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法將內丹與符籙咒術融為一體,既講存思、存神、內丹修煉,又講祈禳齋醮、符籙咒法,是道教諸方術的融合體;但強調以內丹修煉為本,以符籙咒法為用。其思想基礎是天人感應論,認為人身是小天地,人體各部分皆與大天地相符相應,其頭象天,足象地,四肢象四季,五髒象五行,感是建立在先天元氣基礎上的,人一降世,即入後天,其精氣雷法其精氣神無不與天地相通相感。但此相通相神便逐漸染著種種情欲滓質,不能與天地相感,必須通過修煉,去除其滓質,回複到先天純淨的狀態中去,即達到內丹修煉的最高境界,才能起感應作用,即以我之氣合天地之氣,以我之神合天地之神。如此,呼召風雷,求雨得雨,求晴得晴,無往不可。《道法會元》卷一《道法樞紐》雲:“道貫三才為一氣耳,天以氣而運行,地以氣而發生,陰陽以氣而慘舒,風雷以氣而動蕩,人身以氣而呼吸,道法以氣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氣,氣由神,外想不入,內想不出,一氣衝和,歸根複命,行住坐臥,綿綿若存,祈以養其浩然者。施之於法,則以我之真氣合天地之造化,故噓為雲雨,嘻為雷霆,用將則元神自靈,製邪則鬼神自伏。通天徹地,出幽入明,千變萬化,何者非我!”①明確說明之所以能“以我之真氣合天地之造化”,“噓為雲雨,嘻為雷霆”,全在於平時善“養浩然”之氣,即平時的苦煉內丹。倘若平時不抓住這個重點進行修持,專靠符咒,到“行持之際,徒以符咒為靈,僥幸於萬一,吾見其不得也矣!”②《清微大道秘旨》也強調了精氣修煉為本的思想:“一從溟涬流傳至今,綿綿不絕,人人具足,凡聖同真,無欠無餘,不增不減。修之內,則遂成至寶,得為至人;施之外,則和天安地,福國裕民。至於呼沆瀣,吸風雲,役鬼神,驅雷電,皆此一真之妙用,出方寸之經綸。”③元末明初清微派道士趙宜真稱:“清微祈禱之妙,造化在吾身中,而不在乎登壇作用之繁瑣也。倘平居能加修德辨惑之功,身中之造化明了,靜裏之功夫又到,至行壇之際,發號施令,倒取橫拈,莫非妙用。”④上述以道為體、法為用,內煉為本、符籙咒術為末的思想,是雷法各派道士的共同主張。核心編輯雷法內煉功夫的核心,就是要在凝神入靜的狀態中,去深刻真切地感受天氣變化對身體內部的影響。王文卿說:“當於呼吸上運功夫靜定,上驗報應。雲之出也,其氣蒸;雨之至也,其溺急;雨之未至也,其氣炎而膀胱之氣急;電之動也,其目癢,眼光忽然閃爍;雷之動也,三田瀝瀝而響,五髒倏忽而鳴。行持之士又當急心火以激之,湧動腎水以衝之,先閉五戶,內驗五行,此其訣也。”這種以人身比附天地、天人互感的雷法內功,它的出現肯定與內煉中所產生的特珠體驗與特異功能有關。事實上,一些修持有成就者確實可以感知自然界的各種變化,預知未來日子的氣候冷暖。他們認為天晴、下雨、起風,打雷、寒暑、炎涼,都可以運用內功加以預測。如預測天晴法:“身中之驗,極為緊切。當從戊巳運轉一番,使元氣一周,再暮後而靜定,看內煉如何?如是覺而有報,則心火上炎,膽水瀝下,遍身煩蒸,喉中微癢,則天道必晴霽矣。”白玉蟾即有相當精微的體會,他說:“風者,巽也,火者,心也。雷者,膽氣也。電亦火也,雨者腎水也。運動自己陰海之氣,遍滿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炎炎大火,燒開自身氣宇,乃晴也。雪雹,盡用陰氣逆轉,存陽先升,陰後降,方知是也。”如祈雨施法之時,“冷汗先濕左臂,東方雨起;先濕右臂,西方雨起;濕於頭,南方雨起;濕於腎,北方雨起。”當然,王文卿、白玉蟾等人的這些體悟,常人是難以證驗的。但實際上講的都是人體內氣與能量的作用,並涉及到外氣與自然的關係,也與內煉中所產生的某些功能有關。從人身為一小宇宙的觀點出發,道教中人認為,雷法所祈召的雷部神吏,與自身的精氣神本為一體。主張以自己內煉功夫為本,使精氣神返歸先天,惟元神為用,始可通神,實現那些常人無法達到的目的。《清微丹訣》說:“正己誠意,神氣衝和,故道即法也,法即道也。天將守律,地祗衛門,元辰用事,靈光常存,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法中之要,非專於符,非泥於咒,先以我之正氣,合將之靈。……凝則竅妙可見,動則運默可知,神氣清明,朗如秋月,靜中之妙,法中之玄,其默能知將本居天,合之何也?但居二鬥之中,定光之內,吾以神氣相貫合將,為將則萬病俱消,萬邪賓伏。故德者道之符,誠者法之本,道無德不足為道,法非誠不足言法。”即反複強調人的精氣神與道德修為在雷法中的重要作用。這樣一來,雷法本身就必須依靠內煉之道為根本。王文卿指出,內丹修持以定息靜定為下手功夫,次存想水火交媾,金光運轉,存神召將。“久久行之,日積月累,神氣精自然混凝,上可以脫轂朝元,次可長生久視,又其次可以興雲致雨,役電鞭霆,濟人利物,何往而不可也。”所謂雷部諸神,皆己身神氣所化。如雷部使者五將,“使者乃元神也,程雍乃元氣元精也,五髒之氣為五將也。”元神真意一動,雷部諸神即臨壇下,便能激動雷霆,大作狂風。雷法的修持與運用以精氣神三寶為用。