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玉器的辨別與收藏(1 / 3)

1.玉器收藏的入門術語

個人的生命短暫,文物的價值永恒。近年來,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文物研究都炙手可熱意趣盎然,收藏與研究的人與日俱增,古人說“盛世好古”,真的有道理。概括起來,古舊玉器的價格取決於以下因素:曆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玉材價值,這幾個因素綜合平衡才能確定。而買古玉更要從質、色、形、工、體量、時代和稀有程度這幾個方麵綜合評估價格合理度。

因為“收藏熱”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已掀起了很久,所以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古玩城或古玩交易市場,但假貨充斥泛濫成災,愛好古董的人不僅得擦亮眼睛,還要閱讀大量的圖書專著並不斷比較分析在實踐中鍛煉眼力才可以真正有所收獲。1983年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一隻西周玉環鐲以14850美圓成交,而一對春秋玉龍形佩中的一件就以23100美金易主,從此世界狂掀中國古玉浪潮,價格一路飆升,將來的升值趨勢仍是有增無減。

古玩最令人頭疼的到不是鑒定和辨別,而是它捉摸不透飄忽不定的價格:有文物商店的收購價、有玩家之間的銷售價、有攤販及走私者的“黑市價”、也有國際上拍賣公司的估價和成交價,所以癡狂此道的古玉迷必須不停上下求索苦心鑽研,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愛好,但恐怕也正因行業中的撲朔迷離驚心動魄,古玉才充滿了永遠的吸引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

玉即美石也,被許多收藏者所鍾愛,也因此被賦予了神秘色彩。人們在賞玉的同時,也會遇到一些充滿實秘的行話術語。而對於初涉者來說,了解此類術語是必不可少的。

“開門”:

形容絕真無疑之古玉。無論沁色、雕工、包漿等均堪稱一流。觀者往往嘖嘖稱奇又故作大驚失色狀曰:“開門!開門!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進獻乾隆皇帝,必得賞黃馬褂一襲!”

“洋油和雞油”:

和田的白玉和黃玉撲克古以來即為玉之極品,王逸《玉論》中有“黃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記載。黃玉大致可分為粟子黃、雞油黃和秋葵黃幾種,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寶。“截肪”二字民間稱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對黃玉已不作癡心妄想,於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近年在港台地區甚至有“青羊脂”的荒誕說法,或求售高價、或炫耀吹噓,都是掩耳盜鈴的行徑。

“粗大明”:

許多收藏者認為明代的玉器製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實不然,就像“漢八刀”並不代表漢代玉器隻用八刀一樣,“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獷風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確實細膩精巧,但卻沒有一位像明朝陸子岡那樣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師。沒有明代玉雕工藝的奠基,怎能憑空出現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雞骨白”:

古玉在堿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礬白色。石灰沁有輕重不同,於是古人按色調將其分為魚肚白、雞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堿之分,隻認為是“地火”所致,於是仿造雞骨白時,便用火燒玉,這在民國時期是很成功的。當代製作雞骨白就先進多了,可以用電焊、微波滬,所以作偽者往往牟獲暴利。至於以後是否會用等離子甚至原子能呢?似乎可以想像的出來。

“老玉掛紅,價值連城”:

這裏的“紅”其實特指血沁,但古玉有無血沁曆來爭論頗激。

依筆者推測,人死入土後血凝肉腐,如何會浸入玉·造成古玉帶有紅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朱砂(辰砂)沁、鐵沁或者仔兒玉固有的紅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魚目混珠。藏家一定要細心分辨,切莫被古董商人混淆視聽。

“滿堂富貴”:

商代的玉器銘文和甲骨文類似,例如“盧方皆入戈五”。漢代玉器銘款主要有剛卯、印璽和刻有製作時間甚至製作者姓名的玉劍璲、玉人等零星器物。明清時才有大量的銘文玉器湧入世俗——從禦製詩到吉祥話,嬰兒的長命鎖上也減地浮雕出“福祿禎祥”的祈語。

