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我全力支持!”縣委書記高德正批準了。
在以糧為綱的年代,有人異想天開搞鋼廠,有人公開表態支持搞鋼廠,用今天的話說:“那是了不起的超前意識了!”
張耀生的功績就在於此。那時沈文榮隻是車間的普通鉗工。1975年,年輕的沈文榮因為工作出色而進了棉花加工廠的領導班子。
“我生來對鋼鐵感興趣,所以對張耀生老書記當時力主搞的一個軋鋼車間非常起勁和支持。”沈文榮回憶最初的“鋼鐵情”時說。
1974年,沈文榮在張耀生的一手提拔下入了黨,進了班子,又當了黨支部副書記。那個時候廠裏煉的鋼是2000多噸,但可憐的是連個煉爐也沒有--純粹的土坯煉法,沿用的是大躍進時代的方法。到1982年、1983年時,張耀生手下的沙洲棉花加工廠“多種經營”出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年產50000噸。不算小數目,但當時誰都沒有看出長江邊的那個土鋼爐有什麼“元帥”風範,事實上,當初的國內鋼鐵市場還相當差,曾經有一段時間煉好的鋼材根本賣不出去。
1984年,老書記走了,沈文榮當了這個廠的“一把手”。癡迷“鋼情”的他做了一個“鋼鐵將軍夢”--“衝出本省參與競爭,三五年內實現產銷量全國第一、產品質量全國第一”的兩大目標。當然沈文榮不敢定位在煉鋼量上,而是做鋼產品--鋼窗料。上世紀80年代初,蘇南地區的農民已經開始富起來,造房子用鋼窗成為一種時尚,於是沈文榮的“鋼鐵將軍夢”也是由此而來。
別以為當“鋼鐵將軍”就那麼容易,沈文榮為此曾帶了一群農民工到吳縣鋼材廠整整學了28天。技術學到手後,他的膽子跟著大了起來,一下子上了9條生產線。那時用鋼窗的百姓和單位已經非常普遍,但沈文榮他們是新廠,銷售是個問題。
“怕啥,大不了我們像貨郎擔串村走巷唄!”沈文榮是農民出身,農民是社會上最沒有麵子的人,所以他想得出這樣的窮法子,居然還越銷越多,一直做到能夠生產9個係列產品35種規格,成為當時國內鋼窗產品規格最全、產品最多最新的窗框鋼生產的“老大”,占全國同類市場產品的65%的大廠!
沈文榮真正成了“鋼鐵將軍”--生產鋼窗材料的“將軍”。
“別小看做鋼窗材料,由於我的產品和產量占全國的65%,所以我能左右整個市場,我漲100元,全國市場就跟著漲100元,我降100元,其他市場肯定也降100元。我有了價格的主動權,有點當常勝將軍的感覺。”“將軍”這麼說。
當“將軍”之後的沈文榮曾經有過一段失落感:人家真正的“鋼鐵正規軍”是煉鋼坯的,其供應、銷售的鋼材是做橋梁和鐵軌甚至製造發射飛船的大鋼塔,而非像沈文榮他們那種“串村走巷”、“遊擊隊”、“草包司令”,有人以此嘲諷長江邊上的“鋼鐵將軍”沈文榮。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當“鋼鐵元帥”?沈文榮是喝長江水長大的,性格跟秦振華類似,張家港人都有這樣的性格--有別於傳統的蘇州人,豪氣、膽大、敢幹!
沈“將軍”開始夢想做“元帥”了。這是1987年左右的事。
那時農民出身的“將軍”也可以穿起西裝、係著領帶出國了。沈文榮瞄準了工業革命的老牌帝國--英國。他發現英國和歐洲的鋼鐵業正在進行行業轉型,鋼鐵企業受配額限製。一家英國比茲頓鋼廠年生產能力為20萬噸,但它隻有10萬噸的配額,所以年年虧損,老板的日子沒法過了,欲尋找買家。沈文榮聽說後蠢蠢欲動,並通過時任江蘇省省長的顧秀蓮,請人把這筆“國際賣買”弄到了自己手中。
“瘋了!你一個土農民要引進那麼大的洋設備,誰懂它的技術呀?”
“我們廠的日子已經蠻好過了,你神經病啊?”
好心人都來勸沈文榮。全套引進“75噸超高功率電爐、連鑄、連軋”一體化短流程生產線,屬國內首家。80年代中國的鋼鐵行業基本仍是國有企業占主導,如此先進設備的引進是連那些“大塊頭”的國字號鋼鐵廠都不敢輕易下手的事,長江邊的一個小縣的非專業鋼鐵企業想獨吞“巨無霸”,不是有點異想天開嘛!
怎麼辦?
1988年農曆正月初六這一天的夜晚,廠部五樓會議室燈火輝煌。按通常上班時間,次日才是真正的春節過後的上班日,為了統一全廠幹部職工的思想,沈文榮主持召開了140多名中層幹部參加的討論會,主題隻有一個:集體決策引進還是不引進英國比茲頓鋼廠的那套設備。
“我看應該引進。鄧小平說得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我們要想把工廠生產上個台階,引進先進技術勢在必行。”
“這麼大的設備假如引進來不能達到理想的水平,或者出些啥毛病動不了啦,那我們廠就慘了,非關門不可。”
“所以我們要慎重想想再說。要不等兩年再說。”
“等行嗎?鋼材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一等就變成黃花菜了!”
“是啊,不能等。還是聽沈廠長的吧。”有人見眾說紛紜,便站起來衝著沈文榮高聲道,“沈廠長,還是你給大家說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