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8年,趙簡子去世後,趙毋恤接任其位擔任了趙國的六卿之一,在當時聲名遠揚。
姑布子卿識別趙襄子的故事告訴我們,知人者不僅要勤於考察,還要善於見微知著。如今,在選拔人才時也要非常注意這一點。
一次,美國加州大學招聘校長,最後挑選出四位候選人。於是,學校便特發邀請函,請四位候選人及其夫人一起到學校住幾天,對他們的實際生活加以觀察。原來,校方認為:如果校長夫人沒有高尚的品格,那麼校長在實際工作中將會受到很大影響。通過考察這一點,校方又淘汰了一名候選人。
日本一家銀行在招聘幹部時,總裁曾出過這樣一個題目:“當本行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有人回答“應以銀行的利益為重”,總裁認為這樣回答的人不能錄用;很多人回答“應以國家利益為重”,總裁認為這樣回答的人僅僅及格,不足錄用;而有一個人這樣回答——“對於國家和本行利益不能雙方兼顧的事,銀行應該絕不染指”,總裁這才欣慰地說:“卓有見識,加以錄用。”
這些事例對領導應該如何知人用人都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其實,早在三國時期,被認為是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就十分強調領導者要善於知人。他認為人“美惡懸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偽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的確,人的真善美與假惡醜,並不都表現在情緒和臉上,所以也不能通過觀其臉色或是從一般的表現上看出來。有的人表麵看來溫良,而實際卻十分狡詐;有的人外表謙恭,而內心虛假;有的讓人感覺勇不可當,實則非常膽小怯懦;有的人處在有利的環境時能夠盡力,而一旦處於逆境、環境變化時就不能忠於事業和信仰了。
因此,用人應該知其性格如何,知識麵寬窄,應變力如何,勇敢與否,意誌是否堅強,是否廉德,信用如何,等等。領導者要親自考察自己直屬的下級,切不可憑個人的感情和印象用人。
對於領導者用人,諸葛亮的“知人”方法有很大啟發性。其方法為: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領導者在與下級討論對各類事物是非對錯的看法時,通過觀察對方的觀點、立場、信仰、誌向等了解他是否意誌明確堅定。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領導者就工作中某些現實問題的處理意見,與下屬進行辯論,在此過程中提出質疑,以此來考察下屬的智慧和應變能力。
“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領導者對於一些重大問題的謀略和決策方案,要不斷地詢問下屬,以考察下屬是否有能力和見識。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領導者可以跟下屬說明其可能麵臨的災禍和困難,來識別對方能否臨危不懼,勇往直前。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領導在與下屬一起歡聚時,可以勸其飲酒,來觀察下屬是否貪杯,酒後能否自製以及表露出怎樣的性格,是否表裏如一,等等。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領導者可以將下屬安排在有利可圖或是可以得到非分利益的工作崗位上,觀察他是廉潔奉公、以人民利益為重,還是貪圖私利、見利忘義,或者隻顧小集團的利益。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領導也可以委托下屬去獨立完成某種工作,看他是恪盡職守、克服困難,最終想辦法把事情辦好;還是欺上瞞下、應付了事。以此來考察下屬是否忠於職守、恪守信用。
如今,很多企業都已建立了一整套特定的、有效的對領導幹部進行日常考核、定期測評和員工監督評議的製度和方法。但是,前人的寶貴經驗仍是領導者應該吸取的營養。這些方便考察而又能見微知著的做法,更值得現代領導者借鑒。
去偽存真,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
在識人方麵,我國宋代詩人陸九淵有句名言——“事之至難,莫如知人”,認為生活中最困難的事就是知人。在曆史上,漢光武帝劉秀被龐蔭蒙蔽便是錯識人的典型實例。
在漢光武帝劉秀麵前,龐蔭表現得非常恭敬、順從、謙虛、謹慎。於是劉秀便覺得龐蔭對自己可是忠心耿耿,總是在別人麵前讚美龐蔭是個賢能之士。
而實際上,龐蔭卻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表麵上對劉秀畢恭畢敬,背地裏卻伺機而動。掌握軍權之後,龐蔭便勾結外人,消滅了與他一起奉命攻擊敵人的自家兵馬。
對於劉秀來說,原來最賞識的人卻背叛了自己,不啻當頭一棒,被氣得七竅生煙。雖然後來劉秀消滅了龐蔭,但也由於錯用人遭受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
從這一段曆史可以看出,劉秀錯就錯在被龐蔭製造的假象所迷惑。
龐蔭本來是來自敵方的降將,還沒有重大貢獻能夠證明他的忠心時,劉秀便給予其足夠的信任,最後卻遭遇背叛,隻能怪劉秀當時沒有識人的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