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住宅裏的苦與樂
我怕冬天。不是因為格外怕冷,而是煤氣中毒中怕了。每到該點爐子的時候,頭幾天總是不順利,不是點不著就是房子裏充滿煤氣,熏得你心情緊張而又頭暈腦脹。更不要說買煤存煤也是一件頭疼的事,屋裏放不下,堆在陽台上又怕“天鵝下蛋”……
幾經周折——不比煤氣中毒更好受,終於住進7一幢高足住宅的十二樓。十二——兩個六,六六大順,多麼吉祥的樓層。更寶貴的是煤氣暖氣,電燈電話,電梯上下,生活必須的設施一應俱全。從地麵升入高空猶如從地下升入天堂,可一勞永逸了。從此再不為房子呀、買煤呀等諸多煩人的事發愁了:
興衝衝帶著朋友們去看房一一電梯暫停!電梯是腿的擴大和延伸,我仿佛才意識到自己雙腿的軟弱無力。氣喘籲籲地爬到十二樓,打開房門立刻轉憂為喜,屋子亮亮堂堂,方方正正,朋友測量一下像廟一樣正,風水不錯。尤其那個近七平方米的密封大陽台,暖融融,冬天也可進行日光浴。內部施工質量也比一般樓房細致得多,隻是稍矮一點,我伸手幾乎可摸到房頂。圖樓高就不能怕屋矮,高樓矮屋是合理的。
一家人歡天喜地搬進了新居。還要適應這個新居。我是奔暖氣來的,暖氣卻時斷時續,不會讓你凍著,也不會叫你暖和。樓下一位老大爺每天下午到浴池燙熱水澡,以驅寒和增加夜裏的抗寒力。馬桶漏水,自己可以找人修理。十三樓的下水道赤裸裸懸在我的衛生間的上空,從裏麵滴黃湯,不知是水是尿。房管站的水暖工很客氣,隨叫隨到。但該修理的是十三樓的馬桶,還要跟水暖工定時間再去求樓的鄰居白天留人。還不知人家高興不高興,因為屎湯往下漏而不是向上冒。這些都好修,永遠也修不好的是兩部電梯。它十分嬌氣,馬達很容易發熱,每天要一塊休息四次,且都是黃金時間: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半,下午三點,晚上六點半。每次休息半小時。
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的文化參讚周思運氣不好,來訪我正趕上停電梯,在樓下蹲了二十多分鍾。上樓後第一句話是:“想不到貴國的電梯也有上下班製度廣我隻能苦笑狡辯:“人造機器,機器製人。”卻牢牢地記住了四個停梯時間,每有朋友提前打招呼要來舍下(應叫上舍)我都把停梯時間背誦一遍,請他珍重。
妻子上班路遠,習慣在下班的路上買菜。若趕不上電梯,在做飯的緊張時刻主婦在樓下蹲半小時,心急火燎怎麼耐得住?提著大包小包攀登十二樓也實在太艱難。為了趕電梯,有一次她用十元買了一斤油菜,忘記找錢就朝家奔,趕到樓口電梯還是停了。
住上“高層”我感到沒有腿了,至少雙腿不再由自己支配。電梯有時還跟居民們開個小玩笑,把人們關在裏邊不讓出來,最多達半小時,孩子哭大人叫。
更讓我心驚肉跳的是幾乎天天鬧“地震”。“高層”不是四孔板,薄薄的水泥塊不隔音,樓上每天都要砸點什麼或敲點什麼。樓上“鏗鋰”,我書櫥上的玻璃就“嘩啦嘩啦”抖動。我怎麼也想不明白,在“髙層”裏過生活有什麼可砸可敲的?小孩子在我頭頂上撒歡跳躍,拉著木凳子跑來跑去。我無法工作,連書也看不下去。又不敢找上去理論一番,我畢竟是在人家腳下,萬一話說的不周全以後更會有罪叫我受。我也曾發奇想買塊厚厚的地毯給頭頂的鄰居鋪上,乂怕被人當做神經病,被視為挖苦人家,豈不更糟!何況還有比我更倒黴的,十樓住著我過去的一個同事,他的吊燈被震落過三次。“高層”裏還有個莫名其妙的特點.有味共聞,有煙共享。有時下班回來;打開門鎖,滿屋油煙。起初心裏頗覺不安,莫非有人進來過?而且還煎魚炸蝦。可門窗關得好好的。漸漸就習慣了,每到做飯的時刻,自己的女主人還沒有回來,炒菜的油煙和各種味道就鑽進我的房間。門窗都關著,樓道裏很幹淨,無煙無味。這真怪了!盡管如此,又正值盛夏,我仍然不能汀開來風最大的東窗戶。此窗麵對電梯房的高牆,距離不足一米。樓上的高鄰不肯多走路,將剩飯剩菜剩湯以及蒜皮,蔥葉、煙灰等零碎雜物丟進樓道的垃圾箱,而是順手從窗口向外潑,拋物線把這些寶貝都送到對麵的牆上。麵對我的窗戶形成一幅巨大的“現代畫麵”,底色是醬糊糊油汙汙的各種菜汁,上麵掛著麵條、爛西紅柿、燒茄子,還有一部分則落到我的窗台上。其味道之複雜之濃烈更勝過鑽進我房間的油煙。
