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不得不說到的另一位張家港人,他就是被人稱為“中國沙王”的沈文榮。
“張家港的發展,離不開一群英雄好漢,其中一個就是沈文榮,我對他就是大力讚賞和表揚,讓所有企業家向他學習,後來還力排眾議,推薦他當了市政協主席……”秦振華告訴我。
可以這麼說,在張家港市的曆史上,包括今天的現代化進程中,如果沒有了秦振華和沈文榮這兩個人,張家港的光芒肯定會減弱許多,甚至不可設想。雖然在張家港的前身--沙洲縣的時候,這塊土地上曾經也出現過令人驚歎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一段輝煌曆史,但我仍然要說,假如沒有秦振華這位拓荒者和傑出領導者與其強有力的執政能力,張家港市不可能有今天的名聲和快速發展的基礎。
其實秦振華對張家港的影響,即便是在他退休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起著作用。
有一件事可以佐證。
有個宏寶公司在張家港原來搞得非常好,其領頭人朱玉寶也是在秦振華時期的一名經濟驍將,前些年改製後,朱玉寶因為年歲大了,加上工作和管理上出現了鬆勁,使得這家從鄉鎮企業成長為上市公司的企業掉隊了。市裏非常著急,似乎又沒有人能支派得動朱玉寶。秦振華知道後,說:“還是我去說說他吧。”秦振華去了,還帶了一批人,找到朱玉寶,跟他著實動員了一番。朱玉寶見老書記秦振華出現在眼前,非常感動,吃飯的時候,像一位跟隨多年南征北戰的老戰士見了老首長一樣,頓時氣壯山河地向秦振華立下軍令狀:“老書記,你放心,我一定要好好幹,三年內實現產值翻一番!”秦振華笑了,拍拍朱玉寶的肩膀說:“這才像我們張家港人。”
近三年宏寶公司確實又重新騰飛起來。為什麼會這樣?用張家港人的話說:人家朱玉寶“服”秦振華,他秦振華是一團燃燒的火,到哪兒都能把人的激情“烘”起來。
“服”秦振華的張家港人很多很多,幾乎所有張家港有能耐的人都“服”他。
“服”字在我老家的話語中,就是佩服和威信的意思。
“沙王”沈文榮對秦振華也是十分“服”的。在張家港,假如沒有了沈文榮,這個城市也許還能獲得那麼多精神文明的成果,但經濟總量肯定難以進入中國“百強縣”前十名之列。這是因為沈文榮麾下的“沙鋼”這隻巨型“鋼鐵航母”一年的產值是億元,而倘若抽走了這一塊,張家港等於由姚明變成了潘長江--矮了一大截。
沈文榮的分量在張家港舉足輕重。沈文榮的分量在中國鋼鐵行業同樣舉足輕重。這也是張家港為什麼能夠名揚中華大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經濟為中心的時代,實力是關鍵,實力與影響力相關,影響力靠實力支撐。
沈文榮何許人也?我家鄉的人幾乎都知道,此人可以用“傳奇”二字來形容。想想:一個長江邊的普通農民,七折騰八折騰,竟然成為一個“鋼鐵巨人”。其企業的年鋼產量除了上海的寶鋼之外,他把全國的所有國營鋼鐵巨人們全部打得敗下陣來,你說傳奇不傳奇?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實力,主要看那裏有多少鋼鐵廠、能煉出多少鋼來。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的二三百年,鋼鐵一直處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宰地位,毛澤東曾經把它視為“元帥”,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鋼鐵就是國民經濟的“元帥”。帥升帳了,全國的經濟就跟著升帳了。二戰後,石油慢慢替代了鋼鐵元帥,然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鋼鐵巨人仍然扮演著“元帥”的角色,中國便是這種情況。
有外國經濟學家稱中國近二三十年的發展是“水泥+鋼鐵”,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鋼鐵在中國的現代化經濟發展中一直沒有改變“元帥”的地位。
沈文榮的傳奇正是因為從一個“修地球”的農民成為“鋼鐵元帥”而變得特別精彩……
在蘇州采訪時,蘇州老領導高德正談起張家港和沈文榮的事,他特意告訴我:寫張家港的沈文榮,不能忘記“提一提”該廠的老書記張耀生。
我在與沈文榮對話時,這位“沙王”一開始就提到了他的“恩師”張耀生。這是因為張耀生老書記是沈文榮現在的“沙鋼”前身的老領導,並且正是因為張耀生的最初創業奠定了後來沈文榮起步走上“沙王”之路的基礎。
沈文榮現在的“沙鋼”的前身叫沙洲縣棉花加工廠,在當時的沙洲縣是最大的企業,上世紀70年代之前,張家港還叫沙洲的時候,這廠是沙洲的龍頭國有企業,主要服務於產棉大縣的棉花加工生產。70年代中期,蘇州地區開始孕育著一場深刻的農村工業革命--大辦鄉鎮企業發展熱潮。時任沙洲棉花加工廠黨總支書記的張耀生思想比較解放,在縣委書記高德正的支持下,開始多種經營。他當時所謂的“多種經營”便是投了少許資金,搞了一個造紙廠,用蘆葦做原料。由於想搞造紙廠,卻發現市場上買不到鋼材,最後隻能用木料替代造紙廠的一些機床設備。
“不妨試試弄個煉鋼廠!”張耀生在廠務會議上提出。於是在棉花加工廠“多種經營”第三次轉型時就開始幹起小鋼廠活計了。當時全沙洲一年對鋼鐵的需求量是400噸,但張耀生他們廠“小弄弄”才弄得6噸鋼,缺口很大。張耀生於是向高德正提出“幹脆搞個鋼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