2.玉器做偽方法

宋代,隨著金石考據學的興起,研究古玉的學者日益增多,同時由於陳設古器之風盛行,因而古玉市場迅速擴大,偽製古玉漸而成為專業。

宋以後,偽製古玉之風綿延不斷,到清代時,清帝乾隆雅好古物,盡其能事搜集古器,仿古擬古,推動了好古之癖和製偽之風。尤其是二十世紀初,隨著現代考古學的興起和帝國主義對中國文物的瘋狂掠奪,一大批製造偽古玉的匠人應運而生。北京、天津、廣州等地的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店,大都招聘高手玉工,不惜工本製造假古玉。這些玉工所製器物,一般以真器為本,依樣畫葫蘆,因而造型、紋飾上幾能亂真。由於上述原因,傳世品中假古玉的數量相當大。

鑒別古玉真偽及年代,要掌握各時代玉器的紋飾、造型、工藝特點和沁色情況,還要了解古玉做偽的方法,尤其是假沁色的染製方法。王心瑤在《玉紀補》中記載了下列幾種玉器做舊方法和所製玉器的顏色特征:

1.把玉件用火燒烤,使其顏色發白,如古玉中的雞骨白色。這種方法製成的玉器,王心瑤稱為“偽石灰古”,同真石灰古比較,它上麵有火燒的細裂紋,真的上麵沒有。

2.把活羊腿割開,植入小件玉器,用線縫好,幾年後取出,玉上有血色細紋,如同傳世舊玉上的紅絲沁,以冒充傳世古玉,這種方法做的舊玉,稱為“羊玉”。同真傳世古比較,“羊玉”顯得幹澀,“不如真者溫靜”。

3.將狗殺死,乘狗血未凝,將玉器放入其腹中,縫好埋入地下,數年後取出,玉表麵產生土花、血斑,稱之為“狗玉”。這種玉器上帶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之痕。

4.用質地鬆軟的玉(石性較大的玉或玉皮),製成器物,然後用烏梅水煮,時間長了玉質鬆軟處被烏梅水搜空,然後再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稱為“梅玉”。這種玉器的沁色造作不自然。

5.把玉器用濃灰水加烏梅水煮,乘熱把玉取出,置於風雪中冷凍,則玉紋凍裂,裂紋細如發絲,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紋。這種玉器稱為“風玉”。

6.將玉器用鐵屑拌之,然後用熱醋淬之,放置十幾天後埋於地下,數月後取出。經過埋藏,玉為鐵屑所蝕出現桔皮紋,紋中鐵鏽為深紅色並有土斑,宛如古玉,這種做舊方法為乾隆無錫阿叩所傳,所以又稱為“叩鏽”。

7.用“硵提“之法上色,使顏色透入玉裏,灰煮不退,與真色無異,隻是天陰時顏色較鮮,天晴時顏色混濁。

以上幾種玉器做舊方法,在近代流傳的很廣泛,根據王心瑤所講的偽古玉特征去觀察,傳世玉器中確有這類作品。

王心瑤和陳性所記隻是部分作假方法,許多製造假沁色的方法是秘而不傳的,因為方法一但泄露,所製假古玉就容易被識破。據了解,解放前北京一些小玉作常用油炸、火烤等方法做舊玉沁色,還用以下兩種簡單方法染玉:一是用雪茄水浸泡,使玉表麵有淡赭色沁;二是把製好的玉件埋於茅坑下,使玉被糞尿經年浸泡,表麵產生一層白霧,以充水浸。

偽造舊玉方法還能舉出一些,清代宮廷中也有一些經過染舊。總之,製造假沁色是偽製古玉的關鍵環節,識別玉器的沁色是鑒定古玉的重要依據,所以掌握識別玉器假沁色的方法,是鑒別玉器年代及真偽的必要條件。

