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家長看到孩子大發雷霆的時候,一般都會有點不知所措,要麼是急於消除孩子的情緒,息事寧人;要麼是強行壓製孩子的情緒,不允許孩子表達。其實,生命本身就蘊藏著情緒,情緒是一種生命能量的體現,而孩子的情緒更是一個複雜的體係。引導孩子對情緒進行識別,認識情緒的角色,才是為父為母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
為什麼孩子愛發脾氣
一位媽媽這麼跟我講:“我的兒子5歲了,非常愛發脾氣,他一發脾氣,我就忍不住想給他一巴掌,然後把他關在房間裏,狠狠地餓他一頓。可是,這麼做一點用也沒有,而且我還會產生罪惡感,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很理解這位媽媽的想法,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看到孩子無端發脾氣,就覺得這是一個壞習慣,不製止的話,孩子就會越來越糟。其實,這隻是在想當然,孩子的這種情緒現象是有心理學意義的。
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方麵,他們要體驗安全、快樂、滿足、友情、信賴、親密與依戀;另一方麵,他們也要體驗憤怒、敵意、悲傷、抑鬱、挫敗、不誠實、破壞、執拗、疼痛、饑渴、寒冷等情緒。然而,5歲左右的孩子正是需要發脾氣的時候。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正處在與父母的依戀分離期,一方麵他們要隨心所欲、自行其是,不願再受父母的管製;另一方麵,他們又想繼續依賴父母,恐懼父母離開自己。在這種雙向衝突的影響下,孩子難免會情緒不穩,而他們又壓根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於是,當孩子發脾氣時,感覺這樣做對父母的牽製比較大,於是他們就接著這樣幹,並樂此不疲。可以這麼說,孩子的發脾氣就意味著一種對父母的關係控製。
不過,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恰好是其個性、情商、情愛能力發展的溫床。對於正麵臨情緒發展重要階段的孩子們,為父為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他們情緒成長,比如說,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培養孩子自我疏導與管理各種情緒的能力。有了這一係列的努力,孩子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才會逐步學會如何自如地在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表達合適的情緒。
那麼,又該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成長呢?下麵有幾個對策,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要告訴他們情緒是一種生氣。一種憤怒情緒的暴露;人在生氣的時候,內心是很難過的,一點都不好受。這個過程後,孩子就會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當然,家長也可以微笑著看他發一會兒脾氣,通常,5歲左右的孩子最多有兩三分鍾的情緒反應。情緒結束後,孩子往往會感覺疲憊,此時,家長要告訴他發脾氣可以不用那麼久,你隻要嚷嚷一句,媽媽就知道你要什麼了,生氣太過的話,人就會沒有精神了,這個過程是鼓勵情緒節製。然後,家長還要告訴孩子生氣的原因是什麼?是願望沒有滿足,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是遭到某種限製,必須按時起床吃飯;是失去某種快樂,沒人陪玩或大人隻顧自己的事等等,讓孩子把發脾氣和可能的原因結合起來。同時,告訴孩子哪些情況下發脾氣是可以的,哪些情況是沒用的,尤其要告訴孩子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不發脾氣,好好跟大人說,心願更容易實現,這個過程叫“選擇”。家長做好這些“工作”,自然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自我疏導與管理各種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