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像趙國忠這樣的經曆,老“南繁人”都有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繁人”,他們來到三亞時,甚至自己帶油鹽等日用品,住的、吃的條件,都極其艱苦。許多北方人,過不慣炎熱的熱帶天氣,不是生病就是腸胃受不了。然而沒有一個人因此告別三亞,相反,他們來一次三亞後,就永遠地把自己的命運和事業紮根在此。
趙國忠從1977年第一次踏上三亞土地之後,就再也沒有告別過這塊熱土。整整30年了,趙國忠幾乎所有的春節都是在三亞的試驗田裏度過的。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當他拖著疲憊的身軀躺在床上,聽著遠處傳來的一陣陣鞭炮聲,遙想著幾千裏外的家人,他總會默默唱著那首他最喜愛的《常回家看看》,眼裏飽含著淚花--他永遠忘不了母親那雙慈祥的眼睛。那年,70多歲的老母親已經是癌症晚期了,老人多希望兒子能在身邊陪幾天呀。可當時正值棉花播種的關鍵時期,晚播種一天就可能影響一代棉花的繁育。試驗田裏,趙國忠一邊播種棉花,一邊默默地祈禱:娘呀,你再等我幾天,等我忙完回來好好伺候你老人家。可是,等他回去時,母親已離開了人世。這30多年,他感到欠妻女的更多……
十年磨一劍。艱辛的付出終於獲得了回報,成功終於向趙國忠敞開了大門。經過10年的南繁北育,高產優質的棉花新品種“冀棉8號”問世了。它結束了石家莊地區當時“魯棉當家”的曆史,打破了北方棉區單產不超過150公斤大關的紀錄。“冀棉8號”的育成被專家稱為是我國北方棉區植棉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接著,趙國忠又與中科院遺傳所合作采用遠緣雜交的方法,將海島棉、亞洲棉、野生瑟伯氏棉三個棉種的優異性狀導入陸地棉中,使陸地棉產生豐富的變異,從而產生了一大批不同類型的優異種子資源,培育出了具有我國獨立知識產權的第一個種間三元雜交新品種“石遠321”……
中國是世界五大產棉國之一,僅2005年紡織品出口創彙就超過1000億美元。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外國的種子公司千方百計想打進並企圖壟斷中國市場。棉花領域的競爭已經變成激烈的國際競爭,趙國忠等一批農業科學家在抗蟲棉領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國際對抗賽。美國憑著強大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優勢,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研製成功了轉基因抗蟲棉,並很快投入商品化生產,占領了國內市場。研製出抗蟲性更穩定、更持久的中國的新型抗蟲棉,趙國忠等一批科學家承擔了這一被列入國家“863計劃”的研究課題。三亞熱土,又成為他們攀登世界棉花種植高峰的最好基地。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世界首例雙價轉基因抗蟲棉--“SGK321”終於在1998年誕生了。這是一個在世界棉花育種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就,它一舉打破了美國抗蟲棉一統天下的局麵,使中國轉基因抗蟲棉育種水平一步躍上世界領先水平。
國家“南繁”辦公室的同誌告訴我,在三亞,其實像袁隆平、吳明珠、陳求學和趙國忠一樣的科學家還有很多很多,他們默默地在這片熱土上無私地為國家和民族奉獻著自己的生命與才華。像“玉米大王”李登海、棉花專家郭三堆等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們創造的育種成果,為13億中國人的吃穿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沒有三亞“南繁人”的貢獻,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就不可能有今天這個成就,中國人民的好日子不會有今天這樣舒坦!更重要的是,南繁人在三亞的田野上留下的那種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和堅韌不拔、勇於攀登科學高峰以及不為名、不為利的崇高人格精神,被今天的三亞人視為這塊熱土上最具含金量的一筆不朽的精神遺產而永遠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