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道德經中的智慧(3 / 3)

第五節無為的思想

無為的思想是《道德經》中心思想,如何理解無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也不是胡作非為。老子認為隻有無為才能無所不為。無為就是不加以幹涉,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

無為的思想是老子感受天地孕化之道而做出來的,在《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我們翻譯一下,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我從中又得到什麼啟示呢,天地孕育了萬物,但從不幹預其發展,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無情實則有情。天之道不利害也,對誰都一樣,永遠是那麼公正無私。把你生養下來,但它不以他的意誌決定你,它以道的法則來管理萬物,對萬物一視同仁,你如果好就獎勵你,不好就懲處你,不論你身份如何、地位如何。什麼是無為,這就無為。現在好多公司不就是以規章製度來管理嗎,中國人的人情太多,你對誰講情,自然就失去公正之心。好多人開始請朋友、親戚來公司幫忙,最後都不歡而散。最公平公正的管理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在老子看來,真正好的管理者,永遠是放棄自我的得失,放下自己榮辱,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來處理問題。個人以自己的看法主張來處理問題就會出現混論。

從不以個人的喜好去看待問題,有一套最完整最公正的製度來管理事情。天地的製度就是陰陽之道,對誰都一視同仁。你對別人小恩小惠都是牽涉了個人情感,你以為你是幫助他,但也許是害了他。,老鷹把小鷹叼上天空,在放開它,任由它墜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看似殘忍實則偉大。天地為何能長久,因為它公正無私,從來沒有自己私人利益放在上麵。隻有這樣才是永恒的東西。所以小仁小義都是過眼雲煙,永遠都長久不了。所以老子主張管理者,要放棄個人的榮辱喜好,順應事物發展規律,不要過度幹預。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是同樣的道理啊,你不要過多幹預孩子的成長,孩子都有它的天性,孩子都是在模仿大人,大人是他的表率,你怎麼為人,他就如何為人,你要以自己的行動給他做示範,讓他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看似你什麼都沒做,其實什麼都做啊。這才是不言之教,無為之道啊。

第六節靜以修身

前麵說了那麼多關於《道德經》給我們的人生啟示,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達到老子所講的人生境界呢?前麵我們講過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從無到有的,有就分出陰陽。遠古的居民由於對自然認識有限,獲取食物的途徑也不多,不被凍死餓死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見識不斷的增多,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差距。達官貴人穿的綾羅綢緞,平頭百姓穿的粗布麻衣。人們開始分辨出了好與壞、高與下。萬物都是抱陰負陽的。人心都是向往好的厭惡壞的。我們過得不快樂有時候並不是我們缺什麼,是因為我們看到了差距,人都是向往陽的,陽主動,就是欲望。社會發展到今天,經濟迅速騰飛,科技的延伸不同的領域,全球信息化讓我們無所不知,知道越多反而越不幸福。因為你知道了更多的陽,世界上好的東西太多,你今天得到一個以為很好的東西,明天電視上播出個東西更好。真的那些東西都是必須品嗎,不過都是拿出來炫耀的罷啊。我們總是以為我們達到某個狀態就好了,如果你的目標是賺取500萬,你現在以為你達到那個目標就知足啊,不一定。當你哪天達到了。你會發現還有更好的,你永遠不會知足的。人有時候總在懷舊,懷念以前的時光,你懷念上學日子,那時候多麼快樂,但你上學時候不一定這麼想,可能你目標是賺500萬,當你賺了500萬又懷念以前。有得就有失,你得到這樣必然失去那樣。快樂有時候是金錢買不來的。人就是這麼犯賤,總以後得到東西理所當然。人一輩子都在追求安全感、價值感。內心的強大並不是因為你得到多少物質。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不知足啊,欲壑難填,我們痛苦來源是對外追求太多,致使我們心神不能自守。你越容易滿足就越快樂,我不需要向外界證明太多,因為外界總會讓你失望。精神內守才是真的強大。

老子看來痛苦來源人類永遠擺脫不了陰陽的束縛,痛苦災難都是屬於陰的,對陽的過分追逐才會產生陰的負麵效應。隻有回到無得狀態,才是最好的狀態。如何才能到達這個境界呢,老子告訴大家要致虛極守靜篤。靜就是一個陰的狀態,把陽氣收回來,不那麼躁動。靜曰歸根也,一杯渾濁的水在靜的狀態下才能清澈。道家修行第一部就是打坐練功,也就是把你浮躁心收回來。我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修身根本就是要靜。我們為什麼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是因為我們靜不下來,做事永遠不能專注。我們這裏隻是提出這個觀點,關於怎麼修在下一章我們詳細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