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小市的大港與“步行街”(1)(1 / 3)

張家港出名的“始作俑者”是秦振華。而秦振華秦大膽能夠真正讓張家港出大名,不僅僅是他把“蘇南的蘇北”一躍建成了超過幾位老大哥的“蘇州強人”,同時他秦振華也把張家港的港口真正地做大、做強了。

“我當時提出‘三超一爭’的底氣就是從我們有港口這先天優勢上來的。”事隔多年後的秦振華滿臉堆笑地透露了當年豪氣吃人的“三超一爭”的秘密武器。

張家港從地理優勢看,它處在蘇州的東北角,千裏長江滾滾東流快進入吳淞入海口前,有個金喉嚨式的地方,那裏與上海崇明島隔岸相望,這裏便是秦振華的老家--張家港。這裏岸線順直,水深貼岸,後方陸域又開闊。西起江陰的長山,東至東沙,全長63公裏,其中深水岸線有35公裏,是長江下遊最好的港口地之一。攔門沙以下至西界港,江麵寬闊,水流慢緩,長約32公裏,江麵寬4到7公裏,此乃長江內陸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沙洲縣改成張家港的重要原因。

秦振華在蘇州眾群英麵前喊“三超一爭”時,手裏捏的就是有這個港口的好牌。

改革開放初期的1983年,第一艘外籍船舶首次靠上張家港港口,從而掀開了張家港對外開放的曆史性篇章。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或者直截了當地說是秦振華之前的張家港領導,還沒有能夠充分認識到港口改變這個“蘇南的蘇北”命運之關鍵。別看秦振華有些“土”,但他的頭腦裏淨是“洋”東西,他到國外走一趟,別人帶回的是“三大件”,他帶回的卻是滿腦子的“真經”。即使不到國外跑了,他也會天天接受那隻小盒子收音機裏的“洋知識”,所以他對港口的認識和理解總是比別人高一籌,也是他肚子裏用不完的“真經”的一部分。

“現在蘇州全市都在你追我趕,昆山自己搞的開發區走在了我們前麵,效益非常明顯。常熟、吳江更是老大哥,我們呢,我們張家港怎麼辦?光有幾個金杯不能說明什麼!張家港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我們有個港口,是一個別人都比不了的港口,她是我市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是立市之本,任何時候忽略了這一點,都是最大的失誤!”這段話是秦振華在1992年7月11日的幹部大會上講的。

在這之前,張家港建好後,上麵有關行業想插手要走,秦振華聽了大怒:沒門!張家港是我們張家港人的,誰也別想隨隨便便拿走!他為這事一直鬧到省委書記辦公室。

省委書記拿他這個“土農民”沒有辦法,隻好笑著說你秦振華留著港口自己管可以,但一定給我弄出些名堂來。

“書記你放心,我弄不出名堂來,你重罰我!”秦振華說。

回來後,秦振華開始琢磨港口的事。一個小市想管一個大港口沒那麼容易,尤其是一群農民出身的張家港市幹部們想辦這麼個大港口,問題多得很哪!港口是可以賺大錢,但弄不好也會賠大錢,它像一隻喂不飽的大老虎,會把你小小張家港一年的財政全吃光還不嫌飽。

“我們搞保稅區!”秦振華有一天突然在常委會上說。

啥是保稅區?

就是在港口區內劃一塊地方,外商把東西存放在裏麵不用交稅。

這對我們有啥好處呀?

好處多了去了!你想想:老外把貨放在我們這兒,他就得把企業和生產車間放到這兒不是?我們現在不是到處都在抓外資嘛!他到其他沒有保稅區的地方,進貨出貨就要麻煩得多,稅也繳得多,人家資本家到中國來就是為了賺錢,我們建了保稅區就是為了讓他賺更多的錢。

秦振華這麼通俗地一講,幹部們才明白。“那就爭取辦個保稅區吧!”大家說。

一個無名小市想辦保稅區就那麼容易嗎?秦振華秦大膽可沒這麼認為。他“打聽”的本事特別大,“一打聽”便知道了國務院總理手中有一個“保稅區”的名額,於是秦振華的心癢得不行。

“李鵬總理正好這些日子要到常熟來。”有人向秦振華通報絕密消息。

太好了!秦振華噌地從辦公椅上蹦起來。“我去找他!”

不行,要想說服總理,先得打通蘇州市裏和省裏。秦振華的腦子太靈光,他深知像張家港要從國務院手中拿到的大項目,必須先得讓蘇州和省裏通過,否則蘇州和省裏說你秦振華手也伸得太長,我們蘇州市裏、我們省裏還想要這個項目呢!這不等於白忙乎嘛!省裏和蘇州市裏的人因此常說秦振華這人“太賊”--意思是太精明。

經事先與蘇州市裏和省裏打通關係,秦振華已經心中有數:隻要他有本事能從總理手中把保稅區名額拿回來,蘇州市裏和省裏是不會搶他好事的。於是他在李鵬總理到常熟後想盡辦法直接見到了總理本人,並且以他秦振華特有的方式彙報了關於張家港為什麼要建立“保稅區”的理由,共三條:一是張家港是天然良港;二是有四大優勢:深水碼頭,已建有5萬噸噸量,不凍港,是長江內河港口中最好的避風港;三是一旦保稅區建立,可以港區合一,八裏長江水麵港口區,其航行成本低,張家港又處在華東經濟大區的有利位置,輻射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