我真要變成神經病廣。聽著南京路卜如雷盧轟鳴的馬達聲,嗚嗚的齊茁聲這條路卜的,車特別多,真有那麼多災難叫?我亂高層住宅決不會都像我住的這個樓,也許全市就這麼一棟樓,樓裏就這麼一套房,叫我攤上了!我懷念接近西郊區的密雲路芥園裏的房子和上下左右的可親可敬的老鄰居。我命該住那種舊一點的差一點的房子,無福享受這時髦的高層住宅。一定要想辦法逃出去,為了我的神經。
倘若我真的以高換低,以近換遠,以時髦換落後,以新換舊,誰敢保證不被別人當成神經病呢?
哥兒們,你好!
幾年前一位很不錯的朋友向我要書,我未加思索在自己新出的一本小說集的扉頁上寫了:“XX同誌請正”,托人梢去。那位朋友收到書後甚為不悅,對捎書的人說子龍怎麼跟我生分了?居然踉我打起官腔來了……”自那以後這位朋友就跟我疏遠了。
毛病出在“同誌”兩個字上。我一聲“同誌”把一個好朋友真的變成了“同誌”好朋友就不是同誌嗎?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比同誌更近了呢?
以後我在蹭書和寫信的時候,對稱謂再也不敢掉以輕心了,什麼人該叫同誌,什麼人該稱先生,什麼人可以稱兄道弟,什麼人什麼都不叫直呼其名反而顯得更親近,都要認真對待。我真想暫時放棄寫作,下功夫發明一種類似“魔方”般的儀器。這儀器誕生後必將風靡世界,人手一件,隨身攜帶。在複雜的現代人際關係中,見了什麼人該怎樣稱呼,開會怎樣排名單、排座次,一轉動我的儀器便一目了然,為你提供最佳方案,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現在,比朋友更近的是哥兒們。
無論辦什麼事,有哥兒們就不難。哥兒們多,在社會上就兜得轉,沒有哥兒們就兜不轉。
以前哥兒們多在下層,所謂“江湖義氣'“肝膽之交多在草莽”。現在哥兒們遍布各個領域,以上層為最多。因為現在最打眼最活躍的是上層人物,使用哥兒們的時候最多,哥兒們產生的也就最多。
比如:提供項目、通報信息、炒股票,靠哥兒們發財。通過哥兒們請領導批字、題詞、參加會議。拍了一部電視劇,怎樣拉讚助,怎祥順利通過領導審查,怎樣在黃金時間讓電視台播放,怎樣在報刊上造輿論,倘若在重要的環節、重要的部門都有哥兒們就好辦了。總之在當今社會升官、發財、追名、出國等等大事小事都常常需要有哥兒們幫忙。
哥兒們不是行幫,更不是黑社會。它沒有組織.沒有宣告.沒有綱領它是公開的,合理合法的,是目前最興旺,勢力最大的一種沒有固定形式的群體、看似鬆散實則最緊密。沒有條條框框,沒有繁文縟節、大家心照不宣,心心相印,一遇到事情是不是哥兒們就涇渭分明了。
種瓜得瓜,種砭得豆,多一個哥兒們多一條路。有哥兒們天大的事不難,沒有哥兒們再小的努也難死你。
——這樣說江湖味兒未免太重了!當一個人把社會視作江湖,就說明他對自身缺乏安全感,不得不奉行“出外靠朋友”的哲學。值得玩味的是:多是現代社會的寵兒把哥兒們效應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社會已經無法規範人與人應該保持一種什麼關係。隻要不再封閉,不再搞“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主義時代必然會造就新的人際關係,造就出“新人類”。
法國曾出現過“弄波爵士”〔新青年英國有“諾普斯”(富裕而受過教育的一代日本有“暴走卒”;美國有過“嬉皮士”、“雅皮士”(住城市周圍有專業技術的青年眾“揚皮士有強烈上進心的育年),近年又出現了奉行“新原始主義”的“法克群體”(打扮上極盡奇形怪狀、標新立異,喜歡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各種自虐性摧殘中國有“倒爺”、“侃派”等等。
