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難道隻是為了考試(1 / 2)

孩子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擁有知識,更好地發展自我。每一位家庭教育者,在孩子小的時候,都應該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培養他們對學習的持久熱情。要知道,學習是一個人一輩子的需要,而並非單單為了一時的考試。

學習就是為了考試

每當我們回憶起自己念書的年代,是不是都會有這樣一些經曆,家長和老師經常給我們灌輸這樣的思想:“好好學習,考個好分數(好學校)。”“學習”和“考試”就像一對孿生姐妹一樣,學習就是要考試,學習就是為了考試。

不僅我們那個年代,如今這個年代亦如此。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普遍關注考試成績,每次考試大家最在意的是能得多少分,而不是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識。在多數家長的觀念裏,受教育就意味著考好分數、上好學校。正因為如此,學生們隻為考試而學習,隻為考大學而學習,而一旦考上了大學,一下就茫然了,不知道該幹什麼了。我接觸過很多有著這樣茫然心理的大學生,上大學之前,他們目標明確,學習也有動力,可是,上了大學後,目標實現了,卻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學習了,也不知道未來自己想幹什麼、該幹什麼了。這些茫然似乎很多讀書時代的人都曾有過,並沒覺得有什麼。

但是,另一個頗為嚴重的問題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小學生視學習為沉重的負擔。據調查,有34%的小學生把學習視為沉重的負擔,而他們的負擔又主要來自於“分數”。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容易自暴自棄,認定自己壓根就不是“學習的料”,而考試成績較為理想的學生則擔心名次下降,被別人追上,於是,整日背著沉重包袱,絲毫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中英兩國曾在一項聯合調查中指出,中國內地小學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學校和家長的雙重壓力而存在“恐學”“情感障礙”等心理問題。前不久,《北京青年報》曾有這樣一篇報道:北京市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因為擔心在即將到來的考試中考不好影響全班而自殺了。這位學生在遺言中說,她要以自殺這種方式引起全班同學的注意,她還懇請同學們:“咱們班以後就靠大家了,一定要讓咱們班在年級中拔尖啊。”

這是一個人人都有機會上學的年代,但是為何卻有那麼多孩子逃避學習?這是一個學校各方麵條件越來越好的年代,但是為何卻有那麼多人說它是“文明的監獄”?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統計,小學生在六年的學習中要經曆多少次考試?通常,小學階段的學習科目有6~7科,每科都要進行單元測驗,到一定時間,還有期中和期末考試,有的學校還有“月考”“抽考”等名目繁多的測驗。總而言之,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小學生要參加大大小小的考試有20次之多,而且這還不包括教師隨即進行的模擬考試。這麼算來,每個小學生平均每周要有一兩次的考試。可以說,每個孩子隻要進入小學,就能深刻地體會到考試要遠遠比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積累、情感和品德的養成重要得多。儼然,考試已經壓倒了一切,學習就是為了考試,考試也自然成了學習的終極目標。

“標準答案”惹得禍

在小學階段,除了名目繁多的各種各樣的考試以外,還有一個現象,那就是“標準答案”。要考試自然就要評分,要評分就要有評分標準,那麼,什麼是評分標準呢?答案就是“標準答案”。在某次小學生的考試試卷上有這樣一個問題:“雪化了以後是什麼?”一位學生答:“是水。”和標準答案一樣,回答正確,老師判滿分。可是,當老師看到另一位學生答“是春天”的時候,卻判錯,扣了分,理由是與“標準答案”不相符。