仿造古玉器的方法極多,從大的方麵來說可以分為“古玉後作”和“新玉仿古”。

一、古玉後作包括“古玉改作”和“古玉後雕”。

1.古玉改作

古玉改作不易被識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偽者經常使用。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玉大件,器形完整者總是鳳毛麟角,出於各種目的,改作者盡量按原來器物的造型及紋飾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對殘器進行補整,對容易暴露廬山真麵目的斧鑿之痕,重點進行染色、褪光。如一塊已經破碎的玉壁,玉賈認為如果照原樣出售,大多無人間津或即使有人願意收置,買方也不可能出高價,於是,往往根據其殘破情況改作,如缺一半則將尚存的改作璜,如缺一小部分,則改為玦,如裏口殘缺則磨去一層改為瑗,若是外邊殘缺,則磨去一層改為環。至於補整也不少見,如一件係壁破碎了,則截取完整部分而以顏色相仿的玉甚至是金銀補之,這種方法,在愛玉成癖,嗜古成風的中國很早就曾屢屢發現。

2.古玉後雕

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規整、雕琢不精的古玉進行加工。將素麵的或一麵有紋飾一麵素麵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紋飾。素麵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較多選用的器物。利用新發現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據調查,有時高達偽製器的十分之一。

二、新玉仿古

新玉仿古與古玉後作的區別,顧名思義,一為新玉,一為古玉。新玉仿古也可以分為二種,我們稱之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

1.新玉臆古

宋代開仿古之先河,所仿古玉似古非古,有時甚至是不倫不類。這在考古資料嚴重缺乏,斷代知識剛開始積累的宋代,確實是難免的。後代仿古者,包括宮廷仿製,也往往采用宋元時代的考古圖錄如《考古圖》、《古玉圖譜》等摹繪的許多古玉形狀;紋飾仿製。如根據宋聶崇義的《三禮圖》中的玉壁圖仿造古壁:刻若幹株蒲草的所謂蒲紋玉壁,琢幾棵稻穗的所謂穀紋壁,此類“傑作”早已貽笑大方。由於此類圖錄缺乏考古依據,許多又是“拍腦袋”發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識者就能明辨,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資料,也不乏研究保存價值。由於這些仿古玉器是主觀臆造(創造)的產物,我們稱之為新玉臆古。

2.新玉摹古

新玉摹古是完全根據出土玉器的形製、紋飾用新玉摹仿製作的仿古玉器。在這類贗品中尤以宮廷玉匠精心仿製的玉器最難識別。因此,必須更認真謹慎地對待。清朝宮廷對漢代玉器的鑒定和認識極負盛名,所仿古玉器也以這一時期為多。仿造者從器形紋飾乃至雕琢技術都刻意模仿,甚至能逼真地模仿出漢代玉佩上的遊絲跳刀方法,線條若斷若續,往往使一些有經驗的鑒定者也受騙上當。

三、常見人工染色法

未經入土的傳世古玉極為罕見,入土古玉因為長年受地氣、礦物質等的侵入浸染,許多玉質顏色發生跡化,出現了斑、水銀沁等土鏽斑沁,這種顏色變化叫“沁色”。沁色雖然本身是一種瑕疵,是一種缺陷,但也是一種經曆滄海桑田的外觀標誌,自然也成了鑒定家辨別是否為古玉器的重要依據。

在嗜古者眼裏,沁色是美妙的。在他們那裏沁色名稱繁多。色如甘栗,名曰“對黃”;色如蜜蠟,名曰“老對黃”;受水銀沁而色黑的稱為“純漆黑”,受血沁深者為“醬紫斑”,淺者名“棗皮紅”,其他如丹頂紅、金韶顏、紫靈芝、梨花白、蛾眉籬、牛毛紋、鵬鴿斑、石榴子等形象生動,而“梅花數點”、“銀灣浮萍”、“長虹貫日”、“太白經天”、“金星繞月”、“玉帶纏繞”、“孤雁宿灘”、“蒼龍浴海”等,不僅詩意盎然,而且傳神達意呢!

