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是生命的元素,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且不可複製和再生的珍稀資源。人們想要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必須增強時間觀念,讓分分秒秒轉化成完美人生不可缺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因為,光陰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都是至高無上的珍品,是上帝公平分配給人們的恩惠。荒廢光陰就等於在踐踏自己的寶貴生命,不會珍惜時光的人時光也不會珍惜他,把歲月視為糞土的人歲月也必將視他為糞土。所以,前人常常用自己的經驗教訓告誡人們:“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光陰易逝,豈容我待。”隻有平庸和愚妄之人才會無所事事地消磨自己的有限光陰。而迫切者因為明白自己的大好年華猶如滑過天空的流星一閃而逝,就會自覺地充分利用零碎的時間,以明智的行動來充實和完美自己的現實生活。
時光對每個人的生活這般重要,那麼怎樣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時間呢?其實,人生一世不外乎休息和活動兩件事情。這裏所說的休息,指的是人們為了恢複腦力和體力而有意識地使大腦以及身體處於休眠或靜止狀態;所說的活動,則指人們為了學習、交際、工作等需要而進行的一係列的思想行為。明白了何為休息和活動,就不難對它們做出靈活而合理的時間安排了。我們不妨做個假設來說明問題:
某個工作人員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之間,一般的情況下要進行的就是上班、吃飯和休息三件事情。那麼,他上班的時間分別是上午八點至十二點和下午二點至六點,共八個小時;吃飯的時間是早上七點半至八點、中午十二點半至一點和晚上六點半至七點半,共兩個小時;休息的時間是中午一點至一點半、晚上七點半至次日淩晨七點,共十二個小時。假設實際情況是單位的工作並不忙,上午和下午分別有兩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屬於空閑時間。同時,他所休息的時間大大超出了自身的睡眠需要,每天隻要休息八個小時就已經足夠,那麼有四個小時就屬於剩餘時間。這樣一來,一天之中他就有整整八個小時可以自由支配。如果這個工作人員根本不滿足於當前的總體現狀,想在這一天擠出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對新知識的學習、搞自己的文學創作和社會交往的話,他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做兩方麵的合理安排:用上班的四個小時進行文學作品創作,用下午的兩個小時與朋友交往,另外兩個小時就用來學習新的知識。這樣一來,不僅能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好所有的剩餘時間。
當然,上述的假設僅僅是因時間而安排活動,還有一種情況是要因事件來安排時間。比如在某一個較短的時間之內,自己需要完成的事務有三件:一是接待遠方來訪的多年未見的好友,二是完成上司突然安排的重要工作任務,三是繼續進行還未落稿的優秀文學作品創作。一旦遇到這種時間衝突的情況,一般人的反應可能是不知所措,因為對自己來說所有事情都是應該做好的。問題是時間是有限的,一個人更不可能同時進行多項活動。每當這個時候,不妨對當前的三件事情做個分析比較:不招呼好客人,必定會使自己失去一個要好的朋友;不及時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不僅會誤了大事,也會因此喪失上司的信任甚至是晉升的機會;不趕緊把自己的作品創作出來,就難以使自己早日嶄露頭角。再設法為三者尋找彌補的途徑:跟朋友坦白交代自己的處境,或者請家人把客人招待好,其必然會理解自己的難處;把實情告知領導,讓他知道自己沒有及時完成任務的原因而予以諒解,但誤了大事是不可能得到上司寬恕的,其重大失職也是不可推卸責任的;延誤了自己及時發表佳作的時間,但是作品遲早麵世其區別並不大。這樣一番權衡和對比之後,誰重誰輕自然一目了然,這就為在三者之間進行明智的取舍提供了合理的依據。所以就可以進行這樣的合理安排:先完成上級安排的重要工作任務,再去接待好朋友,最後再進行寫作。於是,所有必須做的事項不僅進行得有條不紊,而且還避免了那種眉毛胡子一把抓以及因小失大的愚昧之舉。
善於利用時間是一種大智慧。人們在日常的休息和活動中,要想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現有時間,就應當視時間為生命,並深入了解當前各種複雜事務的輕重緩急,然後根據自己的理性分析做出恰當的次序安排,讓急辦的事得到妥善處置,讓輕緩的事得到兼顧。總而言之,做個運籌時間的高手,展示的不隻是一種惜時如金的良好精神,還可能造就一個非常的人物,開創一番非凡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