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理想都是基於現實,又超越於現實。如果理想僅僅停留在現有的狀況,甚至倒退到不複存在的以前狀況,那麼,這種理想隻能算是追想;如果理想超越現實但又是遙不可及的永久目標,那麼,這種理想隻能算是空想。前一種理想使人安於現狀而不思進取,後一種理想則使人盲目奮鬥而白費精力。這兩種理想都會使人誤入歧途,偏離人生正軌。因此,正確的理想應是科學的,是適應時代需要的理想。科學就是指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隻有這樣的理想才是偉大的、永恒的、正確的,是人們樹立遠大理想的標杆。它不僅能讓人產生持久的動力,也能調動環境的積極因素,使人幹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例如,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遠大理想就是追求真、善、美,如果沒有這種崇高理想的動力之源,很難想象他會取得科學領域上的不凡成就,並被公認為人類曆史上最具創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而比任何一位科學家更能代表過去一百年技術、科學的進步。他不僅在傑出的科學成就上,而且在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上都為人類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偉大的無產階級導師馬克思在青年時代就已樹立了為全人類謀福利的遠大理想,正是因為在這種遠大理想的支配下,才使他在各種困難下勇敢而堅定地為被剝削者的利益終身奮鬥,為曆史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反之,那些反動的、不科學的、腐朽的理想不可能產生持久的動力,不可能推動社會的全麵進步。這種對庸俗目標的追求,對私欲的過度放縱,必因不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而被曆史所淘汰,為人類所拋棄。比如,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發動世界大戰的惡魔希特勒等。當他們執掌軍政大權的時候,他們想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理想似乎已經得以實現,然而世事是公正的,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不可違背的,他們最終消失在自己挖掘的墳墓裏,並為後人所唾棄而遺臭萬年。因此,每一個人在樹立自己的理想時,應該對不同的理想加以比較和分析,選擇符合人民群眾共同利益的,以及符合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崇高理想,曆史會證實這是一個聰明的抉擇。
作為科學的理想,必須與自身和外界的實際相結合。時代不同,職業不同,個人自身條件不同,決定了人們的理想的差異性。例如,就不同的時代而言,各自的理想千差萬別:原始社會是戰勝自然環境提高適應能力,奴隸社會是解放人類自身並獲得充分自由,封建社會是推翻封建專製統治和建立民主政權,社會主義社會則是實現小康社會並達到共同富裕。就相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職業而言,理想也不盡相同:政治家追求的是安邦定國,科學家求索的是大自然的奧秘,哲學家探求的是世界的真理,教育家弘揚的是人類文明,等等。盡管這些理想林林總總,采用手段和實現途徑不同,卻是殊途同歸,都同樣為社會的進步、為人類的發展發揮正麵作用。因此,一個人隻有結合自身的條件和社會環境的要求來樹立生活的理想,才有可能活出自己的精彩,為人類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