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為人處世(1 / 1)

三思而行——別讓憤怒之火毀了自己

一個不會憤怒的人是庸人,一個隻會憤怒的人是蠢人,一個能夠控製自己情緒,做到盡量不發怒的人是聰明人。這樣的聰明人懂得“捭闔”之道,是在關鍵時刻能夠不斷改變自己,調整自我狀態的人。而蠢人則會在關鍵時刻暴露自己的弱點,給別人留下進攻的機會。

1809年1月,拿破侖從西班牙戰事中抽出身來匆忙趕回巴黎。他的下屬告訴他外交大臣塔裏蘭密謀造反。一抵達巴黎,他就立刻召集所有大臣開會。他坐立不安,含沙射影地點明塔裏蘭的密謀,但塔裏蘭沒有絲毫反應,這時候,他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忽然逼近塔裏蘭說:“有些大臣希望我死掉!”但塔裏蘭依然不動聲色,隻是滿臉疑惑地看著他。拿破侖終於忍無可忍了,他對著塔裏蘭粗魯地喊到:“我賞賜你無數的財富,給你最高的榮譽,而你竟然如此傷害我,你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你什麼都不是,隻不過是穿著絲襪的一隻狗。”說完他轉身離去了。其他大臣麵麵相覷, 他們從來沒有見過拿破侖如此失態。塔裏蘭依然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他慢慢地站起來,轉過身對其他大臣說:“真遺憾,各位紳士,如此偉大的人物竟然這樣沒禮貌。”

拿破侖的失態和塔裏蘭的鎮靜自若迅速在人們中間傳播開來,拿破侖的威望降低了?偉大的皇帝在壓力下失去理智,人們甚至感到他已經走下坡路了,如同塔裏蘭事後預言:“這是結束的開端。”塔裏蘭激起了拿破侖的怒氣,讓他的情緒失控,這正是他的目的。人人都知道拿破侖是一個容易發怒的人,他已經失去了作為領導的權威,這影響了人民對他的支持。

拿破侖當然不是蠢人,但在這件事上他實在不夠聰明。他沒能控製好自己的情緒,讓塔裏蘭抓住了自己的弱點。而塔裏蘭則是很好地作用了“捭闔”之道,麵對拿破侖的指責,他假裝糊塗,是“闔”。在拿破侖氣急敗壞而離去時,則把拿破侖的弱點公之於眾,是“捭”。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拿破侖如果采用不同的做法,結果會大不一樣。要是他首先能夠思考一下,他們為什麼會反對自己?再私下探聽,從手下那裏了解自己的缺陷,就可以試著爭取他們回心轉意支持自己。甚至幹脆除掉他們,將他們下獄或處死,殺一儆百。所有這些策略中,最不應該采用的就是激烈的攻擊和孩子氣的憤怒。憤怒起不到威嚇效果,隻會暴露出自己的弱點,這種狂風暴雨式的爆發,往往是崩潰的前奏。

一個人的弱點總是在發脾氣的過程中暴露出來,這是不懂得“闔”,不懂得隱藏,它往往成為崩潰的前兆。謀略和戰鬥力也會在憤怒的情緒中消散,因為你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自己的優勢自然降低。所以,保持冷靜至關重要。

保持冷靜就是要懂得“捭闔”,該捭則捭,該闔就闔。憤怒容易讓人失去理智,他們把一點小事看得像天一樣大,過於認真讓他們誇大了自身受到的傷害。他們以為憤怒可以讓自己在別人眼中更具有權力,其實不是這樣的。他們不僅不會被認為擁有權力,反而會暴露更多的缺點,會被認為缺乏理智,難成大氣候。怒氣還會讓你失去別人對你的敬意,他們會認為你缺乏自製力而更加輕視你。抑製自己的憤怒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的能量會在這一過程中消耗殆盡,你的心理也會嚴重受挫。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時刻保持冷靜和寬容,適時閉藏。麵對別人的憤怒不要多想,更不要被他們的憤怒感染,學會隱忍,降低姿態,就能讓自己的心情輕鬆一些。

在東漢末年一場重要的戰役期間,曹操的謀士發現有幾位將領通敵,於是建議把他們處決。但曹操什麼也沒做,他知道,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處決這些將領隻會擾亂軍心,對自己不利,因此他閉口不談。與拿破侖相比,曹操冷靜多了。

職場中,麵對別人的情緒圈套,你應該保持頭腦冷靜,適時“捭闔”,這樣才能夠在權力的爭奪戰中取得主動權。如果憤怒的情緒已經產生,就應該學會控製和壓抑,“守司其門戶”,運用“捭闔術”,分析形勢,找到恰當的時機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