嗜古者對沁色的多寡也有專門的雅稱:“受一色沁者,名曰純一不雜;受二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稱三元及第,又曰桃園結義;受四色沁者,譽為四維生輝,又名福祿壽喜;受五色沁者,美稱五星聚魁,又稱五福呈祥;多至十色以上,名曰群仙上壽,又稱萬福攸同”。據說曾有諺語曰:“玉得五色沁,勝得十萬金”。如此注重沁色怎不令逐利之徒怦然心動!

為了提高古玉售價,更為了便於仿製古玉,曆代作偽者除利用玉皮魚目混珠外,還炮製出了一係列對玉染色造假的方法,這種種方法不僅如今仍被廣泛運用,而且還被不斷推陳出新。因為作偽者深知,形象仿製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掩蓋贗品的新琢痕跡,一旦敗露豈不功虧一簣·更何況人工染色還能掩去玉質的瑕斑,以劣充優。

燒、烤、煮、炸是人工染色的主要方法,但要使玉色酷肖古玉器尤其是獲得需要染成的顏色,便常常要綜合使用這些染色法,下麵這些手法是較為常見的:

1.提油法

用火把油燒至90℃左右,用繩子係在玉上吊著,使其一部分浸在油中煎炸,幾天後煎炸處有了顏色,再煎其他部位。煎的時間或多或少,部位或大或小,這樣可使顏色深淺不同。隻是此等古法耗時長,今人都已舍棄不用,而大都用火熏之,使玉的表麵掛有黑斑一層,即足可欺世。2.酸蝕法

將仿古玉器放入強酸之中,使玉器表麵出現高低不平現象,有的經過強酸腐蝕後呈現雞骨白色,有的再按需要染色。

3.褪光法

褪光法原是“盤玉”者常用之法。古玉有一種特有的溫潤柔和的光澤,即使戰國或明代呈現玻璃光的玉器仍自然柔和。仿古玉器即使是古玉新雕,刀琢之痕,仍“賊光四溢”,於是,作偽者往往將仿古玉器放入糠麩中磨擦,在磨擦中利用糠麩的油脂,均勻褪光,使新玉產生古玉般柔和滋潤的光澤。

4.造斑法

古玉質上的紅色斑,俗稱血沁,有些愛好者認為有這種紅色的玉器最為名貴。作偽方法據說主要有二種,一種是把製成的玉器置火上燒熱後,馬上置入一個事先準備好的狗或貓腹腔內,縫牢,埋在地下,一年後取出,玉呈土花血斑,這種人工沁色後的玉器,亦被稱之為“狗玉”。二是把玉器置火中燒,趁熱抹上紅色顏料和蠟,再熱再塗,至玉質呈現棗紅色為止。

5.造黑斑法

造黑斑方法不少,主要有二種,一是將玉器用水煮鬆,置於鐵網上,用火慢烤並不時地抹上蠟油,至黑斑出現方為告成;二是用舊棉花泡濕後包玉,用小火燒烤,燒到火紅時再用.水澆,再燒,再澆,一直到黑色入骨方休。造黑斑者,一般求顏色的深淺不一,並且盡力避免玉器通體發黑。

6.偽造血沁法

偽造血沁的方法很多,一種是將仿製之玉放在火中燒成紅色,再將活犬或剛死的犬腹部開一個深口,趁玉器正熱時放入犬腹中,然後將犬埋在地下,幾年後取出,形成的紅斑血沁和真的一樣,此謂“狗玉”或“狗肚玉”。也有將玉放進割開的活羊腿裏,再把傷口縫好,幾年後取出,玉上自然也帶上了血沁,此謂“羊玉”或“羊腿玉”。還有的用豬血與黃土和成泥,放在大缸中,然後將玉埋在裏麵,時間一久,玉上就有土咬、黃土鏽、血沁等痕跡。

