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醫生,我還是喜歡叫你丁醫生。其實我來這裏,並不是想改變對男人的看法,主要是想知道,怎麼能扭轉媽媽對我的看法,不要總逼著我去相親、處對象?”
說話者是一位青年女子,雙肩不是很放鬆,肘部端著,雙手放在兩側的大腿上,兩腿並攏,後背沒有靠著沙發,說話時頭部微微前傾。
這已經是丁齊與這位求助者的第三次谘詢談話,前兩次會談都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多少與這位求助者明顯的阻抗情緒以及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有關。
在初次見麵的“攝入性會談”中,丁齊就告訴她,不必叫自己丁醫生,因為心理谘詢師與求助者並不是醫生與患者的關係。可是對方堅持要這麼稱呼,出於尊重和接納的原則,丁齊也就由著她了。
所謂攝入性會談,是谘詢師從初次接待自助者開始,通過傾聽、提問、反射、引導等技術,確定求助者表麵與潛在的目的、找出對方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並收集、整理有關的谘詢檔案信息。而今天這位求助者,已過了攝入性會談階段。
丁齊沒有露出笑容,但表現得很真誠與專注,以溫和耐心的語氣道:“我們不僅要改變看法,更要改變做法;而且重點不是你母親,主要是你自己。起初你不認為自己有心理問題,隻是母親多事。經過谘詢後,你也意識到,內心確實存在衝突,生活中也受到了困擾。說明我們的會談還是有進展的,對不對?”
說話的同時,丁齊“打開”了一頁頁記錄。不是在茶幾上打開的,而是在腦海中打開的,就像筆記本或電腦文檔——
姓名:劉國男
性別:女
年齡:二十七歲
職業:新媒體行業平麵設計師
出生地:本市
文化程度:大學本科
婚姻狀況:未婚,無既往婚史。根據其母親介紹以及本人自述,亦無關係穩定的戀愛史。根據會談內容判斷,迄今應尚無性經曆。
……
問題與初步診斷:求助者堅持認為,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其母對此深感擔憂,曾多次給她安排相親,並勸說她應該找人戀愛結婚。求助者對母親的嘮叨很厭煩,也因此受到了困擾。其母在介紹求助者情況時,曾暗示了對其性取向的擔憂。
該求助者看似並非主動求助,而是在母親的一再要求下來進行心理谘詢。但她願意將心理谘詢作為解決問題的嚐試方式,連續三次約談,且後兩次都是獨自一人主動前來,說明其潛意識中還是有求助的期待,並非表麵上的排斥。
其最初自稱的目的,並不是要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而是以此回避母親的嘮叨,好有一個借口讓母親不再逼她找對象。雖尚未進行染色體異常檢查,但初步診斷的結果,求助者並沒有同性戀傾向。
在一般的女性同性戀中,主動的一方通常是性角色認知問題,被動的一方通常是性對象選擇問題,而男性則恰恰相反。求助者並沒有性角色認知或性對象選擇的偏差,她隻是堅持認為男人不是好東西,言行所表現出的心理狀態,恰恰完全是以女性的認知身份與選擇角度。
求助者對自己所持的觀點、其現實處境與受到的困擾有清醒的認知,隻是將之視為一種個性。而她的這種個性觀念,與周圍人群的理念形成衝突,並感受到了困擾,表現了心理活動的協調一致,也符合內向、追求完美的人格特點。
可以基本排除精神病性症狀,亦未觀察到精神症特點,存在心理問題,但屬於正常人的精神活動範疇……
有點難以想象,這些是在腦海中“打開”的內容,就像清晰的書冊快速閃現,在不動聲色中完成了係統的記憶歸納以及信息整理。但這並不是什麼特異功能,隻是一名優秀的心理專家,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所應具備的一項素質,看似是與一般人不同的“超常能力”。
掌握這種能力需要非常專注的狀態,以及長期的技巧訓練。理論上講這是優秀的心理谘詢師都要掌握的技能,但每個人的天賦不同,專注以及努力程度不同,掌握的水平當然也各有高低。
丁齊無疑是極有天賦也非常努力,他的這項專業技巧能達到幾乎是最高的水準。導師劉豐曾給這種技巧起了一個尚未得到業內公認的名字——心冊術。
在心理谘詢的過程中,除非是得到了對方的同意,否則谘詢師是不能做現場記錄的,尤其是在起初的攝入性談話中,更是盡可能不要做筆錄,以免引起求助者的疑慮和反感。這就要求谘詢師在長達一個小時左右的會談中,能準確記住求助者訴說的內容,並在散亂的話語中抓住最核心的要素並歸納整理,這一切都是在腦海中完成的。
這些歸納整理出的信息內容,可以包含各種表格與文檔,也就是說心理谘詢師在談話進行的同時,就在腦海中填寫了各種表格與文檔,這是一項非常專業的技能。在後麵的會談中,還要及時應用這些已歸納整理好的信息,給求助者以合理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