“人以群分”。社會鬆散了,義氣相投的人必然緊密起來,形成一股力量,互相幫襯,勢力強大,借以保護自己。於是社會上便有了不同階層的各式各樣的哥兒們群體。農民有自己的哥兒們,個體戶有自已的哥兒們,知識分子也有哥兒們。
世代轉換,競爭劇烈,社會節奏緊張,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展現自己。正如“二八月亂穿衣”,哥兒們現象不過是一種社會現象——你接受這個社會,也就得接受哥兒們現象。
如果你硬不接受,也不會有人強迫你,你也不能強迫別人非按你的好惡行事做人。
總之,你可以廣交哥兒們,也可以做“獨行俠”。按自己的喜歡選擇生活方式。
即便它算不上是社會的進步,也體現了社會的一神寬容。比以“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劃線,把人分為兩種要好得多。
為了對抗險惡、奸滑、推倭、打官腔、疏遠,哥兒們間必須“夠哥兒們”,至少是互相利用,一旦不“夠哥兒們”,便不再是哥兒們了。按理說哥兒們間無論怎樣好都沒有關係,但不能坑害他人,危害社會,過了界限也不再是哥兒們的問題廣哥兒們——真是內容豐富義富有中國特色的一個稱呼。
小人效應
何謂小人?《現代漢語詞典》堪解釋為:“品格犖鄙的人。如:‘小人得忐’可悲的是小人多“得誌'“小人得誌”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形成一種很大的破壞力。
小人能量大。一個很好的單位,有一兩個小人潑命一攪,或到上級部門告惡狀,或在下麵公開搗亂,輕者使有功的變有過,使好人變為灰溜溜心冷意懶的人,使好單位變為壞單位,人心渙散,效率大滑坡.由盈變虧,陷於不死不活;重者能把一個好端端的人或企業毀掉。
誰沒見過或聽過這種小人魔術?又有多少優秀分子被這種小人魔術耍弄過?
不管人們喜不喜歡“人治”,都無法否認領導者的個人因素對一個單位的決定性影響,換上一個好頭頭就可能使一個壞單位“起死回生”,撤掉一個好頭頭就可能使一個好單位“落花流水”。連美國人約翰,奈斯比特都認為個人的時代已經到來,承認個人的作用是“2000年大趨勢”的主線,“個人可以更加卓有成效地左右社會的改革”。既然能靠“人治”,也就可以靠“人亂”。小人攻擊的目標常常是那些對單位有“決定性影響”力的人物。對治理企業有方的人整治一下,企業還能不亂嗎?
小人真有這麼厲害?是的,一個小人的破壞力往往能勝過成百上千個好人的建設力。挨過整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感慨,到關鍵的時候,那些眾多的他曾信賴的,同時也曾信任過他支持過他、從他身上得到過好處的人,都幫不上他,聽任一兩個小人鬧得天翻地覆。好人能背後著急,偷著說幾句同情的話,就不錯了。
好人怕惹事。軟弱助長邪惡。使當代社會有形無形有意無意縱容破壞力,不保護建設力。
不僅一般老百姓怕惹事,相當多的領導幹部也怕惹事。一出了事,不先懷凝告狀的,不先責怪鬧事的,總是先埋怨被告,一腔怒火光對老實人發。即便查清老實人是被冤枉的,也還是要說:“你惹他幹什麼?終究是無火不冒煙,他抓不著你一點影子也不敢亂告嘛!”真所謂“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先告狀就沾光,所以惡人先告狀。神鬼怕惡,何況人乎。怕惹事就是怕小人。小人深知這一點,鬧事之前先把領導困在自己的效應場裏。早在許多年前,群眾就為小人總結出一句話:“花上八分錢,夠黨忙半年”。現在打小報告的手法更先進了,意欲牽著領導鼻子走,先激怒領導,讓他發脾氣,講話,做批示,成立調查組,鬧得滿城風雨,先祭起輿論的大刀砍殺一陣。不論將來調查結果如何,小人先勝了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