以上是用動物血偽造古玉上的血沁。此外還有其他辦法,如將仿古玉放在火中燒之,等熱時取出,抹上血竭或其他紅色顏料,涼後再燒、再抹,如此反複多次,直到顏色沁入玉中。或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數兩,和玉一起放入罐內,罐中加水後煮之,幾天以後顏色就沁入玉中。隻是這種玉的表麵會有浮光,必須用錯草將玉的表麵錯去一層,再塗上川白蠟,把玩數日,才與古玉帶血沁者相似。還有的用血竭一兩,蜜陀僧一兩,硵砂數分,和在一起研成細末,放在罐內,再放滿脂油,靠在火旁。另把玉器放在杏幹水裏煮幾小時,撈出後放在油罐內,用微火煮之,幾十天以後,顏色沁入玉內,再抹去浮光,上一層川白蠟,就成功了。

不過,在今天的作偽者看來,以上古法未免過於麻煩,所以他們並不如法炮製,最簡單的辦法是將仿玉放在紅色顏料水中浸泡或燒煮一段時間,顏色就會沁入玉內形成“血沁”。

7.偽造牛毛紋法

將玉放在烏梅的泥灰水中煮上一天,然後取出,趁熱放在風雪中過一夜,或放在冰箱冷庫裏凍一天,玉就會呈現像頭發絲細的凍裂紋痕;再把茜草汁加上少許朱砂,用竹枝點燃燒烤,或是把玉放在烏木屑或紅木屑裏煨烤,紅色牛毛紋就出來了,此謂“風玉”。

8.偽造雞骨白法

將新玉用炭火煨烤,在炭火未冷卻時用涼水潑在玉上,玉取出後與受地火影響的古玉相似,呈雞骨白顏色。隻是這種偽造出的“古玉”由於經過火燒,沒有了玉的溫潤透明的光澤,已同朽爛枯石一樣,毫無靈氣。

9.偽造陳墨黑法

用新玉製成器件後,用黑色的烏木屑或暗紅色的紅木屑煨烤,將石膏粉貼在想保留原有玉質的部位,其他地方都能沁上顏色,隻有貼石膏的部位顏色進不去,其效果與受水銀沁的古玉相似。

10.偽造黃土鏽法

用膠水均勻塗在玉器上,然後埋在黃土中,使玉器表麵沾滿黃土斑。埋的時間愈久,所生黃土鏽亦愈真。當前坊間地攤上尤多此類“古玉”,乍一看它們黃土斑斑,非常像剛挖掘出來的“土古”,有些形製很大,初入門者極易上當。

11.偽造土蝕法

一般出土古玉經過長時間的水土侵蝕,總會有局部被腐蝕的現象。現代作偽者為求速效,往往用硝酸澆於玉上,使其很快腐蝕。由於所澆部位不一,便會形成局部被蝕的效果。

12.叩鏽法

此為古代偽造土鏽的辦法。相傳乾隆年間,無錫阿叩作毛坯玉器,用鐵屑絆之,再用熱醋淬之,然後放在潮濕的地裏。十幾天後再埋入人來人往的大街下,過幾個月後取出來,則玉為鐵屑所浸蝕,遍體桔皮紋,紋中的鐵鏽呈深紅色。用水煮後顏色會變暗,且有土斑,其中灰土不容易退去,極似古玉。

還有以下幾種方法

1.煨火:將玉器用火燒烤,使玉色變為灰白,極似古玉中的“雞骨白”。古玩家又稱之為“偽古灰古”。凡是煨火,其上必有火燒後形成的細裂紋,真雞骨白則無。

2.羊玉:用色澤好的美玉琢製成古器,植入活羊腿中,用線縫合,數年後取出,會在玉上呈現血紋理,如同傳世古玉,但仔細觀察將會發現不如真者溫靜。

3.狗玉:將狗殺死,讓狗血瘀結體內,把玉器放入狗腹內,縫合埋入大路下,過數年後取出,玉上會生出土花斑紋,形同古玉,但是破綻也很明顯,即帶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痕跡。

