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屈原的身世大略明白了,第二步要研究那時候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偉大的文學?
為什麼不發生於別國而獨發生於楚國?何以屈原能占這首創的地位?第一個問題,可以比較的簡單解答。因為當時文化正漲到最高潮,哲學勃興,文學也該為平行線的發展。
內中如《莊子》、《孟子》及《戰國策》中所載各人言論,都很含著文學趣味。所以優美的文學出現,在時勢為可能的。第二第三兩個問題,關係較為複雜。
依我的觀察,我們這華夏民族,每經一次同化作用之後,文學界必放異彩。楚國當春秋初年,純是一種蠻夷,春秋中葉以後,才漸漸的同化為“諸夏”。屈原生在同化完成後約二百五十年。那時候的楚國人,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裏頭剛剛長成的新分子,好象社會中才成年的新青年。從前楚國人,本來是最信巫鬼的民族,很含些神秘意識和虛無理想,象小孩子喜歡幻構的童話。到了與中原舊民族之現實的倫理的文化相接觸,自然會發生出新東西來。這種新東西之體現者,便是文學。楚國在當時文化史上之地位既已如此。至於屈原呢,他是一位貴族,對於當時新輸入之中原文化,自然是充分領會。
他又曾經出使齊國,那時正當“稷下先生”數萬人日日高談宇宙原理的時候,他受的影響,當然不少。他又是有怪脾氣的人,常常和社會反抗。後來放逐到南荒,在那種變化詭異的山水裏頭,過他的幽獨生活,特別的自然界和特別的精神作用相擊發,自然會產生特別的文學了。
屈原有多少作品呢?《漢書·藝文誌·詩賦略》雲:“屈原賦二十五篇。”據王逸《楚辭章句》所列,則《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天問》一篇,《九章》九篇,《遠遊》一篇,《卜居》一篇,《漁父》一篇。尚有《大招》一篇,注雲:“屈原,或言景差。”然細讀《大招》,明是摹仿《招魂》之作,其非出屈原手,象不必多辯。但別有一問題頗費研究者,《史記·屈原列傳》讚雲:“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誌。”是太史公明明認《招魂》為屈原作。然而王逸說是宋玉作。逸,後漢人,有何憑據,竟敢改易前說?大概他以為添上這一篇,便成二十六篇,與《藝文誌》數目不符;他又想這一篇標題,象是屈原死後別人招他的魂,所以硬把他送給宋玉。
依我看,《招魂》的理想及文體,和宋玉其他作品很有不同處,應該從太史公之說,歸還屈原。然則《藝文誌》數目不對嗎?又不然。《九歌》末一篇《禮魂》,隻有五句,實不成篇。《九歌》本信神之曲,十篇各侑一神;《禮魂》五句,當是每篇末後所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