海,到香港定居。居港期間,為香港“新月”、“和聲”、“歌林”唱片公司聘請為固定藝員,長期從事灌製廣東音樂、粵曲唱片工作和樂曲創作,並為“高亨”、“百代”、“勝利”等公司錄製唱片。據不完全統計,各大唱片公司所灌錄的,由他演奏和演唱的樂曲和粵曲,就有270多張。

1981年8月22日,呂文成先生年高體弱,積勞成疾,在香港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呂文成先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音樂,堅持走發展民族音樂的道路,既重視傳統,又大膽吸收外國音樂精華,其作品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影響之大,在廣東音樂史上可說是空前的,不愧是我國樂壇上的一位傑出的民族音樂家,他的名字,將永遠伴隨著廣東音樂而流芳千古。

5.華彥鈞

民間音樂家華彥鈞(1893-1950),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小四房人。他自幼在音樂上受到父親(無錫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嚴格訓練,深入學習與掌握了道教科儀音樂和當地的民間音樂。以後,他又廣泛地學習和接觸了江南一帶的民間歌曲和地方戲曲音樂,掌握了多種民族樂器的演奏,奠定了自己藝術創造深厚的傳統素養與基礎。華彥鈞中年時,因病雙目失明,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開始了流浪賣藝生涯。華彥鈞飽嚐了勞動人民的辛酸痛楚,受盡了權勢們的欺淩,個人生活的苦難遭遇和民間藝人在社會的低下地位,使他的情感與社會底層人民更加接近,這對華彥鈞的藝術創作與音樂風格特點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華彥鈞的演奏是他音樂風格特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華彥鈞的二胡演奏是感人至深的,他的藝術修養淵博,技巧精湛高超,細膩深刻,瀟灑磅礴,在當時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華彥鈞演奏的風格與特點,體現在他使用二胡的形製與定弦法上。華彥鈞繼承的是我國民間\"托音胡琴\"的形製與定弦方法。即二胡的兩根弦使用中弦(外弦)與老弦(裏弦),演奏小工調(宮=D)樂曲時,其弦法是sol-re弦(a-e1);演奏正宮調(宮=G)樂曲時,其弦法是do-sol弦(g-d1)。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均運用的這種弦法。這種弦法的特點是比民間二胡另一種形製與定弦方法\"主音胡琴\"低五度(\"主音胡琴\"定弦為d1-a1)。同樣演奏正宮調樂曲,由於二胡形製與定弦音高的差異,\"托音胡琴\"用do-sol弦,\"主音胡琴\"用sol-re弦,在二胡旋法進行上亦形成較大差異,演奏\"托音胡琴\"樂曲比\"主音胡琴\"更為低沉厚重。特別是\"托音胡琴\"裏弦空弦音(全曲最低音)的頻繁使用,創造了獨特的旋律風格特點。

其次,在演奏方麵,華彥鈞二胡演奏右手的弓法,以短弓見長,多一字一弓。音量飽滿,堅實有力,這與他用的弦比較粗和經常在室外演奏有關。華彥鈞對二胡連弓用的不多,但用得極有特點,往往是由弱拍進入強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進行。這種弓法進行破壞了原節拍有規則的力度變化,有助於表現樂曲中激憤不安的情緒。

華彥鈞二胡演奏左手的指法,最大特點是對民間演奏中定把滑音的發展運用。他把民間常用的食指、中指滑音的演奏推進了一步,以豐富、加深旋律的感染力。如《二泉映月》,旋律音g2不用四指,而用食指滑音,使旋律進行豐滿有力,增添了旋律的活力。除了食指滑音的應用外,在《寒春風曲》裏,中指滑音的運用,配合裏弦較柔和、低暗的音色,獲得獨特的藝術效果。

華彥鈞為了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樂曲的感情,在民間器樂演奏的基礎上,對二胡演奏技術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打破了舊的傳統演奏技法的局限,突破了江南民間的演奏習慣,豐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現能力。