4.梅玉:以質地鬆軟、質量較差的玉,製成器物,用濃度高的烏梅水煮,鬆軟處會被子烏梅水淘空,呈現出像水衝後的痕跡,然後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人們稱這種作偽產品叫梅玉。

5.風玉:用濃灰水和烏梅水煮玉後,乘熱取出,放在風雪之中,時間約一個晝夜剛玉紋凍裂,玉質堅硬者,裂紋細若毫發,因其冒充古玉牛毛紋有曲折,粗細不勻,偽者則不然。

9.死玉:玉埋入土中,如與金相近,時間長了會受其克製、黑滯幹枯,易被入誤認為是水銀沁。

3.古玉器的工藝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處於發生階段,這是從總的曆史發展的角度上來看的。但那時有的玉器琢工,如北陰陽營出土的瑪瑙杯,不僅光亮平整,而且磨工也很細膩。說明在相當長的新石器時代裏,技法也在不斷地進步,並為商周玉器的製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商代玉器刀工簡潔有力,直道多,彎道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明紋多,陽紋少。穿孔外大裏小,出現了所謂的“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雙鉤線”(並列的陰刻雙線條),是玉工在玉琢工藝技術史上的一大成就。

周代琢工製作技巧的精細程度超過以往。琢製線條雖然與商代大致相同,但彎線條增多。造型設計、加工修整和拋光大有長進,器物日趨美觀。

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選用水沙(解玉沙),工具也進一步發展、定型,從開片、做花到上光已有一套工作程序。技法顯得比商周時更細致複雜,規格也比較嚴整得體。

漢代小件玉器琢工細,大件玉器琢工粗,刀法洗煉,在曆史上有“漢八刀”之稱。漢代至魏晉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影響甚深。

唐代常見纏枝花卉、葵花圖案及人物飛天。尤其是獅獸製做較精,刀法不亂,布局均勻,細而厚重,為唐代玉琢技巧上一大特點。

宋元時代,玉器細膩靈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團城元朝大玉甕外)。花鳥類玉器無唐代淳厚樸實,且受當時國畫風格的影響較深,所以非常重視神態,比之上古花紋繁縟精致。琢工無粗製濫造之處,是宋元時代技巧上的突出特點。

明代刀法粗獷有力,出現三層透雕法,鏤雕十分精細,具有時代的獨特風格。當時北京、蘇州、揚州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宋應星《天工開物》認為“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可見蘇州的玉琢工藝在當時被推為全國之首。至明代中晚期,玉琢技藝發展更快,出現了不少玉琢大師,如陸子岡、劉諗、賀四、李文甫、王小溪等都是琢製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陸子岡最為有名,選五作器皆與他人不同。凡所作器必先選玉,稍有微瑕,他一概不用;稍帶玉性者,亦棄而不治;所用的料或白或青,必純潔無疵,通體皆混然一色。他人不經意者,子岡特慘淡經營之。比如刻一新月則必上弦而偏右,刻一曉月則必下弦而偏左。其所製的玉器皆均平如一,無或深或淺之感。而所刻的字通為陽文。從來玉上刻文,都是陰文多,陽文少。何也?以陽文難刻之故。子岡則取其難,足見長於術。且筆意圓轉,與紙上寫的,絲毫不爽。凡由他治的玉器,稱為“子岡玉”。可見他選玉之精、治玉之妙,誠屬盡善盡美。但明代的玉琢也有缺點,即在最後一道碾磨細工的工序上,存在著“求形不求工”的現象。

清代雕玉工藝與明代相比,花紋的棱角規矩方正,精工細琢逼真,出現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鏤空、半浮雕的多種琢法。富有立體感的玉件層出不窮。乾隆年間更是我國古代玉琢的鼎盛時期,玉琢水平達到了高峰。