張虛靖天師認為,人有元精、元氣、元神,這“人身三寶”,皆先天一氣所化。他說:“一真真外更無真,祖氣通靈具此身。道一生三生妙用,元精元氣與元神。”“雷乃先天氣化成,諸天先聖總同真。我身一氣相關合,同祖同宗貼骨親。”使己身與天仙同諸一氣,心以合神,心即是法,神可通天,即可發動雷機,叱吒雷神,召役兵將,左右風雨。白玉蟾指出,雷法的基礎就是人體的精氣神。他說:“收氣存神,惜精愛己,內煉成丹,外用成法。”這裏所說的“法”,即指雷法而言。並引《老子》之說,以證雷法、丹道之同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一者,氣也。天地以氣而升降,人身以氣而呼吸,能知守一之道,靜則金丹,動則霹靂。”由此可見,雷法與丹道本為一源,於己內養則成金丹,於物外用則為雷霆,兩者互為體用,融洽無間。白玉蟾說,雷法符咒的靈驗與否,主要看行法者的內煉功夫,而內煉功夫全賴心而起作用,他說:“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內物轉移,終有老死,元和默運,可得長生。……至道之要,至靜以凝其神,精思以徹其感,齋戒以應其真,慈惠以成其功,卑柔以存其誠,心無雜念,意不外走,心常歸一,意自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適。”“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法,語默與動靜,皆法所使然。無疑是真心,守一是正法。守一而無疑,法法皆心法。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故心合於道,守一通靈,便能作法感召神靈,無一不應。雷法道士根據天人感應的思想,不僅設想出人的精神可以感通天地,影響自然,而且還進一步設想可以主宰天地、創造自然。《道法會元》卷一《法序》說:“了一心而通萬法(按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引者注),則萬法無不具於一心,返萬法而照一心,則一心無不定於萬法。”⑤認為隻要行法者有很深的內煉工夫,就可隨心所欲地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並可以自己的先天元氣變現出雷神將吏來。白玉蟾《玄珠歌》注雲:“雨者腎水也,運動自己陰海之氣,遍滿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炎炎大火,燒開自身氣宇,乃晴也。”又說“心為鄧帥,肝為辛帥,脾為使者。意誠則使者至,肝怒則辛帥臨,心火奮發則飆火降。”⑥《清微丹訣·發用章》雲:“耳熱生風,眼黑生雲,腹中震動即雷鳴,汗流大小皆為雨,目眩之時便火生。……臨壇之際,撥動關捩,隨竅而發也。耳熱則雙手玉文運起,從腰腎間上升至耳,一拂而上,即南風;下,北風;前東(風)而後西(風)也。眼裏即如上運升,以目光直視長空,散雲瀝黑,目動而止。腹震動,即以局運,從腰間上升至耳,以局提提耳三。按而發,汗流不止,或大小迸急,則以身振動,竅穴俱開,大雨如注。……已上關捩,在大靜定中,所謂無中生有,不可以為無心作,不可以有心求。平日工夫純熟,至此自然而神,不知其所以神。”“先存神,運祖氣歸肝宮,九周,令木氣盛,運行至絳宮,生心火,三周,令火旺盛。先教陽極,庶幾陰生也。然後以此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七周,要令水旺。方以此水克火,五周,克得火都消滅盡渾,無一些火氣。五行之氣都化水,歸黃庭,升上風池,透出兩耳,則為風;升上山嶽,透出神廬,則為雲;以雷局作用,升上頂門,吸喝出,則為雷;升上泥丸,入華池,運神水噴噀,則為雨;升上絳宮,閃目出,則為電。五事都隻從黃庭一個作用中化出來。”修煉過程編輯不論何派雷法,均以內煉為本,外用為末。雷霆起於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氣為五雷,則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雷法行持,有立極之說,即無極生太極。無極為原始狀態,先天混元一氣由無極而動,生為太極,才可發用,此即丹氣充盈,動而致用。各派雷法都有自己的特點。神霄派天乙門雷法的修煉,分為三個步驟,即:“五雷邪法”,“五雷正法”,“五雷道法”,統稱為“五雷正法“。天乙門修雷法之初,先從邪法起修,因法本無正邪之分,關鍵在於掌握法的人如何運用。修”五雷邪法“時,修者的性格脾氣變得古怪異常,邪法修好後,開始修“五雷正法”,修此法時,人的脾氣變得異常爆烈,正法修好後,修習“五雷道法”,此時,人的性格變得平淡而祥和。這個過程,即是“以邪入正,以正修道,以道合真”的過程。雷法道士聲稱雷法之所以能“以我之真氣合天地之造化”“噓為雲雨,嘻為雷霆”,在於平時善“養浩然之氣”與內丹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