6.惠芬

閔惠芬:女,1945年出生於江蘇宜興。閔惠芬八歲從其父閔季騫習二胡。12歲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直到大學畢業。師從王乙、陸修棠。1963年獲第四屆“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一等獎。後多次出國訪問演出,在國際樂壇上享有盛譽。

閔惠芬的演奏基本功全麵紮實,富有激情,對樂曲內涵理解深刻,處理細膩,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被小澤征爾稱作“世界上最偉大的弦樂演奏家之一”。

這本文集,收入了閔惠芬有關二胡演奏藝術方麵的文章和其它論述、感懷等方麵的文字二十餘篇。彙集了音樂理論家、教育家、演奏家以及海內外媒體、專家關於閔惠芬藝術成就或藝術活動方麵的論文、文稿等三十餘篇。許多文章立意較深,視角也頗為新穎。為進一步了解或研究閔惠芬二胡演奏藝術有其成就的專業人士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無疑提供了一本較為翔實的文獻資料

7.劉明源

劉明源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最優秀的民族器樂演奏家之一,在中國和國際樂壇中,享有“中國弓弦樂之聖手”的稱譽。精通板胡、高胡、二胡、中胡、京胡和墜胡等多種樂器,尤擅長板胡與中胡,其技巧嫻熟流暢,風格灑脫而細膩,對戲曲及地方音樂風格的充分掌握,堪稱無人能出其右。劉明源1931年生於天津市,六歲起隨父學習板胡和京胡,十一歲加入天津“百靈樂團”、“閩粵會館”等樂社,曾學習絲竹音樂、廣東音樂、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1947至1952年在天津勝利、皇宮、永安、惠中等歌舞團及評劇團任樂隊隊員。1957年以中國青年藝術家代表身份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民間樂器演奏比賽,榮獲金質獎章。在初期卅年的民間音樂實踐曆程,劉氏奠定了紮實的功底,成就了他實至名歸的精湛藝術,臻於登峰造極的胡琴音樂表現。

劉明源在胡琴演奏的曆程中,由於長時間沉浸在各種不同的戲曲和地方音樂風格之樂隊,培養了日後在各種唱腔與風格形態上精致細膩的表現。除了胡琴之外,他還練就了一手好鋼琴,曾擔任過爵士鋼琴師;同時,亦曾拜師學習蒙古歌謠,對蒙古音樂風格頗能掌握。劉明源創作、改編並演奏的音樂作品甚豐,其展現了濃鬱民族風格、優美旋律和鮮明強烈的藝術魅力。其中尤以民族器樂合奏《喜洋洋》、《幸福年》、二胡獨奏《河南小曲》,以及中胡獨奏《草原上》和《牧民歸來》最為膾炙人口。此外,劉明源在拉弦樂器型製改革及教學上均有突出貢獻,他成功研製了新型的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使它們從古老的伴奏型樂器成為能兼奏傳統的中國樂曲和外國樂曲的獨奏樂器。劉氏自五十年代以來已致力推動音樂人才的培養工作,並於1982年起擔任中國音樂學院器樂係教授,培育無數的音樂人才。

8.許可

許可,南京市人,82年以優秀成績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先後師隨司馬節子、馬友德、藍玉崧、史大正等名師學習二胡及鋼琴。83年任中央民族樂團二胡首席。87年在北京音樂廳由閻惠昌指揮\/中央民族樂團協奏、舉行了首次個人胡琴獨奏會,並成功地首演了由許可委約的二胡協奏曲「莫愁女幻想曲」(何占豪曲\/許可編曲)、二胡與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幻」(閻惠昌曲)。

86年作為音樂監督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訪美巡回演出獲休斯敦榮譽市民稱號。96年、99年又分別作為獨奏家在美巡回演出時,連續二次榮獲美國劉易斯安娜州(BatonRouge)市名譽市長和新紐奧良(NewOrleans)市長頒發的藝術家成就獎。91年至97年被日本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中國部會聘為特別研究員。91年在東京成立許可胡琴研究會至今。99年至00年任劉易斯安娜州大學(LSU)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同時研究JAZZ。01年至今為馬友友創組的「絲綢之路」音樂團成員之一。04年就任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