在我國幾千年的琢玉工藝史上,多少能工巧匠和雕琢藝術家的名字都泯沒無聞。明清以前,有記載的藝師寥寥無幾。晉王嘉拾遺記》記:“始皇二年,騫消國獻善畫工,名裂裔。裔刻白玉為兩虎,削玉為毛,有如真矣。”這一記載,可能有些誇大,但說明裂裔琢玉的水平在當時確實是相當高。據北京工藝美術界老藝人相傳,金時著名的道教大師丘處機(長春真人),有卓越的琢玉技藝。他在主待北京白雲觀時,就親自帶領徒弟們琢玉。後來北京玉石業行會,就尊崇他為琢玉業鼻祖,每年丘處機生日,都要參拜這位鼻祖。可惜,文獻上未見有丘處機在這方麵的記載。明代萬曆年間的陸子岡是曆史上有記載的琢玉大師中最著名的一位,但其出生年月至今仍難以考證。

玉器埋入土中,經過一定的年代,受土裏所含其它物質的作用而產生的顏色變化叫作沁色。陳性在《玉紀》中說:“更有宋宣和、政和間,玉賈贗造,將新玉作成器皿,以紅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紅似雞血,時人謂之得古法。賞鑒家偶失之辨,或因之獲重價焉、此等今也頗少,識家呼為老提油者是也。比來玉工,每以極壞夾石之玉染造,欲紅則入紅木屑中煨之,其石性處即紅,欲黑則入烏木屑中煨之,其石性處即黑,謂之新提油……。又有一種死玉不可不辨,凡玉性畏黃金,若玉入土中適與金近,久則受其克製,黑滯幹枯,……若認為水銀沁則誤矣。”可見製造假沁色是偽製古玉的關鍵環節,識別玉器的沁色是鑒別玉器年代及真偽的必要條件,因此了解和掌握玉器沁色的規律,對於鑒別玉器至關重要。

陳性在《玉紀》中對古玉的沁色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論述,這些論述對古玉器研究影響很大,目前《玉紀》中所用的一些術語,還為許多鑒賞家使用。

玉是一種像有生命的物質,具有善於吸收其他物質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後,一方麵會將近鄰的物質吸入自己體內,同時,其體內原有的物質也會起酸化作用。特別是地中水銀,會沁入玉質,同時相鄰之鬆香、石灰及其他各種有色物質也皆隨之浸淫到裏麵,所以凡出土古玉,都會沾染上某種顏色,這便是所謂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後,經過人體的盤玩,其體內的物質成分由於受到人氣的涵養,玉性又會慢慢複蘇,從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發生奇妙的變化,呈現出無光十色的豐富色彩。

古玉沁色是我國獨有的,它的價值不可等閑視之。據報載,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外逃時懷中就揣著一塊玉中之王---“脫胎”,後來在路上送給追隨皇室的軍機大臣王文韶。“脫胎”是一塊質地優良的羊脂白玉,經幾百年埋於土中,飽經屍血、氣浸入,出土後又佩在人身上長達百餘年,受活人氣息滲入,然後又入土、再出土,幾次反複才形成,存世罕見。據史籍記載,一塊小小的“脫胎”浸入水中,可讓一大缸清水變為通紅。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會千差萬別,是由於入土地時間、地點不同,受沁的深淺程度不同所致。行業內有沁色“十三彩”之說,就是極言其色彩之多。古玉沁色的不同則主要和近鄰物質有關,一般玉埋於土中,總會受到土的侵蝕,受土侵蝕較輕的稱“土蝕”、“土鏽”,較重的稱“土浸”、“土斑”,它們都是受地氣熏蒸而致。一般入土時間長的古玉,其“土鏽”、“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為含沙性的土已經滲到了玉的肌理中,並與玉合而為一了。受黃土沁的古玉顏色如栗子黃;受鬆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蠟,呈淡黃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這是由於服裝上的靛藍深入到玉的紋理;受血沁的古玉顏色赤紅,稱“棗皮紅”,色深的稱“醬瓣紫”;受銅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稱“鸚哥綠”,這是因為銅器入土後,產生銅綠,如果玉器在它邊上,銅綠就深入其中,出土複原後色澤比翠更加嬌嫩滋潤;受地火影響的古玉則都變成白色,謂之“雞骨白”、“象牙白”、“魚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成淡緋色,經過盤玩後,色如緋霞一樣光彩奪目。

