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炸了大東海那個地方的兩棟樓,其中一棟樓的業主是我的熟人,他們不理解我們的行動和做法,怎麼做工作都做不通,最後隻能跟他們翻臉了。另一棟的主人很硬,一直不理會我們的好言相勸,動真格的時候,人家就明的暗的都來了。我不怕……”王富玉回憶起當年,仍舊一腔熱血,“有些事,老實說到現在還不太好說。因為到三亞建房,有正常經營的房地產商,有中央和全國各地政府機關來蓋療養院和各種培訓基地的,還有各種背景下的別墅等等,你誰都得罪不起。我們的壓力由此而來。當時我才真正了解了啥叫別無選擇。我告訴這些老領導、老朋友,三亞要發展,要發展就得大家一起來付出代價。這就叫別無選擇。我告訴他們三亞不是我王富玉的,也不隻是三亞人民自己的,三亞是全中國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共有的一塊美麗之地,誰破壞了這塊美麗之地,誰就是罪人。”
十年過去了,現在的三亞已是如詩如畫,我們再也看不到那種滿城傷疤的“爛尾樓時代”了,也無法感受到當年王富玉他們經曆的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
有一位經濟學家說過:一個城市的活力,是從健康的科學的蓬勃發展的房地產開始的。三亞的真正騰飛,也可以說是從“炸樓”之後的新一輪房地產開發熱起始的。
1998年12月18日至20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來三亞視察,先後考察了崖城鎮坡田蔬菜基地、天涯鎮文門村的庭院經濟等,也參觀了三亞著名的風景區,包括亞龍灣。這位素有“鐵麵總理”之稱的總理,除了在視察農民家和普通百姓在一起的時候臉上堆滿了笑容外,與幹部們在一起的時候,那麵容一直是威嚴的。朱總理這次視察期間,給三亞幹部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毫不留情地批評三亞的城市建設“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我看你的名字應該改成‘王美玉’--三亞不建設美,你這個書記也富不起來!”這是朱鎔基對王富玉書記說的話。
像朱鎔基這樣嚴厲的批評是來三亞的那麼多中央領導中少有的。而這話也著實讓三亞的幹部們的頭腦清醒了不少。
“那時三亞的城市建設確實不太像樣,毫無章法。王富玉來後,從鍾文、洪壽祥等前任手中接過‘大三亞’後,開始朝著‘美三亞’的目標邁進,發展和推進了新一輪的三亞城市建設工作……”一位“老三亞”說。
“我在任期間很榮幸請到了全國政協主席、城市建設的行家李瑞環同誌為我們三亞城市建設支招。如果說三亞後來的發展和建設能夠做得比較好,李瑞環同誌的功勞首屈一指。”王富玉跟我說過這樣的話。
2000年2月,李瑞環同誌到三亞視察。這位平民出身、對三亞充滿感情同時熟悉城市建設的領導人,在王富玉等人的盛邀下,結合自己三次來三亞的觀察和感受,於2000年2月10日,與三亞幹部們進行了一次麵對麵的關於城市建設的對話,以一位行家的身份為三亞把脈、支招。一位國家領導人對一個地級城市專門發表講話,這在中共曆史上是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
2000年底,李瑞環同誌又來到了三亞。這一次他到了三亞不少地方,而且看得很仔細,最後他滿意地笑了。在接下來召開的會議上,他對三亞的領導說:“從2月上旬到現在不過十個月,三亞城市建設動作很大,變化很大,勢頭很好。可以肯定地說,三亞市委、市政府,三亞的廣大群眾,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時,也可以肯定地說,海南省委、省政府,青林、嘯風等省領導同誌,做了大量的工作。三亞城市建設抓得富有成效,眉目已經顯現,許多地方未來的景象已見端倪。三亞的建設對全國都有影響。新聞單位的報道都是好的,外地人來後的反映也都是好的。令人高興的是,市裏幾套班子和廣大幹部群眾,對城市建設思想認識一致,態度比較堅決。希望你們把這種勢頭保持下去,提高質量,講究科學,力爭創造國內甚至國際一流水平!”
會場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三亞市委在王富玉的主持下,借著李瑞環“支招”的東風,針對全市範圍內建設方麵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次全麵的整治和新的科學規劃,使三亞重點風景區和城市的整體麵貌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我們應當記住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們應當記住那段流血流汗又流淚的不平凡歲月。
現任三亞市委宣傳部長張萍女士告訴我:“其實,那幾年為了把三亞的城市品牌打出去、在全國和全世界打響,王富玉書記、陳孫文市長等領導都親自帶頭到外麵去當三亞形象的推銷員。三亞的名聲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