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踢毽子的發展
踢毽子,是我國一項流傳很廣,有著悠久曆史的民族體育活動。經常進行這項活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健康。在古都北京,踢毽子還有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翔翎。
據曆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於我國漢代,又叫\"打雞\",盛行於六朝、隋、唐,唐《高僧傳》二集卷十九《佛陀禪師傳》中記載:有一個叫跋陀的人到洛陽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連續踢了五百次,觀眾讚歎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時(公元467——499年)人,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師,他非常喜歡惠光,並將他收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關於踢毽子起源有一種傳說,毽“創自轅黃帝”。當時叫“毱”,不叫毽,是練習武士的一種器具。“毱”在中華大字典中解釋為“皮毛丸”顯然,“皮毛丸”與毽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又一傳說認為:“創自嶽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質,拋足而戲,以釋軍悶。”此種傳說沒有可靠的佐證,而且,“箭”與“毽”又不相同。也是不足為信的。
宋朝高承在《事物記源》一書中,對踢毽子有較詳細的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裏外廉、拖搶、聳膝、突肚、佛頂珠等各色。”
明、清時期,踢毽子進一步發展,關於踢毽子的記載也就更多了。明代進士、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散文學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為民諺的內容,而且發展到數人同踢的技巧運動。至清未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煉身體:作養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黃等並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而自榮。因此,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特別是青少年參加者更為普遍,清代踢毽的技藝已相當高,也為我國古代婦女所喜愛。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曾讚美女子踢毽,說女子踢毽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裏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說明踢毽子已經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民間踢毽愛好者更是用功苦練,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以北京為例,每遇城鄉廟會,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觀摩、比賽,培養新手,甚是熱鬧。
2.踢毽子的動作
(1)準備姿勢
準備姿勢,是運動員在場上未接球時身體的一種等待狀態,保持良好的姿勢,是使身體能隨時在瞬間由靜變動,由被動的狀態變主動狀態的關鍵。準備姿勢一般分兩種:
左右開位站勢。這種站勢使運動員能從靜止狀態快速轉向左右的移動的狀態,尤其用在比賽的防守過程的站勢當中。
前後開位站勢。這種站勢使運動員能從靜止狀態快速轉向前後的移動狀態,較多應用在比賽過程中的接發球和防守當中。注意後腳跟離地,身體重心要向前移,隨時保持靜中帶動的狀態。
(2)步法移動
步法是移動的靈魂,沒有純熟的步法移動技巧,在比賽中就不能變被動為主動。步法移動一般有八種。分別為前上步,後撤步,滑步,交叉步,並步,跨步,轉體上步,跑動步。隻有熟悉各種步法的移動運用,在比賽中才能更具主動性和靈活性。
(3)基本腳法
腳內側踢球在運用上主要多用在傳接球方麵,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球員,無論是一傳手、二傳手或是攻球手,都必須熟練,穩定地掌握好腳內側球。
腳外側踢球要稍側身,向體側甩踢小腿,勾腳尖,用腳外側踢球。注意要想獲得較底的托球點,必須要使支撐腳做適當的彎曲。還要注意身體重心應放在支撐腳上。
腳背踢球用腳背踢球,一般用正腳背,要注意繃腳尖和抖動腳腕發力擊球。此踢球的技術是相對其他基本技術中難度較大的一種,主要動作要求不但要快,還要求有一定的準度,一旦抖動腳腕發力擊球的節奏過快或過慢都會影響完成踢球的質量。
觸球在身體膝關節以上部位的踢球都叫觸球。但又可以分為大腿觸踢球,腹部觸踢球,胸部觸踢球,頭部觸踢球。大腿觸踢球時,要注意抬大腿迎球,放鬆小腿,用大腿正麵前段擊球。腹部觸踢球,胸部觸踢球,頭部觸踢球,都要注意觸球時將腹部、胸部或頭部要稍微向前去主動迎接球,並控製球落在自己的前方,然後用腳將球踢出。
3.湘、鄂、渝、黔四省的基本動作
湘、鄂、渝、黔四省邊境地區踢毽子的基本動作有:盤、拐、磕、蹦四種。
盤:用腳內側交踢,俗稱\"盤毽子。\"
拐:用肢外側反踢,習稱\"打拐拐腳\"。
磕:用膝蓋將毽子向上彈起。
蹦:用腳尖踢毽,習稱\"叮叮貓打鏢雞\"。
除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踢法。
花樣踢毽子方法的動作要求簡介
各種花樣踢法的動作要求和基本規律大體上是一致的,可概括為以下十項:
“準”——動作準確,不失誤或少失誤。
“是”——一個花樣和另一個花樣之間不能混淆。
“穩”——動作不慌亂,精神要集中。
“脆”——動作要幹淨利索,不要拖泥帶水。
“真”——動作線路要明確、動作來龍去脈要清楚。
“恰”——動作的發力和動作的完成恰到好處。
“巧”——動作靈活巧妙、美觀大方。
“變”——踢法變化多端,穿插有致,不單調。
“改”——動作偶然失誤,能隨機應變,有補救的辦法,或踢毽時動作不順勢或不順勁,就要改換其他方法,不強求。
“整”——完整無缺,有始有終。
4.發球技巧
發球發球動作一般有三種:腳內側發球,腳正背發球,腳外側發球。腳內側發球的時候要抬大腿帶小腿,用內足弓部位向前上方送髖推踢。奇特點是既穩又準,破壞性強。腳正背發球時要注意繃腳尖,用正腳背向前上方發力挑踢,它的特點是平、快、準。腳外側發球時要注意稍側身站位,繃腳尖,用腳外側發力掃踢,其發球的特點是既快又狠,攻擊力強。發球是比賽的開始又是一項進攻技術,發球的時候可以采用盯人、找空、壓後、吊前等手段發出各種戰術球,以達到破壞對方組織進攻或直接得分的目的。
5.毽子的製作方法
製作毽子多用銅錢(俗稱大錢)做底,銅錢一般用兩到三個,二個銅錢輕些,三個銅錢重點,多以兒童年齡而定,再多就踢起來沉而不靈活。上麵插以雞毛、線麻、狗毛、紙穗,孔中用木鍵塞牢。關內多用雞毛做毽,關東多用狗毛做毽。狗毛毽毛軟,耐用,毛均勻散放,踢起來狗毛蓬鬆似茸,極其好看。雞毛毽一般用鵝翎管插在銅錢中,在鵝翎管中插上雞毛。
6.踢毽子可以培養柔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