水銀沁有地中水銀沁和殉葬水銀沁之分,殉葬水銀沁又有大坑(大墓)、小坑(小墓)之別。完全受地中水銀沁的古玉,呈黃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顏色;完全是大坑水銀沁的古玉,呈黑漆色;小坑水銀沁的顏色則在黑的深度和廣度上比大坑要遜色;古玉上的水銀沁,大則連成一片,小則成塊分布,更有的像線一樣細,這些都是因玉質紋理堅密的不同和所處環境不同而有區別,但均具有色澤黝黑光亮的共性。黑白分明的古玉,一半是由大坑水銀所沁,一半是由地中水銀所沁。

古代玉器上的沁色,不僅同埋藏時間的長短、埋藏地區的土質有關,而且同埋藏前的人工染色也有關。

人工染色

人工染色是在玉器的表麵或沿晶粒間及裂隙處加染顏色,以達到改色的目的。玉器的人工染色作為玉器製造的一大工藝,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自宋代開始,人工染色逐漸演變為一種玉器作舊仿古的重要手段。從宋代至清代,曆時近千年,技術日臻完善,方法多種多樣,加上染色和土沁的結合,有些極難辨別。從傳世玉器中看,較多的人工染色方法有以下幾種。

烤色

烤色技術主要用於仿製古玉和掩飾瑕綹兩個方麵。仿古玉烤色是為了仿製土沁。在漢代和元代玉器上,常常帶有黃赭色斑片,因而清代宮廷仿古的烤色主要用於仿漢代玉器和仿元代玉器。經過烤色的仿古玉,如果在雕工、造型上無明顯破綻,不了解清代烤色技術的人是很難正確鑒別的,往往會認為玉上的顏色是真正的沁色。清代玉器常常有黃色、黑色的斑點、斑片、斑塊,最初被認為是玉皮(玉璞之皮),也叫“皮子”,後來發現這些黃、黑色“皮子”總是出現在玉的綹縫和瑕斑處,尤其是該處玉質明顯劣於其它部位,這不是玉皮,而是人工烤色。這種烤色同仿古玉上的烤色是一致的,文物商店的同行稱“烤皮子”。

血沁玉曾有人認為玉上的紅色沁色是由於屍血的侵蝕造成的,因而謂之“血玉”或“屍古”。在古玩界中,有關玉受血沁而變紅的說法流傳甚廣,似成定論,但從考古發掘中得到的玉器,多見鐵鏽色的沁色,幾乎沒有帶紅色血沁的,因此,傳世玉器的血沁很可能是後人染色的。清末的劉大同在《古玉辨》中詳盡地記述了古玉的作偽,“偽造古玉之法,虹光之草,似茜草,出西寧深山中,汗能染玉,再加腦沙少許,燃以竹枝烤之,紅光自出,此法名曰老提油,今已不多見矣。新提油之法,用烏木屑煨之,色即黑,用紅木屑煨之,色即紅,今玉工偽造多用此法。”因此,傳世玉中的血沁很可能與“虹光草”有關。由於血沁染色的玉器在明初就已出現,因此傳世血沁玉部分應屬明代或更早的玉器。

火燒玉用火燒烤玉器,使玉器受熱而變為白色,如雞骨白色,稱為“偽石灰古”、“仿雞骨白”。目前流傳較多的仿良渚玉器即用此法。

琥珀玉琥珀是古代鬆柏樹脂的化石,顏色為淡黃至暗褐色,它具有受熱融化並可加入染色劑的特性。琥珀玉以琥珀為染色顏料,將其塗入玉質原有綹縫中;或用金鋼鑽在玉上刻劃出斑點,在斑坑填入琥珀質染料,再用溫火燒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