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3)

在象征著祖國大好河山的“雄雞”腹部,有一條白色大江穿梭在崇山峻嶺間,它發源於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西向東橫貫青、藏、蜀、渝、愕、湘等多個省份。

攜滾滾白浪淘淘,越峽穀峭壁險道,眾多文人騷客留下了類似“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讚頌詩句。

長江的開闊壯美眾所周知,但她也有奇峻的一麵,說到山險水急,就不能不提三峽,而又以其中的巫峽的自然景觀最為獨到。

山巒疊嶂、綠水逶迤。乘船從宜賓順流而下,不僅可以觀賞到這些秀美的風光,還能一睹“水下碑林”、“東方鬼都”、“石寶寨”等獨特的人文景觀。

這其中又有“江上明珠”之城的“石寶寨”最為獨特,它位於山城宗縣長江北岸,乃一塊天然成型的巨石,俯高十丈有餘,陡壁孤峰,像被巨刃一舉斬開,形似玉印,又被稱呼為“玉印山”。

明末有義軍在此起兵,建上善天子殿,以峭壁天險為靠,稱其為“石寶寨”,起義被覆滅後,天子殿被完好的保留下來,更名為天子觀。

明末清初至康乾盛世,天子殿曆經三次修繕,香火鼎盛之時,來此朝拜許願的香客絡繹不絕。

但好景不長,一把突如其來的大火把整個道觀付之一炬,有傳言稱,三清不喜道徒對人間天子的追捧,故一把火焚毀,其火自燃,由前殿天子牌位開始至後閣道家傳人,通通化為焦炭。

後人在灰燼中本欲再起一觀,卻遭遇怪事連連,堆積的椽木被晴日落雷劈碎,碼表整齊的泥磚自裂,奇怪之事遇的多了,修繕的匠人也揣揣不安,各種理由推脫下,這天子觀終化為一片草木與灰燼共生的廢墟。

清德宗光緒六年,這一天傍晚,沿長江上遊漂下一艘客船,船上大多是通過了鄉試進京趕考的秀才,雙層的木質桐船停靠在石寶寨,很多旅行的客下船換換腳感。

從這裏邊走出一虎背熊腰的青年,一邊伸著懶腰,一邊瀏覽著風土人情,拱著手挨個打招呼:“哎,這位是李秀才,你好,哎,這位是張秀才,你好你好。”

船老大踩在船首大喝三聲:“停靠五個時辰,明一早天毛毛亮出發!”

這虎背熊腰的青年一早就厭倦了船上的飲食,粗茶淡飯不說,水裏還有股餿味,盼著能靠船上岸打一盤牙祭,自己雖談不上大富之家,但帶的盤纏足夠,遂招呼書童往寨子裏走去。

果然,這寨子裏比想象中的還要繁華,各種相間的不相間的商品琳琅滿目,青年大喜過望,采買不斷,直到雙手都提不下了,才轉進一家酒樓,要了幾個招牌又點了幾個當季小菜,趕巧還有家鄉的白酒,又點了一壺,美滋滋的吃喝起來。

喝著熟悉口味的美酒,這大塊頭青年回憶起家中瑣事,眼淚水不知不覺湧了上來,為了不被熟悉的人瞧見看了笑話,忙低頭伏在桌麵下。

待稍可以控製住情緒,正當想抬頭時,卻發現那桌子一角的內側好像竟刻了一行小字,他靈機一動,和自己的小廝調換了位置,用手輕撫字體,另一個手沾了酒水在桌麵複寫,很快一句摸不著頭腦的話出現在桌案上:“天子觀左偏殿己辛丁戌位有寶!”

心中一動,這青年不動聲色的擦去桌麵的水漬,低頭思索片刻,找來小二打聽一番,果然和他想象中一樣,這附近不遠處真有一道觀,隻是多年前被付之一炬,但瞧這刻字又不像是上了年頭,為何尋寶人不自尋寶物,卻刻字留念?

難不成——是找不到?這“己辛丁戌”四個天幹地支貌似道家《百子集說》中的視物定觀之法,極有可能尋寶之人不能破解,又不願節外生枝,幹脆隨手一刻,待有緣人自取。

如此說來,趕考途中還有如此奇遇……青年躍躍欲試,當下打聽好了天子觀的位置,把貨品交由小廝送回船上,自己則往道觀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