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8章 崛起在田埂上的中國“曼哈頓”(1)(3 / 3)

“麵對這種發展,你們是如何適應的?”

這回小徐書記拿出了一份文字材料給我看,那上麵是大陳鎮“1999年18項基礎設施投資與實施計劃、責任人”等情況的詳細規劃。我粗略一算,總投資超過一個億。“這幾年我們鎮政府每年都要投入這麼多錢來完善和改造好小鎮基礎設施,使小鎮真正成為不僅具有產業的‘襯衫之鄉’優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襯衫之鄉’的市場優勢。”他說。

“一個鎮級單位每年要拿出億元資金搞基礎建設,錢從何處來?”

“當然首先得有實力唄!”小徐自豪地說,“去年我們全鎮工農業產值達到20億元,財政收入19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080元。從這個數字上來看,作為鎮一級的經濟成果已經了不起了。大幅度發展鎮區建設,僅靠政府的力量明顯不足,但我們的潛力在於農民手裏有錢呀!咱這兒的企業全是個體和私營者,現在的個體、私營者可是不一般了,他們大的幾千萬幾個億資產都有。像我們今年要搞的18個項目中,5000萬元的資金是由鎮政府出,另5000萬元就靠我們的那些個體私營老板了!”

從廿三裏的百姓主動出資修路的事,我不再懷疑大陳鎮人同樣也有義烏人民共同的一種美德:個人富了,從不忘集體和公益事業。

大陳鎮的今天已經是很規模很超前的城鎮了,而政府今年的18項新投資項目,更讓人心潮澎湃。看,他們又要在世紀末的今年內建起美麗如畫的“江濱綠廊”、可以走四道車的大陳大道和像大都市裏的那種立交橋……

我忍不住又想起了曼哈頓。於是便對小徐書記說:“希望你們的大陳鎮成為‘中國曼哈頓’的‘時代廣場’!”

“沒問題。下次你來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大陳廣場’了。”我仔細再一看他手中的18個項目,可不是,裏麵有一項就是要在年內建設一個集各種交易和市場功能的“大陳廣場”。

好你個義烏人,似乎你們昨天已經在做了的一切,都是在為明天成為中國的“曼哈頓”寫注解!

來到大陳鎮,我不能不去中國“襯衫之王”之一的“能達利”。

這是一個哥倆辦起來的廠子。目前他們廠的“能達利”產品已成係列,國家服裝公司認定他們在中國襯衫行業的市場銷售量和品牌優勢在前五六名。“能達利”在義烏是當然的“襯衫老大”,哥叫陳溪見,胖乎乎的,一副大老板的樣子;弟陳溪東,清清秀秀,一表人材。哥倆從開始幹襯衫業到現在成為全國襯衫行業的龍頭企業並沒有多少年頭。1992年前,哥倆還是拎著皮包扛著麻袋滿世界跑推銷的“小貨郎”。說起來陳氏哥倆的發展並不複雜,他們的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共有兄弟姐妹4個。老大陳溪見高中畢業時極想上大學,可幾次拚搏都沒考上,於是隻好回家當農民。這小夥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當他在別人已經開始做起服裝生意時,他心裏盡管仍做著“大學夢”,但畢竟離生活的現實遠了些。這時弟弟陳溪東也初中畢業,哥倆一商量,說咱們也做生意吧。那時並不像現在正兒八經地辦廠,他們先買了一台縫紉機,等種地天黑回家後在小煤油燈下試著做上幾件,再到街上賣賣看。如果能賣掉,就再做幾件。如果賣不掉便上地裏種一段田再試著來。做著做著,便有人來接貨,就是把貨低價賣給中間人,這些中間人負責幫你推銷。一件衣服最多賺上一兩塊甚至幾毛錢。可這也比種地好啊!在與命運苦苦掙紮中的陳氏兄弟,決定把積存起來的錢全部買縫紉機,然後又雇了二三十個小工。這樣他們在鄉下又幹了足足兩年,等到第三年時便在小鎮上租房辦起了一個有點像樣的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