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談性(1 / 2)

在孩子的某個成長階段,他們會突如其來地關心自己從哪裏來,對人體發育、對男生和女生的差異變得極有興趣,這就意味著他們到了出生和性別的敏感期。作為家長,不要回避孩子的問題,也不要搪塞孩子,而要以正確的心態,站在科學的立場,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們真相。

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生命之源

琦琦4歲多的一天突然問媽媽他是從哪裏來的,當時媽媽不假思索地告訴他,是觀音送子娘娘送的。沒多久的一天,琦琦又冷不丁地問她:“我是觀音送子娘娘送的嗎?”

媽媽說“是”,接著琦琦又好奇地問:“媽媽也是嗎?”媽媽說“是”,他猶疑了一下又問:“那爸爸也是嗎?”琦琦媽媽說“也是”。過了一會兒,琦琦又帶著驚奇、委屈的語氣說:“那我在那裏怎麼沒有見過你們呢?”說著眼淚就吧嗒吧嗒地流了下來。

看琦琦這幅表情,琦琦媽媽當即有些不知所措。孩子大概在想:“既然我們以前都在觀音送子娘娘那裏,那麼出生前早就該認識啊。”噢,原來是在觀音送子娘娘那裏,我們一家三口互不認識的這樣一種情況讓他感到很失落。

琦琦媽媽意識到自己那樣給孩子瞎說,把他的認識搞亂了。於是,她趕緊抱起琦琦,邊給他擦眼淚邊說:“對不起,寶貝,媽媽那樣講是在給你編故事,覺得那樣講很有趣,其實不是那樣的。”盡管嘴上這麼說,可是,心裏依然頗多感慨:一個四歲左右的孩子,對父母已經開始懷有如此深刻的情感,這不僅僅是依戀,而且還有強烈的占有欲。

琦琦瞪大眼睛,好奇地期待媽媽給他講出“真相”。琦琦媽媽想了一下,笑著問他:“琦琦,是不是經常有人說你長得像爸爸,也有人說你長得像媽媽?”琦琦想了想,衝媽媽點點頭。

琦琦媽媽接著說:“我和爸爸結婚以後,想要有個孩子,於是,我們就先從爸爸身上拿了一點點東西,”說著琦琦媽媽用手在琦琦的小胳膊上輕輕地做了一個捏的動作,“然後又從媽媽身上揪了一點東西,”也同樣在琦琦的小胳膊上做了一個揪的動作。

琦琦一副聚精會神的樣子,琦琦媽媽接著說,“然後我和爸爸就將這兩點東西揉搓在了一起”,邊說邊用她的兩個手指做了一個揉搓的動作。“然後呢?”琦琦迫不及待地問道。

“然後呀,我和爸爸就把這個揉搓在一起的東西放到了媽媽的肚子裏,就這樣小琦琦就慢慢在媽媽肚子裏長成了。”琦琦媽媽邊給琦琦解釋,邊用大拇指在她的肚臍眼上做了一個往下摁的動作。

這時琦琦的眼睛裏滿是驚奇的眼神,琦琦媽媽又對他說:“所以大家才說小琦琦長得又像爸爸又是像媽媽,琦琦你說你像誰啊?”對話到了這裏,琦琦又去認真思考自己到底像誰的問題去了,所以,也就不再追問“我從哪裏來”的問題了。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總愛問“媽媽,我從哪兒裏來的”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孩子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們常會聽到這樣一些不同的版本:“在爸爸的肚子裏有很多種子。有一天,這些種子種在媽媽的肚子裏,後來,種子長大了就變成寶寶了。”

“爸爸身體裏有一種叫做精子的細胞,媽媽身體有一種叫做卵子的細胞。一天,這兩個細胞相見了,卵子熱情地邀請精子去她家做客,於是,他們倆就一塊去了媽媽的肚子裏。媽媽專門為他倆準備了一座美麗的花園叫子宮,在這座花園裏,精子和卵子合成了一個受精卵,之後,在媽媽提供的營養物質的哺育下,它們漸漸成長為一個小胎兒;後來十個月過去了,媽媽住到了醫院,醫生就把寶寶接出來了,從此,就有了你這個小生命了。”豆豆小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故事,豆豆爸受老輩灌輸的觀念的影響,總會笑嘻嘻地對兒子說,“你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我知道這種解釋是不對的,當即就把老公拉到一邊,嚴肅認真地對他說:“雖說兒子還小,聽了你的解釋也是半信半疑,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編出這種離奇的故事來錯誤地引導孩子。要知道,孩子聽到這樣的解釋,知道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而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他們的潛意識裏必然會有一種失落感,而且這種做法也會減弱孩子的安全感。”

老公聽了,若有所思地點了點,愧疚地說:“照你的意思,我這樣的回答未免太草率了。那麼,我是不是先好好做做功課,然後,再給孩子詳細地講解一下這方麵的科普知識呢?”我笑著說:“其實,回答三四歲小孩提出的問題,要像孩子提問時那麼簡單明了就行了。用專用術語講解科普知識反倒超出了孩子的認知水平,無益於解開孩子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