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人們的最高遠最美好的追求目標,是每個人前進的方向和明燈。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教導人們:“生活沒有目標就像航海沒有指南針。”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理想,那麼,他就會像一片沒有根基的浮雲飄搖無定,就會像一棵沒有將根須紮入厚土的小樹,永遠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和價值所在。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歌德也說過:“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確定一個偉大的目標,並決心實現它。”名言名句,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有誌向的人,他的人生必然充滿激情和活力,他的生活一定充實而快樂。因此,立誌便是人生之首要大事,因為一個人的誌向便可決定他的行動,進而影響他的成就以及對社會的作用。但是,一個人不管他擁有多麼遠大的理想,抱有多麼堅定的信念,如果他的理想並不符合實際,誌向沒有基於現實需要,那麼,這樣的誌向隻能說是白日夢,最多不過是一個美麗的泡影而已。也就是說,在立誌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特長和社會的需要,對個人給出一個科學的定位。正如方永剛說的:“人這一生要做點事,要紮紮實實地做點事。理想要高於當前的現實,但不能脫離現實,這是大家應該明白的道理。”
公元前535年的春秋末,齊國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叫孫子,他在自己的兵法典籍《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爭戰中隻能打個平手;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隻有每戰必敗的份兒了。
在這裏,孫子把“知己知彼”作為必勝的前提條件,如果做不到知己知彼,那麼開戰的結果則不言而喻了。這好比一個人立誌一樣,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客觀需要,然後再樹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比較科學的遠大理想。這種理想一旦樹立,並堅定不移地為之奮鬥,那麼,自己的理想就有夢想成真的希望,才不會盲目地東奔西撞白白浪費自己的精力和時光,才能不讓美好的理想成為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甚至成為毀滅人生的命運之矛。
然而,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全麵了解自己和社會,從而為自己樹立科學合理的遠大誌向提供可靠依據呢?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天賦、自身體質、人居環境等等方麵是不盡相同的,甚至是千差萬別的,由此決定人們的誌向不應該雷同。否則,隻能像許多爭過獨木橋的群體,必然有大量的人被無情地擠下水。在立誌前應該先對自己做個正確剖析,看看自己擅長什麼?適合充當什麼角色?在自身方麵有何優越?自己的條件,比如經濟條件、人際關係、社會背景等方麵是否具備實現理想的前提條件?如此等等。一個人對人生做長期規劃並付諸行動之前,能這樣對自己的具體情況做出客觀理性的分析,行動起來就必然少走彎路,不會無謂地消耗自己有限的精力、時間和金錢。所有的努力都將產生最大的效益,美好的理想便在個人的不斷進取中一步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